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雪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護師
癲癇,即俗稱的“羊角風”或“羊癲風”,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癲癇這一神經內科領域的慢性綜合征,有“世界第三大頑癥”之稱,患者的病程往往很長。除了短暫住院治療外,癲癇患者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因此,家人應注意加強癲癇患者的日常護理干預,助其提高生命質量。
根據流行病學分析,全球約有7 000 多萬癲癇癥患者。我國癲癇的總體患病率為7.0‰,年發病率為28.8/10 萬,1年內有發作的活動性癲癇患病率為4.6‰。癲癇病因復雜多樣,包括遺傳因素、腦部疾病、全身或系統性疾病等。
遺傳因素是導致癲癇尤其是特發性癲癇的重要原因。
包括先天性腦發育異常,如大腦灰質異位癥、腦穿通畸形等;顱腦腫瘤,如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顱內感染,如各種腦炎、腦膜炎等;顱腦外傷,如產傷、顱內血腫等;腦血管病,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變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等。
包括缺氧、代謝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毒性疾病等。
一般而言,一次癲癇發作可分為先兆期、強直痙攣期、驚厥期、恢復期等階段。
在這一階段,患者會出現精神不振、心煩意亂、情緒不穩、頭暈目眩等癥狀。
在這一階段,患者會因肌肉持續而強力的收縮,軀干或肢體固定維持在某種姿勢,繼而發生顫抖或抽搐,并伴有心率異常、呼吸不暢等表現。一些患者還會出現咬舌頭的現象。
在這一階段,患者會發生全身性強直,口吐白沫或血沫。
在這一階段,患者的癥狀有所好轉,呼吸、意識、身體狀態逐漸恢復到正常,有全身酸痛無力感。
患者發病時,家人應立即幫助患者保持平臥姿勢,以免發生跌傷或傷人等意外事故。應松開患者的衣領和褲帶,使其頭部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其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以免發生窒息。如果患者年紀較大,有活動性假牙,應將其及時取下,保持呼吸道通暢。
家人應盡快將壓舌板包上紗布,置于患者口中,以免其咬傷自己的舌頭。可適度固定患者的手、腳,以免碰傷導致外傷。
精神運動性癲癇患者,發作時會機械地重復做某一個無意義的動作,如咂嘴、咀嚼、舔唇等,家人應做適當保護措施,避免患者自傷或傷人。
患者發病時如出現高熱,家人可對其進行物理降溫,適當補充含糖、鹽、礦物質的水分,糾正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紊亂。
家人不要為了讓患者停止發作,而強力使勁兒按壓患者。這樣做有可能導致骨折等嚴重傷害。癲癇發作的過程一般很短,只有患者腦電活動停止,其身體表現才會停止。
患者發覺自己有先兆表現后,應盡快臥床休息。
癲癇的發作過程一般在1 ~3 分鐘,如超過5 分鐘應撥打120 急救電話,送醫救治。
有些患者可能在發作時發生大小便失禁,家人不可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傷害其自尊心,應幫助其進行妥善處理。
癲癇是長期疾病,正確服藥可以減少發作次數和強度,避免患者身體、大腦經受更為嚴重的傷害。在治療期間,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不可漏服藥物,切忌短期或突然停藥,緩釋片不可嚼碎服用。家屬應督促、定期帶領患者到醫院復查,并根據檢查結果,合理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
為了有效降低藥物不良反應,建議患者于餐后服用藥物。若患者常在早上或晚上發作,可在下午或者睡前集中用藥,提高血藥濃度,降低清晨、夜晚疾病的復發率。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家中地面改為有龍骨的木質地板,減少地面應力,家具應安裝防撞保護裝置,防止患者發病時意外跌倒造成二次傷害。患者盡量不進行烹飪、縫紉等在疾病發作時可能造成重大傷害的家務。患者外出時,應在口袋放置“疾病說明書”,方便路人施以援手。
睡眠不足、饑餓、便秘、激動、抑郁等不良情緒,均為癲癇的發病誘因。家人應做好生活護理,幫助患者減少發病的可能性。可多給患者食用富含膳食纖維、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應禁煙禁酒,避免食用咖啡、茶、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若患者病情穩定,不要限制其日常的學習、工作,可鼓勵患者早日融入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