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通訊員 周進
金秋時節,在傳統文化深厚的姑蘇古城內,感受著幸福夕陽紅的平江老人也迎來了一個收獲滿滿、趣味多多的重陽節。這個尊老愛老的日子,折射出了平江原居享老生活的魅力。
國慶節前,為弘揚尊老愛老的光榮傳統,倡導健康充實的晚年生活,由姑蘇區社保基金管理中心主辦,平江街道人社中心承辦的“尋寶古城街巷 賡續千年文脈”重陽主題活動在平江路沿線展開。這一天,來自姑蘇區八個街道的50余位老人一起漫步古城街巷,品濃郁秋韻,賞勝景依舊,過了一個別具特色重陽佳節。
秋日的清晨,帶著微微涼意,老人們熱情高漲,早早“赴約”。本次活動將平江路沿線的名人故居、老街古巷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精品“尋蘇”線路。大家身穿比賽服、手拿答題卡,依照線索提示,沿著平江路尋找答案。活動采用定向拓展的方式,將姑蘇城的歷史、名人、建筑、美食和戲曲等知識設置成謎題,老人們依據提示,一邊行走一邊尋找答案,通過這種“沉浸式”的方法,了解家鄉深厚的歷史文化。活動積極搭建老年朋友的交流平臺,充分展示平江歷史街區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
尋訪街巷結束,老人們還來到位于鈕家巷社區的活動主會場,在這里大家一起插茱萸、賞菊花、飲菊花茶、吃重陽糕。在現場,蘇州老年大學民俗知識講師、民俗專家徐榮興為大家介紹了重陽節的節日起源及民間習俗,并精選古往今來多篇與重陽節有關的詩詞,與登高、賞菊等習俗相結合,帶領現場觀眾感悟“重陽”節日背后的悠久傳承。

不少老人表示,雖然之前每年都會過重陽,但是對重陽節的習俗其實不是特別了解,這天跟著名家一起充分了解了重陽節,獲益良多。“在重陽節前舉辦這樣的活動,就是為了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活動承辦方、平江街道人社中心相關負責人廖莎維介紹,如今的老年人,吃穿不愁,更希望得到精神層面的關懷。通過尋訪古城街巷,體驗重陽民俗,大家加深了對家鄉的了解,增強了文化自信,可以說是收獲頗豐。
無獨有偶,重陽節前后,觀前社區、東園社區、齊門社區等紛紛開展了節日活動。老人們或相聚品糕團,或細細學衍紙,或快樂展歌喉,用不同的方式迎接金秋。
細心的人們發現,位于古城核心位置的平江街道里,老年人的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舒適,越來越有文化味。
據了解,截至2022年7月,平江街道擁有百歲老人數列姑蘇區第一,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占比高達40.57%,8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為9012人,屬于深度老齡化的街道。在此基礎上,平江街道已建成梅巷社區、北園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以及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7家、助餐點4個、助浴點4個,助餐服務率為100%,可實現轄區養老全覆蓋,“10分鐘為老服務圈”已初步形成。
同時,老人們在解決了吃飯、醫療等訴求后,已經開始在文化、旅游上得到滿足。街道充分利用轄區旅游資源,探索起“文旅+養老”模式,其中,街道的為老服務中心成為重要載體。北園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是今年平江街道新添的服務于老年的平臺。它位于古城中心普福寺路27-5號,總建筑面積1878平方米,以“蘇州小院”為主題進行改造,設有幸福食堂、老年課堂、服務驛站等功能場室。中心提供囊括老年人日間照料、文化休閑、老人助老、智慧養老等多重服務,探索“家庭養老床位”養老新模式,打造了樂養、康養、醫養、智養四位一體的姑蘇樣板。作為打造集文化、旅游、服務為一體的養老地標性產業,北園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打造了蘇式養老小院,并引入蘇州博物館“老物件”展覽、智能化居家養老體驗、“北園公子IP形象展示”等文旅融合類項目,帶動為老服務中心成為適老化改造示范基地。



為了在智能互聯網時代引導社會理解、接納、關懷老年群體,北園社區還通過與轄區內1981文旅產業園、蘇州市第六中學(藝術類高中)結對共建,將豐富的文化資源提供給老年人,滿足老年人對新鮮事物的了解需求,讓老年群體興趣多元化、觀念新穎化、心態年輕化。同時依托為老服務中心的平臺,由社會組織和轄區內專業機構長期開展電影放映、手工制作、書畫興趣班等文化活動,讓集體生活更有意義。
重陽的歡樂“打卡”和“蘇州小院”式的為老服務中心,都是平江街道原居享老生活的縮影。今后,平江街道將按照南中北三個片區,集約利用優勢資源,串聯功能區域,加強區域性養老服務,進一步激發低效資產活力,打造養老載體“新引擎”。古城核心處的“夕陽紅”,將更有幸福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