記者 丁云 通訊員 朱丹虹
中秋時節,“桃花塢·中秋游園會”在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舉行,以“品吳地中秋雅韻 賞桃塢民俗風情”為主題,通過民俗節慶活動和非遺文化展演,詮釋了蘇式生活美學內涵,推動桃花塢地區作為弘揚吳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古城旅游新亮點, 煥發出更大的生機與活力。

走進唐寅故居文化區,目光很難不被站在門口的真人版“門神”牢牢吸引,人們紛紛駐足留影,“像是從年畫里走出來的一樣,讓人瞬間就陷入桃花塢的魅力世界中。”游客顧晟感嘆。
位于古城區西北部,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占地面積1.84平方公里,區內歷史建筑眾多、人文價值豐富,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唐寅就以所作的《桃花庵歌》向世人展示了他隱居于此的逍遙生活。
今年中秋佳節,文化底蘊深厚的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舉辦中秋游園會活動:以“唐寅”的足跡“線上+線下”相結合,游走桃花塢,開展沉浸式的中秋游園會活動。游園會線下設置了民俗體驗區、文創市集區、藝術欣賞區等不同區域,將傳統的中秋文化與現代文化產業元素有機結合,讓游客近距離觸摸和品讀江南文化的魅力。線上則直播帶領廣大網友走入桃花塢,感受歷史文化片區的新活力,提升桃花塢IP的影響力。
在唐寅故居文化區內的學圃堂中,游客薛麗雯在桃花塢木版年畫手藝人的指導下完成了一張“事事(柿柿)如意福”主題年畫,興致勃勃地向同行家人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據悉,文化區中所有堂、齋、室名稱都出自唐寅書畫作品之中,臨近學圃堂的六如堂向游客展示唐寅的生平事跡及桃花塢地區的歷史興衰更迭。
“今日里是欣逢佳節同游……”禪仙居中,評彈演員的一曲《賞中秋》唱腔優美,九轉三回嚦嚦鶯聲,聽起來就讓人心靜愜意。游園會現場,多處區域設置了昆曲、昆舞、評彈等文藝演出,表演打破傳統舞臺邊際,將文化區內的亭臺樓閣、水榭長廊等都作為演出舞臺,游客走走停停穿梭于舞臺其間,沉浸于戲劇其中,充分感受江南文化之美。
明清時期,桃花塢地區是蘇州傳統手工藝重要的生產地與集散地,也是文化與創意、設計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因而“桃花塢·中秋游園會”以此為出發點之一,用文化味升華煙火氣。文創市集區內,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處處透著江南的傳統工藝細節和人文韻味,受到了文創愛好者的追捧。這些文創產品涵蓋書畫、瓷器、蘇扇等多個門類。游客李妍為自己挑選了一條絲巾,據她透露,自己當日買下的可不止這一件, “這些文創產品兼具觀賞性、實用性與時尚性,我選了好幾樣,準備帶給親朋好友。”
明月、星空、玉兔等中秋元素,悉數被用于活動現場氛圍布置上,呈現了一場月滿團圓的視覺盛宴。蘇州桃花塢發展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翟健表示:“通過打造‘沉浸式’的民俗文化盛宴,引導市民游客從‘走近’到‘走進’,變‘觀看’為‘沉浸’,變‘感受’為‘參與’,充分體驗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的獨特風情。”
古城的保護與更新,既要留住氣韻,更要集聚人氣。除中秋游園會,國慶期間,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也舉行了相關活動,為這處古城文化地標持續提升人氣。
2010年,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正式啟動,工程項目圍繞唐寅、泰伯和非遺三大亮點,以挖掘、保護傳統文化為目標,重點打造了唐寅故居文化區、泰伯廟及閶門西街文化區。一期工程中,唐寅故居文化區已基本建成,泰伯廟現免費對外開放,閶門西街文化區正在抓緊建設。
作為蘇州全新升級改造的文化地標,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的意義不僅是對古城文化保護的一次積極探索,也是對片區內物質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存的一種特別保護。“在建設的同時,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舉辦貫穿一整年的‘創意·四季桃花塢’系列活動,用非遺傳承展現具有姑蘇特色文化底蘊,吸引市民了解姑蘇文化、熱愛姑蘇文化,助力姑蘇古城保護、文化傳承、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翟健介紹。




目前,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正在進行招商工作,將結合桃花塢及姑蘇區的地域文化特色,以集辦公、餐飲、住宿、沉浸式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微度假”目的地為目標,持續導入優質資源,打造更多適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優質載體,未來成為江南文化的多維展示窗口、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