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佳
監督即對現場或某一特定環節、過程進行監視、督促和管理,使其結果能達到預定的目標。
“輿論”,在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的解釋為“公眾的言論”。著名新聞學者李良榮認為:輿論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里,公眾對于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把新聞界稱作輿論界,把新聞媒介稱為輿論工具。
輿論監督,則是指新聞媒體擁有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它卻具有一種精神的、道德的力量。
普利策曾經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和媒體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仔細觀察和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海礁,并及時發出警告。因此,輿論監督報道要求記者具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更要處處體現出新聞報道的前瞻性。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職責和功能之一,也是記者肩負的社會責任之一。輿論監督要自覺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輿論監督只是一種手段和方式,推動問題的解決才是根本目的,報道過程中須秉承建設性原則。
1987 年,黨的十三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輿論監督”概念,指出:“要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新聞和宣傳工具,增加對政務和黨務活動的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支持群眾批評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反對官僚主義,同各種不正之風作斗爭。”
在從業過程中,筆者感覺到,新聞記者的社會認可度很高,但這也意味著要切實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正如《南方周末》的新年賀詞所說:“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新聞報道要發揮好輿論引導作用,起到加油鼓勁作用。在輿論監督報道實踐中,要為弱勢群體發聲,善于發現問題并推動問題的解決。
2021 年11 月15 日,筆者采寫的稿件《樅陽大青山因野蠻施工遭“滅頂”之災!當地政府:責令立即停工整改!》在安徽網、大皖新聞以及新安晚報微信公眾號上刊發,引發了各界關注。2021 年11 月12 日,筆者從樅陽當地群眾處得知,樅陽大青山遭野蠻施工,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他們感到很痛心。筆者通過采訪進一步了解到,大青山位于安徽省樅陽縣城東大概10公里不到,是樅陽縣城周邊人心中的“圣山”,因為野蠻施工,導致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大青山頂峰生態環境遭毀壞,山頂剛建好不久的文旅項目也被毀了。
根據筆者的初步調查,大青山頂峰遭破壞與山上正在推進的風力發電項目有關,對于施工單位的野蠻施工,當地村民和村干部也進行了阻止,“但白天阻止施工,晚上施工方又偷偷施工,很快一座山頂就被鏟平。”2021年11月13日中午,筆者聯系上了施工單位現場人員,對方介紹,經過當地政府的協調,已經暫時停止施工了。后期定的恢復方案是打造成景觀平臺,“恢復方案也是通過縣里、鎮里討論過的。”
對于施工造成樅陽大青山山頂生態環境遭破壞,所涉風電項目的單位負責人承認:“確實是我們的不對,因為公司的管理疏漏,造成了嚴重后果。”隨后,樅陽縣樅陽鎮人民政府責令項目單位、施工單位立即停工整改,給出整改方案。采訪完成后,筆者放棄周末休息時間,加班趕稿,11月14日(周日)中午前,《樅陽大青山因野蠻施工遭“滅頂”之災!》稿件在安徽網、大皖新聞以及新安晚報微信公眾號上刊發,隨即被多個網絡平臺轉發,影響廣泛。
在采寫這則監督稿件過程中,筆者獲得的啟發是:采寫輿論監督報道,要善于分析,尋找采訪突破口,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有的放矢。考慮到輿論監督報道的敏感度,必然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掣肘,采訪中還必須要追求信源之間的觀點平衡,采訪要全面,也就是要采訪到當事各方,對問題要把握到位、事實要準確無誤。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輿論監督報道中,記者要注重細節的處理,講究嚴謹。可能一些細節沒處理好、證據不充分,就會讓記者和媒體攤上官司。一篇輿論監督報道要想采訪到位,首先必須做好策劃。在確定采訪主題后,得先做個大致的規劃和構想,比如要從哪個角度切入,采訪哪些方面?要采訪哪幾個主要人物?要分哪幾個部分,才能把這個新聞報道寫好?而在實際的新聞采訪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比如記者在與采訪對象交流時,可能采訪對象會說普通話,也可能采訪對象因為年齡大而口齒不清,或者說的方言我們聽不太明白,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交流過程中想一些辦法、動一動腦筋。
