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撫州市委書記 夏文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近年來,撫州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為抓手,大力實施生態興市戰略,著力做好“綠色、低碳、增值”三篇文章,堅定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持續夯實“最大優勢”基礎,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發展“含綠量”。
“護綠”固本。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大力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標志性戰役和30個專項行動,開展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綜合治理,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強化多污染物區域協同治理,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管綠”增色。創新構建“河(湖)長、林長+警長”生態綜合執法機制,實現水域、林區全天候監管。組建生態公安、生態公訴、生態法庭、生態律師服務團隊,首創撫河流域環境資源法庭,以法治力量守牢生態底線。
三是“用綠”生金。以獲批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為契機,大力開展林業“千萬資源變千億產值”行動,扎實推進集體林權改革和28家國有林場重組,培育壯大376家現代林業企業,打造8個林業科技產業園,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竹木加工、森林康養等產業,推動林地價值有效轉換。建立南方林權交易所生態產品(撫州)運營中心,創新頒發全國首張林下經濟收益權證,實現林權好流轉、可融資。今年上半年,全市林業產值達301億元,同比增長15%。
持續擦亮“最大品牌”底色,聚焦“雙碳”目標,加快構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不斷降低發展“含碳量”。
強化“抑碳”。抓好頂層設計,建立碳達峰實施方案和“1+N”政策體系,合理確定峰值目標、達峰時間。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引進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等龍頭項目,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
著力“固碳”。建立全市域林業收儲中心,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完成第一期營造林面積100萬畝、森林收儲面積34萬畝。開展遠期林業碳匯收儲交易,建立碳匯林示范林基地167萬畝,收儲全國首例遠期林業碳匯1.46萬畝,碳匯量13萬噸,交易額130萬元。
穩步“降碳”。堅持“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綠色金融”三位一體,首創“綠寶”碳普惠制,包含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社會公益3個大項10余個低碳應用場景,建立完善碳幣計抵轉換支付系統,促進綠色生態共建共享共贏,營造綠色低碳、簡約適度、文明健康的新風尚。
持續激活“最大財富”潛力,建設全國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中心,突出做標準、做規范、做規模,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不斷提升發展“含金量”。
精準“估價”。針對生態產品“度量難”,探索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啟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每兩年通過12個指標、22個科目科學核算生態產品總值,全市域GEP 精算平臺已上線試運行,起草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規范》和《“兩山銀行”運行管理規范》成為江西省地方標準。
靈活“作價”。創新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成立28家生態專屬機構和綠色保險產品創新實驗室,建立健全風險緩釋機制,推出“古屋貸”“畜禽智能潔養貸”等30余種生態金融產品,全市生態產品類貸款余額達436.58 億元。制定市域生態資產交易管理辦法,探索用能權、排污權、用水權、碳排放權、綠化增量、清水增量等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完善市縣鄉三級生態資產交易系統,累計完成交易82.9億元。
提升“溢價”。著力打通利用生態優勢提升農產品價值的通道,培育各類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431個。著力打通依托公共品牌提升生態溢價的通道,創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贛撫農品”,南豐蜜橘、崇仁麻雞榮登2020“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百強”,2021年銷售收入突破20億元,產品溢價增值15%。著力打通利用生態產品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的通道,全市現有5A景區1家、4A景區27家,旅游收入及人次均實現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