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鈺,王碧俠,2,袁文龍,于 翔,趙 瑛,宋永輝,2,馬紅周,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冶金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55;2.陜西省黃金與資源重點實驗室,陜西西安 710055)
廢舊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中含有大量鎳、鈷、錳等有價金屬,同時含有石墨、無機物六氟磷酸鋰、難降解的PP、PE等材料,因而廢舊鋰離子電池的回收處理對于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再生都有極其重要意義[1]。
目前,從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回收金屬有火法和濕法。火法生產(chǎn)能力大,但存在能耗高、污染大、勞動條件差等缺點;而濕法因具有有價金屬回收率高、操作條件溫和、污染小、更易實現(xiàn)大規(guī)模連續(xù)化生產(chǎn)等優(yōu)點,更受廣泛關注[2]。濕法是用酸性溶劑將電池電極材料中的有價金屬鎳、鈷、錳、鋰等浸出到溶液中,然后從溶液中有選擇性地分離有價金屬或直接制備多金屬化合物,實現(xiàn)有價金屬循環(huán)再生。浸出常用無機酸有硫酸[3]、硝酸[4]和鹽酸[5],其中硫酸浸出效果好,處理量大,成本低,被廣泛應用;常用有機酸有枸櫞酸[6]、蘋果酸[7]、草酸[8]、乳酸[9]等,有機酸浸出時無有害氣體產(chǎn)生,所需浸出溫度低,但成本較高,不利于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應用。體系中添加H2O2還原劑可提高高價金屬浸出率[10],但H2O2易分解,且具有一定毒性;而以Na2SO3作還原劑,反應過程中無氣體產(chǎn)生,生產(chǎn)過程中可避免冒槽及掛壁現(xiàn)象,有利于金屬離子浸出。
試驗針對三元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上的正極活性物質(zhì),用硫酸配合還原劑Na2SO3浸出有價金屬,然后采用共沉淀—固相法從浸出液中制備鎳鈷錳酸鋰,實現(xiàn)廢舊鋰電池電極材料中有價金屬的回收。
廢舊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消解后,主要元素ICP測定結果見表1,XRD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表1 正極材料中各元素組成 %
試驗試劑:硫酸、亞硫酸鈉、硫酸鎳、硫酸鈷、硫酸錳、碳酸鈉、氨水、碳酸鋰,均為分析純;水,自制蒸餾水。

圖1 正極材料的XRD圖譜
試驗設備:HH-4型數(shù)顯恒溫水浴鍋,JJ-1型精密增力電動攪拌器,SHZ-D型循環(huán)水真空泵,YZ1515X-A型蠕動泵,pHS-2F型PH計,KSL-1700X型馬弗爐,101-2AB型恒溫干燥箱等。
1) 鎳、鈷、錳、鋰的浸出
正極材料中,鎳、鈷、錳、鋰以復雜金屬氧化物形式存在,其中也存在不易被浸出的高價態(tài)Co3+和Mn4+,需添加適量還原劑將二者分別還原為低價態(tài)Co2+和Mn2+。還原劑選用Na2SO3,反應式為

(1)
取正極材料于圓底燒瓶中,按固液質(zhì)量體積比加入硫酸溶液和Na2SO3粉末,以水浴鍋控制溫度,機械攪拌,反應一定時間后過濾出不溶固體雜質(zhì),浸出液以ICP測定鎳、鈷、錳金屬離子質(zhì)量濃度,計算浸出率。
2) 浸出液中鎳、鈷、錳、鋰的回收
浸出液中,鎳、鈷、錳、鋰以Ni2+、Co2+、Mn2+、Li+形式存在,以碳酸鈉為沉淀劑可沉淀鎳鈷錳碳酸鹽,而后鎳鈷錳碳酸鹽與鋰源碳酸鋰進行固相合成可制備鎳鈷錳酸鋰。沉淀母液除雜后可分離回收鋰元素。
共沉淀反應中,為避免金屬離子快速沉淀,需添加適量氨水以配合反應降低溶液過飽和度進而降低成核速度,使Ni2+、Co2+、Mn2+達到共沉淀效果[11-12]。鎳鈷錳酸鋰沉淀反應式為

(2)

(3)

