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超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550001)
中國的傳統裝飾和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根底深厚,藝術形式多種多樣。當代的中國設計常常將傳統的裝飾紋樣及圖案運用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現代設計師通過對傳統紋樣和圖案的學習和借鑒,豐富了現代設計作品的藝術內涵并且提升了其藝術價值。而故宮紋樣作為宮廷紋樣,其歷史悠久,紋樣種類豐富,常常被應用于文創產品。本文以故宮文創產品為例,闡述傳統裝飾在文創產品中的應用方法。
中國傳統的裝飾紋樣起源于史前時代的原始社會階段,隨著社會以及經濟的發展,裝飾紋樣也得到充分的發展,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裝飾圖案和藝術特征,中國的傳統圖案流傳至今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裝飾紋樣的發展體現了人們的思想水平以及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中國傳統的裝飾紋樣除了豐富的樣式,更隱藏著現代設計的審美傳承,獨特的審美取向。中國人對傳統藝術的喜愛是從骨子里散發出來的,所以,將傳統裝飾與現代文創設計巧妙地結合起來十分必要。
文創產品設計又稱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文化創意產品與其他產品設計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文創產品內部富含濃厚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底蘊,它是將文化與產品有機結合的創新產品。文創產品的設計核心就是將文化通過產品展現在消費者面前。文創產品設計其內部包含了文化、創意、產品三個重要環節。首先,文化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明及風俗習慣;創意指產品在設計時設計師要不落俗套,將創新手法,創新思維與產品設計相結合,讓每個產品都富有鮮活的生命力;產品是指設計師將汲取的優秀文化使用創新手法轉化成產品的結果。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加深,文化也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與發展也要緊跟趨勢,打破原有的設計思維和設計方式,將多元化的風格融入其中,以使產品更具生命活力[1]。設計師可通過產品創意手法的更新來滿足社會需求。如今,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手法包括以下方式:第一,傳統文化創意產品大都以平面海報,織品為主要載體,因此靈活性較弱,傳播能力不足,對消費者的視覺刺激弱。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化媒介和載體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領域應用變多。例如交互媒介,新媒體媒介的應用等等。在增加產品吸引力的同時,也增加了產品的趣味性。第二,原材料的多樣性,隨著產品工藝和化學工業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材料不斷被研制出來。設計師可以通過對新型材料的應用來滿足產品特殊的功能性,通過對不同材料的混合應用,不但可以增加產品的應用范疇,還可以拓寬設計思維。第三,設計外觀的多樣性。文化創意產品要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就要有完美的造型。對于一些新奇的事物,人們也更加愿意花時間去了解、去學習[2]。但是獨特的外形設計要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和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同時,不同時代的發展也決定了造型的狀態。第四,功能的多元化。文化創意產品做到美觀、獨特只是其設計基礎。實用性才是大眾產生購買欲望的臨界點。當代文化創意的實用性越來越強。例如,許多與傳統工藝相關的文創產品都以服飾、紗巾、文具、生活用品作為載體,在做到外在美的同時兼顧日常使用的功能。第五,文化創意產品制作工藝的多樣性。制作工藝大致可分為三種:手工藝生產,機械化生產,高科技仿真化生產。首先,手工藝生產精細度高,是對傳統工藝和文化的高度還原。其背后文化價值高。由于手工效率低、技術復雜等原因,其價格昂貴,并不能為普通大眾所享有。其次,機械化生產,這是工業化生產帶來的巨大福利,因為其生產速度快。人力成本少等原因,價格實惠,符合大眾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因此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產品的銷售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如今。人們在對工業化的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是,可以隨身攜帶,這種樣式的文化創意產品在市場上最為常見,設計師將傳統文化進行在設計并于產品進行有效的結合,不但美觀實用且便于攜帶。第四種類為高科技仿真化生產。是現代高科技發展的產物,它主要是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例如3D 打印技術對文物的仿制。這種文創產品也分為兩個種類,其一是做工精細,價格昂貴的復制品,它主要用于個人收藏,因此價格昂貴,受眾范圍小。另一種也是對文物的復制和仿制,但其結構簡單,細節不足,可大批量生產,但其藝術性不足,因此價格低廉,受到了市場上大多數消費者的青睞。
3.2.1 深入發掘——文化性原則
對紋樣的運用在注重其藝術效果,在現代產品中加入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使其在時尚化,風格化的同時也具有文化和視覺上的辨識性。將傳統紋樣進行創新,轉化為現代風格裝飾元素,從而激發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3.2.2 源于生活——實用性原則
將中國傳統裝飾紋樣與文化創意產品結合,不但要滿足文化原則,更要滿足消費者的日常需求和市場需要,讓設計出來的產品是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能夠在市場上受歡迎的文化創意產品。所以,產品必須具備實用性的功能,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目的就是讓人使用,提高生活質量的產品,以此在滿足使用者心理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生活需要。
中國傳統裝飾紋樣豐富,風格多變,承載著中國歷代先民的審美情趣與無窮智慧。中國傳統裝飾紋樣在發展過程中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將祈福納祥、消災避禍等觀念與之結合,形成特有的裝飾紋樣。紋樣種類豐富,文化深厚具有強大的再設計空間,將中國傳統裝飾紋樣與文化創意產品進行結合再設計,不但可以提升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的文化內涵,還可以為現代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紋樣,并開拓新的設計思路。如何將中國傳統裝飾紋樣與文創產品有機結合,是文創產品設計面臨的新問題。近些年來,故宮文創將故宮傳統裝飾紋樣與實用產品相結合獲得一眾好評,因此本研究以故宮紋樣裝飾類文創產品為例,找尋二者有機結合的方法與途徑。
故宮博物院文創口罩(圖1)的圖案源于故宮織品和服裝上的紋樣。設計者對紋樣的色彩和圖案進行數字化提取,通過設計軟件進行藝術創新。口罩圖案包括傳統的萬字紋和萬壽如意紋等。在色彩上,以明清皇族常用色彩為主,將其明度進行提升,以符合現代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特點,同時也顯得古樸、典雅。制作材料以紙質和無紡布的環保材料為主,在注重藝術感的同時也注重綠色設計,因其為防護產品,其制作工藝選擇對人體無害的環保印刷,因此,在注重高級感的同時,也注重產品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這體現出在文創設計的設計手法選用上要發掘原材料的多樣性,設計師可以通過對新型材料的應用來滿足產品特殊的功能性。在表現手法上,故宮文創口罩打破傳統傳統文創產品的紙質傳播媒介,將故宮紋樣與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產品進行聯系,增加了吸引力,更對文化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意義。如今,受到疫情影響,口罩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將口罩與祈求吉祥如意的故宮傳統圖案有機結合不但體現出文創設計源于生活的實用性原則,更體現出文創設計要體現優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文化性原則。

