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2249)
近年來,國家相關政策從美育的具體目標、美育的課程體系、美育的評價方式和內容等方面對美育教育的實施和開展進行了具體的指示。美育教育在當前承擔著培養民族復興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如何通過美育教學來升華美育教育觀念,培養新時代的創新人才,是當下美育教育要尤為關注的重要問題。
美育教育的思想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從遠古一直到近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有著不同的理念。蔡元培在中國首次高度認同并正式實施美育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王國維高度認同并深入闡明了“始于美育,終于美育”;梁啟超大力倡導審美教育,并極為推崇“趣味教育”;朱光潛提議“人生的藝術化”,通過審美來領略人生的趣味等等,美育教育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深受重視。
近年來,國家對美育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在相關政策中,明確了高校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重點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美育教育并不是關注于有藝術特長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而是公平地面對每一位學生,無論其藝術基礎如何,都給予全面地開展和實施,關注大眾審美水平的整體提升。國家美育政策還對于傳統的、經典的藝術教育內容進行了重點關注,這是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全面要求,也對未來的人才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0年12月8日上午教育部召開全國視頻會議,對于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明確提出了系統設計、實施路徑等相關要求,要求充分認識美育的地位作用,特別是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協作意識、溫潤心靈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尤其強調美育的“實踐性”特點,在美育課程體系的建立模式上進行了相應的要求,美育從過去的藝術特長培養轉變為當下的“面向人人”,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其中。從美育的學習過程來看,學習者只有置身于藝術表現,并參與到情感體驗之中,才能理解和感受藝術的美,而這些都只有在藝術實踐活動中才能完成。藝術實踐教學是讓學生進行藝術情感體驗的最直接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接受轉變為自主性地探索,并將學生內心的情感通過藝術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出來,進而來實現“寓教于樂”。美育實踐教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展示藝術和并進行藝術的創作。美育實踐教學并不是藝術特長學生的專屬,而是給每一位學生都創造平等的學習機會,真正將作為美育教育的目的落到實處。
國家相關政策對于美育在實踐層面的方向性引領,強調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藝術感知和情感體驗,強調藝術課程的實踐性導向。美育實踐教學重視藝術體驗,是因為美育的教學目標和藝術的實際能力無法用僅僅用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時代背景、內涵等等來解釋,而是要在純本體的層面來感受藝術,在藝術教學中如果僅僅去講解和解讀藝術,學生實際的藝術能力是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的。在培養學生的審美過程中,要走入藝術,在藝術本體的感悟和領會中,發展最基本的樸素的本能,這是美育教育的意義所在。因此,重視藝術體驗,突出美育教學的實踐導向,注重藝術感知、情感體驗,學生只有進入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才能增進對藝術的欣賞和評價能力,并在對不同藝術樣式的互動融合中,通過對藝術的傳達和表現能力,形成對新的藝術作品的創造能力。因此,對美育實踐教學進行相關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學校的美育實踐教學建立在豐富的理論基礎之上,包括藝術學理論的基礎、美學理論的引導,和教育學理論的支撐,相關理念滲透在美育教育的各個環節和層面。
審美感知是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義與作用的發現、感受、認識和反應能力。對藝術美的需要、對藝術的審美反應以及對藝術的情緒判斷等能力,是人們在生物學基礎上與生俱來的感覺能力,而在感覺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綜合把握的知覺能力,則需要后天的培養,審美的知覺能力往往包含著本人的生活經驗,這其中帶有個人的情感和理解。在審美過程中,感覺能力和知覺能力是共同發揮作用的,共同構成了審美感知。
審美感知具體指向審美對象富有意味的表現特征,以及藝術活動與作品中的藝術語言、藝術形象、風格意蘊、情感表達等。通過對藝術活動、藝術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內涵的審美感知,形成了相應的文化理解,進一步領會藝術對文化發展的貢獻和價值,闡釋藝術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在文化理解的基礎上提高了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修養。藝術修養是人文修養和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培養一代又一代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人才需要,在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和在藝術活動的參與體驗中,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培養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和民族自信;在感受體驗不同地區和民族,以及不同國家的藝術風格,來感悟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學會包容、尊重、理解;以藝術形象的力量與美的境界來弘揚真審美,塑造美好的心靈。
美育教育是教育階段過程中重要的實施內容之一,通過對受教育者審美和情感的關注和引導,對于學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著重要的意義。學校的美育教學既要符合學校教育的一般規律,適宜于正常教學的活動開展,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其教學本質上的精神內在引導,以激發并喚起學生對“成人”的自覺,并在教學方法上將美育實踐的特征作為基礎,以傳導美育精神為引領,在美育的教學內容上關注美育精神傳導的實際效果。
