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婷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鞏固、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豐功偉績永載史冊,他們的崇高人格風范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人格風范,是廣大黨員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的必修課。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人格風范,蘊藏于其堅定的理想信念之中。

朱德書寫的條幅“革命到底”(1975年)。圖: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堅定信仰不動搖。毛澤東曾自信地說:“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為尋求救國濟世的方案,周恩來反復推求比較,最終確定了自己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并篤信:“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劉少奇堅信馬克思主義“確實是真理、確能救中國”,所以將共產主義事業當作“終身事業”。朱德立志與舊秩序決裂,千里尋黨,后又親筆寫下“革命到底”以明志。鄧小平早在蘇聯留學期間就許下誓言:我愿“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入黨之后,陳云便立志:“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業’的一套,而要專干革命。”無論選擇理想,抑或堅守信仰,老一輩革命家用充滿榮光的一生踐行了“信仰認定了就要信上一輩子”的承諾。
堅定信念不變色。老一輩革命家為什么要堅定地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并能夠始終如一?對此,陳云曾說:“一個愿意獻身共產主義事業的共產黨員,不僅應該為黨在各個時期的具體任務而奮斗,而且應該確定自己為共產主義的實現而奮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觀。”這些真正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老一輩革命家,他們入黨、參加革命,絕不是為了自己的生計,更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了挽救國家民族危亡,為了幫助百姓脫離苦海。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從要解決“世界上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到要改造中國和世界,使得“他日中華民族的改革,將較任何民族為徹底。中華民族的社會,將較任何民族為光明”,老一輩革命家不懼艱難險阻,不惜流血犧牲,為的就是一個理想,靠的就是一種信仰,而這種堅持,最終也鑄就了他們擔當偉業、清正廉潔、取信于民、以德服人的崇高人格。
奮斗,蘊含于老一輩革命家畢生的壯闊實踐之中。一路風雨,一路輝煌,在不懈奮斗中,老一輩革命家樹立起崇高的人格風范。
敢于擔當的主動精神。老一輩革命家正是用知重負重、攻堅克難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赤誠。1945年抗戰結束后,面對蔣介石重慶談判的邀請,毛澤東經過慎重考慮,堅持認為:“可以去,必須去。”簡單卻堅決的話語,體現了一位領袖發揚歷史主動精神,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的擔當與格局。
嚴守紀律的大局觀念。共產黨人旗幟鮮明講政治,既要保持政治定力,不放棄自己符合實際的主張,更要恪守政治紀律,牢記“誰破壞了這些紀律,誰就破壞了黨的統一”之理。在革命征程中,鄧小平曾在中央蘇區蒙難含冤,曾在太行山上煎熬搏斗,也曾“三起三落”,但他始終胸懷大局,豁達樂觀,不墜青云之志。每次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他都以頑強的意志排除各種干擾,心底無私為黨工作,堅定不移推動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形成和實踐,展現了一位共產黨人對原則的堅守、對大局的維護。
清正廉潔的公仆意識。老一輩革命家深知清廉是福、貪欲是禍,始終奉行“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的原則。當收到家鄉父老寄來的土特產后,周恩來當即回信寄去100元錢,并隨信附一份《中共中央關于不準請客送禮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如此“藝術”拒禮,既考慮到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又展現出共產黨人廉潔自守的崇高境界。陳云曾對子女“約法三章”,教育他們要清白做人、低調行事、不搞特殊、不事浮華。講原則不講面子,講黨性不徇私情,這正是老一輩革命家清正廉潔的風范。
高尚純潔的道德操守。老一輩革命家是修身立德的典范。朱德平易近人,楊得志上將在回憶土地革命時期自己的軍旅生涯時曾說:“朱德軍長平時對人很好,有說有笑,從來沒見他發過脾氣,罵過人,什么也難不著他,我們都把他當父母看待。”劉少奇曾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指出:“我們的道德之所以偉大,正因為它是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的道德。”可見,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不僅體現了個人的風范和風度,更體現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道德風范。正是因為有無數“有道德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共產黨人,才構筑起了屬于中國共產黨的道德豐碑。
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并形成了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踐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以及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的過程,也是滋養新時代共產黨人堅強黨性的過程。
理論聯系實際。老一輩革命家是創立并發揚理論聯系實際作風的典范。毛澤東始終注重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1929年,為糾正紅四軍黨內存在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反對主觀主義,毛澤東指出:“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后,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適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革命道路,領導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42年2月,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中明確闡釋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內涵。經過整風運動,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在全黨確立起來,成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新時代的共產黨人,要接續傳承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不斷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
密切聯系群眾。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周恩來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總服務員”,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對人民群眾保持高度熱愛,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1958年7月,周恩來到廣東新會視察。一到新會,他便叮囑地方負責人:“不要使我同群眾有距離。”在禮堂作報告時,群眾很熱情卻被攔在會場門外,見狀,他笑問:“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眾隔開來?”周恩來曾指出,“下山不忘山,進城不忘鄉”,“如果忘了,就是忘本”,這個“本”,就是人民群眾。跟隨老一輩革命家的步伐,新時代共產黨人要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贏得民心,贏得時代,從而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批評和自我批評。毛澤東是批評和自我批評作風的堅定倡導者和忠實實踐者。1962年召開的“七千人大會”上,針對此前中央和地方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毛澤東指出:“凡是中央犯的錯誤,直接的歸我負責,間接的我也有份,因為我是中央主席。”透過如此毫不隱諱的自我批評,可以看到老一輩革命家身上勇于擔當、善于負責的勇氣,敢于正視錯誤、改正錯誤的決心。
真學深悟,才能篤定力行;正心明道,方能行穩致遠。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崇高的人格風范,就要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新時代共產黨人要涵養堅強黨性,就要在砥礪理想信念中加強政治歷練,在不懈奮斗中加強實踐鍛煉,在弘揚優良作風中加強品質淬煉,從而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奮勇爭先,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