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蓓蓓
記者站是新聞單位設在地方的長期派出機構,負責該地區的新聞采訪報道和通聯工作,起源于上世紀50 年代。長期以來,地方記者站憑借其“小、快、靈”的特點,發揮與地方黨政機關、宣傳部門、基層單位及廣大通訊員隊伍聯系緊密的優勢,成為新聞單位了解掌握各地輿情動態、溝通鏈接地方信息資源的重要媒介和紐帶,也成為各地展現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提升區域影響力的重要窗口。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主流媒體步入改革深水期,此時,作為省級主流媒體分支的各地記者站,在大環境沖擊和本身屬性制約的雙重“夾擊”下,面臨著許多壓力和挑戰,亟待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破解難題,真正發揮駐地經濟社會發展“傳聲筒”作用,為報社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記者站的傳統優勢,在于其“高站位”和“低身姿”的有機融合,在于其“站在田埂上、眼望天安門”的視角切換,在于其以精簡的機構設置、采編流程和低成本運營,卻帶來“四兩撥千斤”的宣傳成效。駐站記者在采寫稿件時,往往既有統攬全省的高度,又有聚焦一地的眼光,這種“吃透兩頭”的作品豐富了輿論傳播的形式,也備受地方關注和重視。尤其是省級黨報駐各地記者站,在采寫和發布各地黨政信息資源上有明顯優勢,易于生產信息量大、權威性高的“獨家新聞”。
然而,在當前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媒體競爭呈現白熱化狀態,往往在一地,除了地方主流媒體以及中央、省級媒體駐地方記者站之外,還有大批新媒體平臺,一些知名媒體人和行業專家設立的自媒體、公眾號等等也紛紛“搶灘”新聞市場。“百家爭鳴”,帶來了新聞市場的空前繁榮、傳播渠道的多元豐富,但也導致有限新聞資源被搶占、部分主流媒體聲音容易被覆蓋的局面。
在此情況下,省媒記者站的傳統優勢便難以凸顯。新聞資源的互通共享、即時發布使記者站第一時間搶發重大新聞、創造“獨家新聞”的難度加大;眾多媒體的涌入和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多元化、多角度解讀,讓記者站的“吃透兩頭”優勢不再;采用多種新媒體手段呈現的新聞作品層出不窮和快速傳播,讓機構精簡的記者站疲于應對、難以專注內容生產。
失去了傳統優勢,無法在新聞報道中出新出彩、響亮發聲,省媒記者站也漸漸失去原有的傳播陣地。加之在目前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媒體建設的成功與否、輿論引導的效應大小和區域影響力密切相關,這讓地方政府更青睞于支持本地主流媒體的發展,這使得記者站更加難以搶占本地新聞資源市場,工作開展過程中也易遇到更多阻礙和不便,陷入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和不良循環鏈中。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5G 技術的出現、智能手機的應用,不但讓各類媒體平臺、商業網站等迅速崛起,也帶來了人人都能發聲、傳播的自媒體時代、全媒體時代,短視頻、公眾號文章、H5作品、沉浸式新聞等全新的新聞呈現方式層出不窮,給傳統主流媒體帶來嚴峻挑戰。
上游母媒尚且如此,地方記者站無疑也受到巨大沖擊。當前,省級主流媒體均展開了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改革,但由于資金、理念、人才等各種內外因所限,在轉型發展上取得的成果參差不齊、步調不一。有的已經趟過改革深水期,即將完成轉型;有的尚處于艱難跋涉期,還在積極探索,這直接影響著地方記者站的發展之路。
記者站的設立,是省級新聞單位為更好獲取地方新聞資源而向外延伸的“觸角”,其長期游離在母媒“大本營”之外,管理上稍顯自由松散,所以從其脫胎之時起,難免帶著“被邊緣化”的特質。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母媒改革的紅利,如中央廚房探索、新媒體平臺搭建、人工智能技術等,第一時間被運用到本部各中心采編部門中,卻難以及時應用到記者站中,使得記者站的轉型步伐顯得遲緩。
