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偉嬌 晉能控股裝備制造集團大同機電裝備有限公司中央機廠
社會保險是構成我國社會保障政策的主要管理措施之一,其中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廣大職工密切相關,同時對社會穩定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企業員工基本養老保險要貫徹社會互濟與自我保障相結合、公平與效率兼顧、保障水平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原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分為單位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和員工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主要是通過企業與職工自主繳費,國家輔助一定的補助。在實際基本養老繳費推行過程中,由于國家經濟體制的變更,廣大勞動人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意識不強,養老保險管理制度設計的局限等各類原因,現有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未全面覆蓋所有勞動者,因此對這類人群的老年生活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強基本養老保險補繳政策的推進,提升未覆蓋人群的生活保障水平。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等陸續推出了基本養老保險補繳制度,對未能按照標準制度享受養老保險福利的人群給予了一定的權益保障作用,但仍存在較多的養老保障問題有待優化,因此對養老保險補繳存在的問題有待仔細研究,從而進一步加強補繳政策的優化落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宏觀經濟、工業發展、企業管理制度不斷的變革優化,導致在社會保障層面的法律建設、政策制定存在階段性漏洞,因而企業把此作為逃避因政策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職工養老保險責任,此類原因不能把因無法享受養老保險造成的職工老齡化后的生活困難由職工個人承擔損失代價。職工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導致的全生命周期養老責任還是需要通過政府政策優化,給予一定的補繳方式納入到現有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才能體現國家對此類人群的基本養老權益的公平公正,才能實現全面共享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成果。現有的參保人員90%核心主要覆蓋城鎮中大型企業職工從業人員,還有大部分的未參保人員未納入職工基本養老福利覆蓋范疇,主要包括非正規部門企業的就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個體工商從業人員以及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小微企業從業人員等。通過調研分析,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幾類:企業的自身利益原因(有的企業未按照規定為職工辦理基本養老保險,故意逃避為員工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的義務,致使員工無法補繳,也無法享受養老保險帶來的福利)、員工的未參保多拿工資的短期利益行為(有的企業給員工多發工資,把養老保險折算成工資給員工,導致退休后無法補繳)、員工個人經濟能力限制行為(因為孩子上學、老人生病贍養等經濟困難,無力繳納養老保險,等有一定經濟基礎后,又超過了參保的有效年齡而無法補繳)、國家政策制度客觀限制原因(補繳年齡、補繳方式等不夠科學合理)等。因此,有必要擴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優化現有補繳政策,為應保未保人員提供科學有效的補繳管理措施,使此類人員逐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逐步提升企業職工參保率,進一步提升社會可持續發展。
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政策的實施,出臺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起初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有限,由于企業用工制度不夠成熟,加上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濟體制不斷調整優化,導致很多集體企業員工未全面覆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因此造成職工養老保險未繳、斷繳等各類問題,導致無法享受職工養老保險待遇。其中部分已退休的家庭困難勞動工作者由于以上階段背景導致無法及時參保或接續職工養老保險,導致生活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逐步成為貧困人口,為社會穩定發展帶來矛盾升級及潛在風險。由于此類現象人員的關注,全國各地逐步加強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斷保、集體企業職工退休人員養老保險發放存在的斷繳問題進行集中調研及政策探索,為企業職工參保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參考,加快企業職工基本養老補繳政策的持續優化及實施推進。自2021 年以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制度面向全國20 多個省、市、自治區,如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湖南、重慶、江蘇、廣東、河南、湖北、陜西、安徽、寧夏、云南、海南等多地進行全面覆蓋推廣。通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補繳制度的推廣,各省市集體企業參保人數普遍提高,逐步解決由于歷史政策遺留問題導致的無法享受合理參保的現狀。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實踐的一個重點問題。養老保險補繳,是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一個階段性實踐產物,是政府解決廣大勞動群體養老權益矛盾的一個重要調控舉措。各地政府相繼出臺補繳政策來緩解勞工養老權益,但仍存在一定的養老保險補繳及聯代引發的問題。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主要是指用人單位或者個人對過去就業時期按照保險規定繳納但未正常繳納的保險進行一次性繳納。從補繳的性質分類,主要包括:歷史補繳、欠費補繳和追認補繳。歷史補繳主要是由于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地方政策調整導致的非主觀原因造成的養老保險一次性繳納,主要是解決國家養老保險制度變革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如臨近退休職工、政策性下崗職工及其他因為政策調整造成參保權益損失的人員。歷史補繳由嚴格的補繳時間要求和補繳范圍要求,不滿足政策要求的人員不能辦理歷史補繳。欠費補繳主要是用人單位或者個人由于欠費導致無法按期續保現象;追認補繳,主要面向一些小微企業因為自身利益未對公司員工參保導致的社保關系追認。現有的基本養老補繳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大部分省市制定的基本養老保險,是針對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采取按規定繳納保險金額后享受養老金待遇,由于沒有考慮資金的長期時間增值效益,隨著現在人口老齡化、長壽化,補繳的金額針對目前的參保人員存在較大的支付壓力,給國家造成財務制度壓力增大。