(4)
基于碳酸鋰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這一特性,將Li+在高溫下以Li2CO3形式析出,實現(xiàn)分離[13]。反應式為
(5)
對浸出液蒸發(fā)濃縮,然后分別加入Ni、Co、Mn硫酸鹽使其化學計量比為5∶2∶3,再添加表面活性劑十二烷基苯磺酸鈉(SDBS),充分溶解并攪拌均勻;配制同濃度Na2CO3溶液和0.75 mol/L氨水溶液。以去離子水為底液,在55 ℃條件下,將以上3種溶液通過蠕動泵勻速泵入帶攪拌裝置的四頸燒瓶中,并以碳酸鈉溶液控制pH;繼續(xù)攪拌并陳化12 h得鎳鈷錳碳酸鹽前驅(qū)體;前驅(qū)體烘干后置于剛玉坩堝中在500 ℃下保溫5 h,然后與過量5% Li2CO3在瑪瑙研缽中研磨30 min,在850 ℃ 下保溫12 h,得到黑色粉末,即鎳鈷錳酸鋰。共沉淀濾液經(jīng)加熱濃縮后以NaOH除去殘存的鎳鈷錳離子,加入過量飽和Na2CO3于95 ℃下反應2 h回收其中的Li+。
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儀(ICP-OES,Agilent 5110型)測定浸出液中各金屬元素質(zhì)量濃度,采用X射線衍射儀(XRD,D8 ADVANCE A25型)和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Gemini SEM 300型)分別分析產(chǎn)物的物相組成和微觀形貌。
2.1.1 硫酸濃度對有價金屬浸出率的影響
亞硫酸鈉用量為理論量1.1倍,溫度60 ℃,浸出時間60 min,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10 mL/1 g,硫酸濃度對鎳、鈷、錳浸出率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硫酸濃度對鎳、鈷、錳浸出率的影響
由圖2看出:隨硫酸濃度增大,鎳、鈷、錳浸出率逐漸提高;硫酸濃度增至2 mol/L后,鎳、鈷、錳浸出率變化不大。這與固體物料的溶解速度和溶解程度有關:硫酸濃度過低時,金屬離子無法完全反應進入溶液,浸出率較低;隨硫酸濃度增大,可參與反應的H+濃度提高,體系中活性物質(zhì)的溶解速度和程度隨之提高;但硫酸濃度過高,體系中存在大量剩余的H+,導致溶液pH降低,使Cu2+、Al3+等雜質(zhì)離子也被溶解而進入浸出液,這使后續(xù)除雜難度增大。綜合考慮,確定硫酸濃度以2 mol/L為宜。
2.1.2 亞硫酸鈉用量對有價金屬浸出率的影響
硫酸濃度2 mol/L,溫度60 ℃,浸出時間60 min, 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10 mL/1 g,亞硫酸鈉用量以理論量的倍數(shù)計,亞硫酸鈉用量對鎳、鈷、錳浸出率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亞硫酸鈉用量對鎳、鈷、錳浸出率的影響
由圖3看出:亞硫酸鈉用量對鈷、錳浸出率影響較大,隨亞硫酸鈉用量增加,鎳、鈷、錳浸出率提高;亞硫酸鈉用量為理論量1.2倍時,金屬浸出率均達最大。這與電極材料中的活性物質(zhì)組成有關:Co3+、Mn4+難以被硫酸浸出,體系中加入亞硫酸鈉后,Co3+、Mn4+被還原成Co2+和Mn2+,進而被硫酸溶解;隨Co3+、Mn4+的還原浸出,電極材料的層狀結構被破壞,其內(nèi)部的鎳能夠充分接觸溶劑,因而浸出率也同步提高[14]。亞硫酸鈉用量增加至理論用量的1.3倍時,金屬浸出率有下降趨勢,這可能是因為Na2SO3用量過多,使得溶液黏度增大,不利于離子擴散,進而影響浸出率。綜合考慮,確定Na2SO3用量為理論用量的1.2倍為宜。
2.1.3 溫度對有價金屬浸出率的影響
硫酸濃度2 mol/L,亞硫酸鈉用量為理論量1.2倍,浸出時間60 min,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10 mL/1 g, 溫度對鎳、鈷、錳浸出率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溫度對鎳、鈷、錳浸出率的影響
由圖4看出:隨溫度升高,鎳、鈷、錳浸出率提高;溫度升至70 ℃后,鎳、鈷、錳浸出率變化不大,趨于平穩(wěn)。正極材料中活性物質(zhì)的浸出反應為吸熱反應,升溫有利于反應正向進行[15];溫度升至70 ℃后,活性物質(zhì)已基本浸出完全,浸出率趨于穩(wěn)定。綜合考慮,確定浸出溫度以70 ℃為宜。
2.1.4 浸出時間對有價金屬浸出率的影響
硫酸濃度2 mol/L,亞硫酸鈉用量為理論量1.2倍,溫度70 ℃,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10 mL/1 g,浸出時間對鎳、鈷、錳浸出率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浸出時間對鎳、鈷、錳浸出率的影響
由圖5看出:隨浸出進行,鎳、鈷、錳浸出率逐漸提高;浸出90 min后,浸出率均增大至92%以上;繼續(xù)延長浸出時間,浸出率變化不大。綜合考慮,確定浸出時間以90 min為宜。
2.1.5 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對有價金屬浸出率的影響
硫酸濃度2 mol/L,亞硫酸鈉用量為理論量1.2倍,溫度70 ℃,浸出時間90 min,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對鎳、鈷、錳浸出率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6所示。