傳統記者站人員一般1-4 人,在新媒體還未被廣泛運用之前,是可以較好地完成地方新聞宣傳工作的。但隨著新媒體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新聞產品正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傳播途徑更加多樣,尤其是對于某一地方重大新聞事件,許多地方媒體、商業媒體、自媒體等等通常會組織團隊進行宣傳和解讀,創作出涵蓋文字、視頻、海報、直播等形式多樣、更符合多層次受眾口味的新聞作品。
這種形勢下,記者站的報道作品便難以出彩,報道聲音容易被掩蓋。歸結其原因,一是寥寥數人難以組建從策劃、采訪、拍攝,到創作、剪輯、合成等一條龍的新媒體報道團隊,二是很多記者站人員缺乏新媒體技能,以省級黨報為例,記者站記者普遍存在著年齡偏大、文字采寫為主、轉型能力弱的問題。所以在新聞事件報道中,常常會面臨這樣的尷尬局面:其他媒體是“兵團作戰”,記者站是“形單影只”;其他媒體“長槍短炮”,記者站是“一根筆桿”,懸殊的“兵力”和“武器”配備,讓記者站難以推出高質量的新媒體作品。
由于新媒體生產能力偏弱,同時受制于母媒管理制度,記者站的發稿平臺、發稿渠道也顯得單一,除了傳統母媒及同步建設的網站、客戶端等,并無其他更好的發稿渠道。作為省媒的附屬機構,記者站亦缺乏自主發稿渠道和權限,難以通過獨立開設的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視頻號等渠道,推廣和發布新聞產品。
記者站所遭遇的被母媒和地方“邊緣化”等一系列問題,很多是客觀原因所致,但如再不注重自身建設發展,被時代“邊緣化”的困境便可能到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樂觀地看到記者站的優勢所在,即新聞從業人員專業素質較高,對地方情況熟知,以及“小、快、靈”的特點等等。為此,筆者認為,可著眼于以下幾點發力,助力記者站取長補短、轉型發展。
無論何時何地,反映事實真相、引發思考辯論、直抵大眾心靈的好作品永不過時,“內容為王”應是新聞作品永恒的標桿,也是每一個記者站的“立站之本”。真正廣為傳播的一定是有深度、有思想、有溫情的作品,唯有它們才能在海量新聞信息中脫穎而出。
省媒記者站務必要牢固樹立“以稿立站”觀念,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創新策劃、采編機制,多采寫和制作一批深度報道、精品報道、“現象級”作品,才能在地方新聞宣傳工作中占據一席之地,提升其作為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在新聞選題策劃上,一方面要吃透中央、所在省市關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重要部署,另一方面要積極挖掘與之相契合的地方工作要點,從而篩選出一批以小見大、富有地方特色的選題。選題策劃上,要暢通與當地黨委政府的溝通渠道,加強與地市宣傳部門、地方黨媒、融媒體中心等的對接,建立定期會商機制,了解地方發展動態,征求選題意見,從而為記者站獲取信息資源、做好相關策劃提供有力支持。
在具體采寫過程中,記者站記者要踐行“四力”要求,力戒浮躁、懶散、懈怠等不良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扎實采訪、認真創作。要胸懷對新聞崗位的忠誠和熱愛,牢固樹立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作品負責的態度,一絲不茍、力求完美,才能給讀者奉上撼動心靈的精品力作。
在作品發布和呈現上,一方面要更新傳播理念,千方百計降低新聞發布的滯后性,重大事件注重“搶發”“快發”,第一時間占領新聞傳播陣地。另一方面應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工具對于新聞傳播的重要意義,不斷豐富和創新作品形式,在提高文字寫作水平的同時,注重推出小視頻、海報、H5、直播等新媒體作品,將有料的作品內容、有趣的作品形式相融合,從而增強作品傳播的廣度、深度。
記者站要想轉型發展,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高、創新能力強、敢打敢拼、能征善戰的人才隊伍至關重要。這要求記者站記者牢固樹立危機意識、與時俱進意識,進一步加強理論知識學習、進一步提升新聞業務素養。尤其是要注重學習新媒體技能,善于切換記者、編輯、主播等多重身份,努力將自己培養成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全媒體記者。
針對記者站人員數量少,難以在重大新聞事件中實現全方位、多維度報道的問題,應積極探索向外借力、協同發力。如部分省媒記者站與當地媒體、縣級融媒體中心、通訊員隊伍等加強聯動,合作建設工作室,在選題策劃、生產創作、創意設計、渠道分發等方面開展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精品佳作,實現了生產力和傳播力的雙提升、雙突破。
