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張文英 仇月菊 姜麗 魏婷
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因術后恢復快、創傷小等優點在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應用。腹腔鏡下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為目前婦科腹腔鏡術中難度及范圍較大的手術,并發癥也多于其他腹腔鏡手術[1-2]。有研究顯示[3],大部分患者對自身疾病及手術治療認知程度較低甚至存在錯誤認知,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會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近年來研究顯示應給予其有效的護理干預,改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情緒,提升配合程度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4]。團隊協作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的一種,是通過建立護理團隊,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給予患者針對性的生理及心理護理,改善患者治療效果與心理狀態,促進其康復[5]。本研究將團隊協作護理模式應用于子宮切除加淋巴結清掃術患者,取得了較好效果。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9月于我院行腹腔鏡下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術后病理確認為惡性腫瘤;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條件:語言交流障礙患者;認知障礙及人格障礙患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腹腔鏡術禁忌證患者。按照組間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6~65歲,平均39.41±2.46歲;病程0.7~3.1年,平均2.15±1.02年;其中子宮內膜癌6例,宮頸癌24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例,初中及高中16例,大學及以上1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0~68歲,平均40.05±2.41歲;病程0.6~3.3年,平均2.25±1.18年;其中子宮內膜癌8例,宮頸癌22例 ;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例,初中及高中15例,大學及以上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標準。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術前訪視、術前指導、術后常規康復指導等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觀察組采用團隊協作護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組建團隊 :由護士長、麻醉醫生、手術醫生、科室主任、巡回護士及器械護士組建團隊,團隊內成員負責對腹腔鏡下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患者進行術前、術中、術后的生理及心理護理干預,總結患者圍術期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并制訂針對性護理干預計劃。
(2)術前護理:①心理干預。術前由巡回護士查閱患者病歷,評估患者病情,了解其是否合并手術禁忌證。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患者表達自己內心的疑慮或不良情緒,若交流過程中發現患者存在對手術治療的恐懼或焦慮等不良情緒,或對手術的治療效果有擔心心理,應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心理應激反應。②認知強化。向患者發放生理功能圖冊,并向患者講解女性生理結構,使患者了解其疾病情況,同時也可加強患者對手術原理的認知,向患者講解腹腔鏡手術的優勢,以降低其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告知患者術中應采用的體位,也可幫助患者提前練習,向患者講解手術流程、麻醉方式以及需配合的要點,從而提升患者術中配合程度,也可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練習,以緩解其緊張感。③信息反饋。對手術及疼痛恐懼是患者常見的現象,因此也是護理工作的重點,針對此種情況,巡回護士可向患者列舉手術成功案例,以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對患者起到鼓勵作用。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的專業解答,以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進一步提升治療依從性。
(3)術中護理:①體位護理。幫助患者選擇正確合適的體位,腹腔鏡體位為截石位,患者頭低、小腿及足部抬高。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由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緩解其緊張情緒并提高其治療信心。并由麻醉師協助患者進行肢體擺放,及時調整患者麻醉與體位舒適度。②術中配合護理。腹腔鏡手術開始時采用低流量、低壓將氣體緩慢注入,逐漸增加流量與壓力,避免靜脈氣栓形成。巡回護士在手術過程中需密切關注患者氣腹壓,氣腹壓控制范圍為12~14 mmHg(1 mmHg=0.133 kPa),建立靜脈輸液通道,器械護士根據術中手術醫生需要及時準確地傳遞所需要的物品,由巡回護士負責清點手術物品,避免器械部件及雜項遺留于患者體內,使患者進行二次手術,導致醫療事故發生;術后吸盡患者腹腔內液體,使CO2氣體徹底排出,協助患者平臥。
(4)術后護理:①麻醉復蘇。術后由護理人員及時將患者送到麻醉恢復室進行觀察,并呼喚患者姓名,患者肌力恢復出現指令活動后,拔出氣管導管,評估患者各項指標,確認無異常情況后將患者轉回病房,并與責任護士交接。②術后心理干預。告知患者家屬注意事項,使家屬可主動配合患者的護理;患者清醒后及時告知手術情況,以便消除患者的擔心及焦慮心理,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與鼓勵,幫助患者順利度過適應期。③生理護理。保證患者切口敷料干燥清潔,以避免切口發生感染情況,對患者陰道流血情況進行觀察,并妥善固定各種引流管,保持患者盆腔引流管和導尿管的通暢性,定期幫助患者翻身,術后12 h使患者取半臥位,利于呼吸通暢,減輕腹脹情況,對患者下肢進行按摩,避免下肢發生靜脈栓塞,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鼓勵其盡早下床活動,避免相關并發癥發生。同時向患者講解術后常見并發癥及對應解決辦法,加強患者對術后相關事件的了解。
(1)護理效果: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時間、自主呼吸時間、氣管拔管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
(2)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尿潴留、淋巴囊腫、膀胱損傷、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下床時間、自主呼吸時間、氣管拔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是當前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其發病率與病死率較高[6-7]。針對婦科癌癥患者臨床治療多采用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術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8]。但患者術后易出現切口感染、尿潴留等并發癥,對患者術后康復產生負面影響。且患者術前會對手術治療成功率有所擔心、及擔心術后發生的并發癥影響其正常生活等,導致不良情緒出現,降低患者治療配合程度,對術后康復產生不利影響[9]。因此為及時改善患者手術前后出現的負面心理情況,消除患者不良情緒,提高臨床療效,應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10]。針對性護理與心理護理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及個體心理狀態差異制訂個體、全面、高效、完善的護理計劃,分別于患者術前、術中、術后進行針對性的生理及心理干預,以改善患者負面心理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11]。
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對腹腔鏡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患者給予其協作護理模式,對提升護理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顯示[12],將團隊合作模式下心理護理應用于子宮肌瘤患者的圍術期護理中,明顯提升了患者的護理效果,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分析其原因,常規護理多注重患者的生理護理,易忽視患者的心理狀況及情緒狀況[13]。另外,應用團隊協作護理模式能夠分別在手術不同時期及時解答患者出現的問題,并對患者展開健康宣教,減輕其對手術產生的疑惑,提升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認知程度,向患者講解手術成功案例,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手術前對患者講述手術流程、術中采用的體位及配合要點可降低患者因陌生造成的恐懼緊張心理,提高術中配合度,手術過程中對患者各項指標進行嚴密觀察,可避免術中意外事件的發生,以上因素均對提高護理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具有重要意義。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團隊協作護理模式可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提高護理滿意度。究其原因,團隊協作模式下的護理干預以患者為核心,對患者的心理因素、身體因素及環境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護理干預[14]。術前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對患者進行語言鼓勵及支持;術中通過積極語言與患者對話,可增強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提升對手術效果的信心,術中幫助患者選擇舒適體位,對氣腹壓與生命體征進行觀察,與手術醫生默契配合;術后輕柔的喚醒患者,并根據其具體情況給予有效護理,能夠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促進患者恢復,提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采用團隊協作護理模式對腹腔鏡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患者進行干預,可明顯提升護理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情況。但由于本研究數據樣本量過少,存在一定局限性,還應在日后工作與學習中逐漸充實研究,為子宮切除合并淋巴結清掃術患者的護理提供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