(二)由于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繳納政策不斷升級變革,早期補繳政策要求城鎮戶籍限制,導致大量因為土地征收形成的外來務工人員、下崗下鄉員工、企業倒閉破產人員不具備城市戶籍,因此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也形成大量的未參保、斷保勞工,對自身的養老權益造成一定的損失,影響此類人群的養老權益保障。
(三)目前的參保繳納制度缺乏一定的激勵措施,企業職工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形成的繳費額度和待遇水平跟補繳的就職人員相比較無明顯差別,對現有正常參保人員的正常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的正面激勵效果不直接,導致正常參與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積極性不高,有失國家社會保障福利的普惠性及公平性。
(四)由于近些年國家實行了新農合參保政策,居民養老保險等政策,各類政策信息孤島、數據孤島,各部門、各類制度未充分有效銜接,導致職工多方重復參保,重復領取養老待遇,給國家造成較大的財政損失,有待于進一步實現養老保險的數據統籌管控。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從補繳內容上,養老保險補繳包括按年限提供補繳,補足國家規定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年限,按照養老保險基數提供補繳,即補足國家規定的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繳費基數應與參保人的實際工資基數掛鉤。其中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申領時間跟年限補繳有關,參保人退休后領導的養老金及養老待遇水平依賴于補繳基數。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由多方因素影響,包括過往勞工關系是否清晰、是否具有補繳資格,補繳所在地的補繳形式、補繳基數、補繳范圍、補繳措施的有效性等。
(一)雙方勞工關系是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的前提之一。隨著經濟發展,從業者與企業之間的就業方式越來越靈活,合同形式多樣,如各類非正式合同、口頭約定、合同期滿未正式續期而繼續延續等等,導致形成各類不明確的勞動關系,在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過程中,無法有效確認職工補繳資格,對職工的工齡計算、繳費基數、繳費形式造成不確定性風險。
(二)在補繳資格確定后,補繳費率標準也是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補繳的影響因素之一。國家現在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的比例各地未明確劃分,企業職工申請補繳時,當地社保機構通常以當地補繳年度的繳費比例核定為補繳金額,但是該一刀切的規定不能科學保障職工的養老金權益。正常為企業未職工參保基于職工當月工資總額作為繳納基數核定養老保險費,由于隨著工作變換,時間拉長,難以提供真實有效的從業企業實際的工資額度證明,導致補繳職工的繳費基數降低,對職工養老保險繳費比例造成極大的不確定性風險,最終造成提供統一較低標準補繳基數和補繳比例標準,忽視實際職工個體收入差距和個體損失,造成補繳養老保險的職工比正常繳納養老保險的就業人員養老待遇存在較大差異,并且此差異與補繳的基數、補繳的年限長短存在正比例增長,因此不能科學合理地維護補繳職工的合法權益。
(一)由于企業與雇主之間各種利益關系,導致養老保險欠繳及糾紛較多,而現有的職工補繳制度缺乏統一管理規范、補繳條件限制較多,導致很多人無法享有養老保險福利。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制度仍是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維護職工養老保險權益的重要支撐措施,因此科學有效地制定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政策,優化設計養老保險補繳程序,有效銜接各類保險管理機制,才能實現全民社會保障福利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企業雇傭的勞工關系確認的職工工資額度及工齡是補繳的關鍵條件,明確的勞工關系有利于明晰補繳資格,雙方擔負的責任。因此在補繳政策制定過程中,應設立簡化的勞動關系程序,可以支持除勞動合同之外的多類證明資料比如工資等其他相關證明材料作為補繳資格的參考,由于雇傭企業導致的補繳年齡超過退休年齡的,相關的補償責任應由雇傭企業承擔賠償,并依法納入法院審理范圍,可以大幅提升職工補繳效率,保障職工養老保險權益。
(三)降低補繳基數審核條件限制
允許工資數據等多種類參考材料作為職工補繳基數審核范圍參考,補繳比例應由補繳職工和補繳單位共同承擔,關于補繳基數雙方未達成一致的,可以基于法定劃定的統一繳費基準確定補繳比例和補繳基數,統一繳費基數標準設定要基于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波動和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科學合理調整職工養老保險的繳費檔次標準和繳費基數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職工養老金核發制度,廣泛吸收未參保、斷保人群以合適的補繳措施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通過制度試點、制度不斷迭代優化,逐步實現補繳制度的完善,進一步擴大覆蓋面積,逐步擴大不同類別補繳人群,逐步提升基本養老保險補繳覆蓋面。
(四)保障養老保險健康可持續發展
為保障養老保險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從根本上制約雇傭企業及個人欠繳養老保險現狀,養老保險繳費制度應與稅務、其他政府機構及時集成信息共享,基于數據管理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職工養老保險信息的可追溯和可查詢,實現信息共享和辦公協同,規范繳納程序,全面提升勞動者的養老參保意識,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養老保險補繳制度是對現有社會保障制度缺失的一種有效彌補的手段,同時也是職工基本權益的保障。制定和實施養老保險補繳制度,有利于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普及提升,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提升全民應保盡保的意識,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共建共同富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