作為統領記者站的省級新聞單位,同樣應高度重視記者站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為記者站輸送優秀人才,加大對記者站記者培訓、考核力度,加大對記者站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要打破記者站人員長期固守一站的現狀,鼓勵青年記者、優秀記者定期到記者站交流輪崗、掛職鍛煉。探索打破母媒體下屬子媒、子刊、子網之間的界限,將文字采編人員、新聞直播人員、視頻拍攝人員、新媒體產品設計人員等各類人員都吸納進來,建立龐大的集團“人才庫”,同時建立重點選題、重大新聞事件的聯合策劃機制和多元化報道機制。該項舉措對于記者站的意義在于,只要關鍵時刻地方記者站有需要,便可方便及時地從“人才庫”中“調人”,大大增強人員力量補給。
記者站要想成功轉型,除了擁有過硬的作品、專業的人才,還應打通對外發聲渠道,賦予記者站更多自主權限,創新、創活記者站管理體制,培厚、培優記者站發展的環境和土壤,讓優秀人才有盡展才華、勇于開拓的舞臺。
要探索突破平臺局限。前文分析過,目前許多記者站的發稿平臺、發稿渠道比較單一,除了省媒及同步建設的網站、客戶端等,并無更多自主發稿渠道。加強對記者站發稿渠道的管理是必要的,但一定程度上也束縛了記者站優秀作品的推廣。為此,可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記者站成立分社,賦予其較為完整的全媒體內容生產、移動端新媒體平臺建設、人員管理、對外合作交流等權限;暫不符合條件的,探索在報社和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開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等,賦予其產品創作、發布的自主權,使地方記者站的作品能夠及時發布,快速地實現多渠道傳播。
要探索突破角色定位局限。作為省級媒體記者站,絕不能有比地方媒體“高出一頭”、不愿精耕和服務地方的錯誤想法。鏈接地方黨委政府、傳播黨政信息資源是記者站的基本職能所在,在當前媒體融合背景下,省級媒體記者站更應將自己作為地方的一份子,急地方所急,想地方所想,講好地方故事,宣傳地方特色,走與地方融合發展之路。要積極掌握了解當地黨政機關和基層群眾需求,瞄準地方改革的難點、重點和痛點,在自建平臺上探索開辟“新聞+地方政務”、“新聞+文化教育”、“新聞+民生服務”等版塊,有針對性地創作和推送優秀原創作品,定期組織線下互動體驗活動等等,在讓讀者獲得權威可靠的新聞資源、新穎清新的閱讀體驗的同時,還能享受到更加貼心的服務。通過此項改革創新,也進一步打破了記者站對外發聲的壁壘,樹立地方記者站可親可感的良好形象。
對于省級主流媒體來說,記者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連接母媒和地方的橋梁紐帶,是搶占輿情高地的重要抓手,也是新聞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母媒一樣,地方記者站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面臨著諸多轉型壓力,遭遇了諸多難題困境。但困境中蘊含著變局,挑戰中并存著機遇,廣大記者站要勇于應對,敢于破題,學會逆風飛翔、危中尋機,不斷尋求轉型發展的應對之策。
業內人士認為,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對于遠離總部的記者站來說,未來的定位,應該既是一個可以獨立采制編播優質內容的新媒體工作室,又是一個可以將不同新聞元素提供給集團的信息中心。筆者認為,記者站的未來定位,還應該是深度融入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地方同發展共成長的“盟友”與“生力軍”,同時更應該是百花齊放的新聞媒介中特色鮮明、難以取代的“一枝花”。
期待各記者站通過自身發力,以及與地方的縱深合作,并在母媒一系列改革紅利的推動下,不斷放大自身優勢、彰顯傳播優勢、重塑自我價值,煥發嶄新氣象。
[1] 卞軍凱.全媒體時代黨報記者站“以稿立站”的創新[J].新聞世界,2020(04).
[2] 魏娜.全媒體時代省報記者站的轉型思考[J].新聞論壇,2021(06).
[3] 賀涵甫.融媒體背景下地方記者站破局思考[J].中國報業,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