美育教育的根本是在于培養學生“成人”的整個教育過程,這里強調的是對精神內在的完整和全面的培養,美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就在于“除非人類身體上和感官上的方式已習慣于美的法則,人類便不能有精神上的自由”,美育的實踐教學并不單是藝術技能的傳授,而是如何達到培養學生對于審美的基本認知,“美育必定要通過特定的‘審美’方式,向現實努力中的人們持續傳導‘成其為人’的生命發展自覺,持續完善人從現實生存領域面向精神高度發展、向生命深處發展的自我能力?!笔箤W生在感知自己、理解他人和感知社會的過程中感受到內在的價值感和幸福感。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社會變革,各行各業都需要更多更高層次的綜合性人才,推動藝術教育的綜合化進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以各藝術學科為主線,汲取、融匯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的相關內容,發揮藝術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不僅要從各學科中獲取更廣泛的知識,融入藝術活動及其作品之中,豐富藝術內涵,同時能夠從不同學科中獲得新的思維方法,促進藝術創新。一方面,文學與藝術本身就密不可分,甚至不少專家將文學稱之為語言藝術,歷史和哲學同藝術也關系密切;另一方面,自然科學同藝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數字技術對藝術的表現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藝術創作形式與藝術表現手法。
藝術不并能直接傳達語義性的內容,其創造性的表現形式也正是符合藝術學科本身的屬性。藝術實踐活動是藝術活動的核心內容,藝術實踐活動離不開感知和想象,也離不開情感和理解。正因如此,藝術實踐活動既有感性認識(感知、情感、想象),同時也有理性認識(理解),使得藝術實踐活動具有十分豐富的意義。藝術表現是引導學生開展藝術創意和探索表現的具體形式,通過藝術作品的模仿、創作、演出或交流展示,在藝術感知能力的基礎上參與的藝術表現,具有大量藝術想象的成分,而在其表現的過程中,模仿的參與具有再造性想象的屬性,由此就產生了創造性的想象過程。在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的過程中,極大地促進了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升。
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對思政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將美育與思政教育的不同育人功能作用協同發揮,有助于共同作用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政教育中既包括注重理性知識的理性教育,又包括在精神層面的感性教育,“藝術最重要的力量,就在于其所生發的巨大感染力能在人的精神感動中為人提供本于自心的穎悟。”用美育教育的情感體驗來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從而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自發性,是美育教育的優勢所在,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起傳統的知識理念傳授,使得思政教育更為創新形式并深入人心。
課堂教學是美育實踐實施的主要陣地,在學科發展、教學研究、教學內容和美育課程結構等方面要持續不斷地深入研究和探索,同時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美育的過程中。在美育課程結構的設置上,不僅要全面開設史論賞析類實踐課程,還要開設不同層次的藝術實踐體驗與藝術創造類課程。藝術對于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專業優勢,讓學生通過藝術的審美賞析、實踐創造的全程參與,來獲得美育的知識體系和全面的參與體驗,并且在欣賞、感受藝術作品的同時,深入感受其道德與情懷,“把美作為目的和理想來追求的時候,就可以在真與善、認識與道德、現實世界與理想境界之間架起在此達彼的橋梁。”美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提升了美育教學的深度、廣度和內涵,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美育要基于藝術理論學習與藝術實踐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立足于美育教學課堂,同時根據藝術專業的特點開展豐富的美育教學實踐活動。對于不同專業、不同藝術基礎的學生,美育實踐活動的開展要走出唯“專業化”的想法,而是要在全體、全員參與的理念下,使學生的美育教育得到全面開展,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提供多種多樣的美育實踐活動形式,讓學生在獲得美育相關的知識的基礎之上,通過美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體驗方式,感受作品和活動中的蘊含的審美和思想內涵。美育實踐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獲取,加強了學生關于美的深層感受和創造美的能力。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指導,在活動中關注到育人環節中的各項銜接工作,通過美育實踐課程與美育實踐活動的共同配合,滲透、融合美育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全方位、多途徑地發展美育和思政教育,以滿足新時代對綜合型人才的全面培養。
美育實踐評價方式既包含對教師的評價方式,又包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對于教師而言,美育教師不但要有良好的師德師風、明確的政治方向,同時還要有美育相關學科的專業素養,和運用美育相關的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和體驗的能力,對于美育教師的評價要從其學科特點的客觀規律和師德師風兩方面共同考察。對于學生而言,將美育在其教育過程中的情感表達、藝術創造作為對學生美育教育實施效果的評價方式,并對其通過美育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予以檢驗,是美育實踐評價的最好方式,以此將作為審美的美育和作為學生全面成長和發展的美育得到協同培養。在評價手段上,美育的評價不僅使用傳統的量化評價,符合美育學科特色實際規律的質性評價方式也應納入學生美育實施的評價方式當中。特別是考查學生在美育思政活動中的參與和表現,切實發揮美育實踐評價方式中思政教育的引導作用。
總而言之,學校美育工作要在黨和國家的指導下要重視美育思想,提高美育意識,從美育實踐課程、美育實踐活動、美育實踐評價等多方面予以關注,在具有較為完善的美育實踐教學的理念和體系之上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美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對美好人生的審美體驗、積極向上的自主創造和優秀的道德品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養。
①相關國家關于美育的政策文件,詳見2015年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發辦{2015}71號)、2019年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體藝{2019}2號),以及2020年10月15日中辦、國辦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
②根據筆者參與2020年12月8日教育部視頻會議的重要內容,對美育課程體系要深化改革,并要求要完善和建立“藝術基礎知識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這三個層面逐級推進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