圖6 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對鎳、鈷、錳浸出率的影響
由圖6看出:隨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增大,金屬浸出率逐漸提高;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增大至11 mL/1 g時,金屬浸出率達最大并趨于穩(wěn)定。體系中溶液黏度隨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增大而減小,黏度減小,離子擴散速度加快[16],因而有利于浸出反應進行;但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過大,則需要更多硫酸,且會引起浸出液中金屬離子濃度降低,增加成本的同時也不利于后續(xù)金屬沉淀。綜合考慮,確定液固體積質(zhì)量比以11 mL/1 g為宜。
正極材料經(jīng)H2SO4+Na2SO3浸出后,浸出液中各金屬離子質(zhì)量濃度見表2。

表2 浸出液中各金屬離子質(zhì)量濃度 g/L
由表2看出:除有價金屬外,鐵、銅、鋁等一些雜質(zhì)也一同進入浸出液。由于三元材料中Al含量無國家標準,參考文獻中及工業(yè)生產(chǎn)中前驅(qū)體雜質(zhì)含量[17-18]要求,共沉淀體系中雜質(zhì)鋁質(zhì)量濃度不得大于200 mg/L,鐵、銅質(zhì)量濃度依據(jù)行業(yè)標準[19]不得大于300 mg/L,因此,浸出液中雜質(zhì)質(zhì)量濃度符合要求,不必進行除雜操作,可以直接沉淀有價金屬。
采用碳酸鹽共沉淀—固相法從浸出液中沉淀鎳、鈷、錳并進行固相合成,產(chǎn)物的物相和形貌如圖7所示。

圖7 鎳鈷錳酸鋰沉淀物的XRD(a)、EDS面掃描(b)及元素分析(c)結果
由圖7看出:產(chǎn)物為鎳鈷錳酸鋰,其特征峰與PDF卡片09-0063特征峰完全吻合,無雜峰出現(xiàn);且(006)、(102)和(018)、(110)2組衍射峰分裂明顯,表明鎳鈷錳酸鋰有良好的層狀結構,不含雜質(zhì);產(chǎn)物物中鎳、鈷、錳3種元素分布較為均勻,質(zhì)量比接近5∶2∶3,無元素偏析現(xiàn)象。
共沉淀母液經(jīng)除雜后,以飽和碳酸鈉沉淀Li+,所得固相沉淀物呈白色,XRD分析結果(圖8)表明,其特征峰與PDF卡片83-1454中碳酸鋰的特征峰完全吻合,且峰型尖銳,無雜峰出現(xiàn),可以確定Li+以較為純凈的Li2CO3形式得到沉淀。

圖8 碳酸鋰沉淀物的XRD圖譜
采用H2SO4+Na2SO3體系從三元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浸出有價金屬鎳、鈷、錳是可行的,且浸出效果較好;浸出液中的鎳、鈷、錳離子以碳酸鈉共沉淀后固相合成,可回收具有層狀結構、元素分布均勻的鎳鈷錳酸鋰及較純的Li2CO3,初步實現(xiàn)電極材料中鎳、鈷、錳、鋰的綜合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