與此同時,在采寫監督報道過程中,不可否認的現實是,有時還會存在著各種因素的制約。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相對于一般新聞報道,監督報道更有難度和挑戰性,記者在采寫過程中有時也會產生委屈感、無力感。但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無論何時,都要堅定信念,牢記使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隨著黨和政府對輿論監督的愈發重視、制度的不斷完善,輿論監督之路定會越走越寬,輿論監督環境會越來越好。
輿論監督報道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做好持續跟蹤報道。
2021 年3 月21 日下午,筆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3 張照片和幾行文字,稱位于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村的黃麓學校舊址內,堆滿了各種雜物,甚至有人在此養雞。黃麓學校是由著名愛國將領張治中創辦的,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如此重要的場所,真成了“養雞場”?第二天上午,筆者來到黃麓鎮洪家疃古村落探訪了解情況。
在洪家疃古村落里,筆者探訪了黃麓學校舊址現狀,還與被臨時安置在這里的拆遷戶進行了交流。探訪結束后,又聯系采訪了當地政府部門。
2021年3月22日晚,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刊發了《愛國將領張治中創辦的黃麓學校舊址變成養雞場?當地回應:已部署立即整改》(網絡稿),引得眾多媒體刊載轉發。3 月23日,新安晚報以《黃麓學校舊址,咋有人攔網養雞?》(報紙稿)為題進行了報道。此后,新京報、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也對相關新聞進行了轉載和評論。
報道見報后,當地有關部門立即部署進行整改。2021年3月23日下午3點多,黃麓學校舊址臟亂環境已整改完畢,面貌已經煥然一新,木牌匾下面所有亂堆亂放的雜物,以及鄰近的鄉賢館屋檐下堆放的紙箱、紙盒等都已清理完畢,院內臨時住戶養的雞也已挪到其他地點放養,當地還安裝一些木柵欄對舊址進行保護。2021年3月25日,新安晚報刊發了跟蹤報道《黃麓學校舊址雜物已清理干凈》。3 月26 日,新安晚報再次刊發報道,并發表評論:《黃麓學校舊址如何不再雞飛狗跳?》。
有長期關注巢湖地區傳統文化的人士表示,黃麓鎮洪家疃是3A 級景區,村里每一處人文遺跡都是重要的人文景點。黃麓學校舊址作為合肥地區重要的教育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好它不僅是對古村落文化的充實和豐富,更體現了地方對文化遺產的珍視。
后來,筆者和黃麓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一直保持聯系,得知為保護文物以及盤活現有資產,鎮政府對黃麓學校舊址進行了規劃,目前相關項目正在對接。
筆者供職的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每天收到的新聞線索、爆料都非常多。很多都需要記者前往現場調查核實。記者在調查采訪時,要注意做好自我保護,對于觸及到利益相關方的一些調查,單獨采訪可能會存在人身安全隱患,或者采訪容易遇阻失敗,這時可以采取兩人或多人配合等方式。從事輿論監督報道工作,雖然辛苦和勞累,但當輿論監督報道刊發后,尤其是問題得到了解決,還是有很大獲得感的。在輿論監督報道過程中,筆者認為,有一些原則和底線必須堅守。
首先,堅持客觀公正,避免帶著情緒寫稿。采訪過程中要掌握切實可靠的證據,調查清楚報道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要保存好錄音、圖片、視頻等關鍵性證據。爆料者往往能為記者提供有效協助和豐富線索,因此記者要與他們處好關系,同時保護好爆料者的隱私。此外,也要注意避免受爆料者情緒和立場影響被“帶偏節奏”,要始終堅持客觀中立。
其次,采訪調查取證時,要講究方法策略。由于輿論監督報道的特殊性,記者采訪時,常會遇到阻擾、不配合、拒絕采訪等各類難題,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訪技巧和策略。進行錄音、圖片、視頻取證時要巧妙,一人取證難,可以兩人互相配合,若采訪時受威脅,要見機行事、巧妙周旋。采訪取證要全面細致,必要時采訪筆記可以讓受訪者簽字確認。此外,寫作稿件時,不確定的內容和細節不寫,務必做到真實、客觀。
最后,要堅持以法為綱,循法而行。在輿論監督報道采寫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法規、恪守職業道德。稿件發表后,在虛心接受一些批評意見的同時,要以法律為武器,駁回無理責難,捍衛自己的正確觀點。從事輿論監督報道的記者,要時刻用法律武裝自己的頭腦。
輿論監督報道的批評屬性和揭露功能,決定了在采寫過程中更需嚴格遵循真實、客觀、全面等原則,講究方法策略,而推動問題解決則是報道的根本目的,采寫工作應以此為中心。
[1]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B%91%E7%9D%A3/74237?fr=aladdin.
[2]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 https://www.zhihu.com/topic/19574877/intro.
[4] 馬述.從法律法規視角采寫輿論監督稿件的有益嘗試[J].新聞傳播,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