圖1 故宮文創口罩Fig.1 Cultural and creative mask of the Palace Museum
絲巾是現代常見的裝飾品,“荷意年年絲巾”(圖2)將故宮傳統紋樣與絲巾結合,兼具文化性與實用性。絲巾所用色彩借鑒于對襟服飾,但其原有顏色明度較低,色相較弱,且以藍色為主要顏色,色彩較為單一。設計師在原有藍色的基礎上,對明度進行提升,以高明度的藍色中穿插少部分中低明度的藍色,讓整體畫面清新明快,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此外,設計師還用了赭紅、明黃、深黃等色彩搭配,配色多樣且和諧。絲巾圖案在保留原有紋樣的基礎上進行局部創新。
設計師通過對傳統色彩和傳統紋樣的創新設計讓傳統織錦在保留宮廷文化的基礎上煥發出了新的生命活力。在制作工藝上選取機械化生產及高科技仿真化生產,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更可以對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文化的高度還原。在設計手法上,本款設計以文化性原則為主,將故宮傳統紋樣中的文化內涵深入發掘,通過各種吉祥花紋的連接,表現出對富貴吉祥的追求。

圖2 荷意年年絲巾Fig.2 Heyi Niannian silk scarf
書簽,是隨紙質書籍產生的附屬品。書簽的種類多樣,如植物書簽、紙質書簽、金屬書簽等。在現代社會書簽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記錄書籍的閱讀位置,更多的是裝飾書籍和點綴氛圍,為閱讀營造一種優雅的空間。相對于學生繁重的課業壓力,書簽更多的是面向成年群體,因此使用故宮元素制作書簽主要面向青年群體,通過個性的書簽設計來體現青年大眾的審美品位和生活態度,更能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能用到,體現出文化創意產品的實用性原則。故宮“芳翠滿庭藝術書簽”(圖3)采用了傳統宮廷紋樣“點翠花卉紋”,書簽整體色彩鮮艷飽滿,活潑生動,從生動的造型中體現文創設計的文化性原則。文創產品設計中在設計手法中強調原材料的多樣性及原材料的多樣性,因此本書簽相較于市面上流行的紙質書簽,本套書簽以金屬為原材料,以傳統琺瑯烤漆工藝制作。在制作工藝上以機械化生產和高科技仿真化生產結合為主,在彰顯故宮文化的同時,也在宣傳有著悠久歷史的琺瑯工藝,在物美價廉的基礎上也兼顧產品細節,一舉多得。在外觀上,打破傳統圓形,矩形為主的書簽樣式,本套書簽以花紋外觀為外形輪廓,內部進行鏤空處理,在體現花紋花紋樣式的同時也吸引觀賞者的目光。體現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手法中設計外觀的多樣性的原則,通過奇特而完美的造型激發觀看者的購買欲望。

圖3 芳翠滿庭藝術書簽Fig.3 Fangcui Manting art bookmark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結晶。中國傳統裝飾經過不斷的發展和積淀,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其內在的精神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它所蘊含的內在性質是當代設計巨大的財富,更為設計師的創意靈感提供了借鑒。作為一名中國設計師,擁有如此豐富的設計素材,更應將其運用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去。設計師要從傳統圖案中獲取創作靈感,需要在款式創作、圖案創新、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等多個方面都能觸及到設計師敏銳的設計靈感。設計師在創作時需要深層次的感悟傳承了數千年的紋樣圖案,對這些圖案進行更加深層次的研究學習,開拓創新、去偽存真。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裝飾圖案,應當將時代風格,社會潮流、人們的審美與之相融合,發展創新當代設計,全力加強文化同旅游、教育、商務等的有機結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