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則宣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副主任醫師
■黃任之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副教授
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與家人可以進行共同的家庭活動,卻無法分享內心的想法;與朋友可以一同聚會、吃飯、做美容、健身,卻無法向對方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在一段親密關系中,人們本應親密交流,但有些人卻為了維持親密關系的穩定,擔心產生沖突,不得不隱藏自己與對方的差異,維持表面的平和、寧靜。這種現象就是假性親密關系。
假性親密關系是一種過于重視結果的表面和諧,是一種形式大于內在的親密關系,是一段關系中的兩個人經過心理博弈后形成的一種防御機制。假性親密關系理論認為,兩個人不能太過靠近,否則雙方會如同刺猬一樣以刺襲“人”,刺傷對方的同時也讓自己受傷。為了保持關系的穩定,雙方必須預設一種心理行為模式,將生活過成“劇本”,做好“人物設置”,安排好“角色演出”。
假性親密關系理論還認為,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是在公開拋出矛盾,是對親密關系最大的否定。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狀況,不少人認為回避現實,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一來,認同假性親密關系理論的人會與對方“貌合神離”“同床異夢”,變成對方“最熟悉的陌生人”。
假性親密關系可以讓人際關系保持一種“安全距離”,讓雙方以不逾越、不觸碰、不談及自己和對方的真實想法,來回避差異,以避免可能產生的爭執、問題、沖突。但是,這種親密關系會讓人感覺不舒暢,令人覺得“缺點什么”。
人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坦誠相見是心靈交融、碰撞的前提。在假性親密關系中,雙方不是開放式地解決問題,而是回避問題,因此不能滿足彼此差異化的需求。雙方的內心都是孤獨的城堡,必然會感到空虛和茫然,即“缺點什么”。
假性親密關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母嬰關系。兒時與母親或其他看護者的互動模式,會影響我們對愛和親密關系類型的理解、選擇。如果看護者及時、充分注意回應弱小無助的嬰兒的需要,嬰兒就能獲得內心的安全感,對包括人和事在內的環境安全具有高度的信心,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反之,看護者疏于照料或缺乏正確的教養能力,嬰兒的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就會缺乏安全感。他們會以哭鬧或生病來吸引看護者的注意力。一旦某種方式成功吸引了看護者的注意力,嬰兒會重復這種模式來強化雙方的關系,形成一種機械化但讓嬰兒心安的互動模式。
長大成年后,個體會將母嬰關系復制到其他親密關系中。缺乏足夠關注的嬰兒,長大后會拒絕和他人發生內心能夠交流的親密關系,不喜歡別人真誠的關愛。在這類人看來,過分親熱的行為和舉動,會破壞個人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他們會刻意回避親密關系,不愿意和愛人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在親密關系中,如果雙方都有上述心態,就會形成一種心理“潛規則”——情感禁閉。雙方心照不宣地達成一種心理契約,用情感麻木疏離來維持親密感。雙方不需要向對方表達內心,也不用為對方的情感和感受負責。
當有人壓制不住內心沖動,向對方透露個人的想法,結果可能是:要么對方不發一言或轉身走開,要么對方表示非常不開心,并表示他已經很累了,拜托你自己管理好個人的事情,不要隨意拿出來煩擾別人。這會讓主動敞開心扉者發現,自我暴露和試圖交流只能收獲更多的負面情緒。然后,他們會進一步封鎖自己的內心世界。
假性親密關系由于缺乏信任、理解、關注、寬容等情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聯結和依戀關系。陷入這種親密關系的個體,無法體會被需要感和被重視感,只是在完成一種“劇情演出”。假性親密關系既妨礙個體去了解對方,也阻礙個體去認識真正的自我,令雙方都處于一種無能為力的心理孤島中。
為了贏得真正的親密關系,心理學家開出一個名為“夢想”(即dream,為以下5 個步驟英文的首字母組成)的心理處方,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發現(discovery):仔細審視自己與朋友、家人的關系,發現讓自己感覺焦慮、不安和擔心的部分,寫在紙上,思考讓自己心生回避的原因,如擔心在感情中失去控制,或無法解決人際沖突。
步驟2.修復(repair):將自己回避的內容歸納為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比如不信任對方,嫌棄對方的高情感需求,不愿意自我暴露等,將問題一一解決。
步驟3.賦予(empowerment):找出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的內部力量,比如健談的特征可以讓自己與對方多溝通,真誠的態度讓對方對自己更為信任,積極合作的精神讓雙方加強往來等。
步驟4.備案(alternatives):采用新的社交模式來處理人際關系,學會用多種途徑來表達自我,積極關注他人的想法與感受,與他人建立更為密切的關聯。
步驟5.互益(mutuality):在人際關系中不計較得失,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交流,體恤對方的感受,發展健康而穩定的自我意識。通過不懈的努力,構建起溫暖而持久的親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