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昊 王祥華
(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000)
藝術管理專業在我國高等院校中正在經歷如火如荼的發展,藝術管理學也儼然具備“顯學”之勢,從專業到學科的背后需實現學科規范的目標,其中基本問題始終貫穿學科發展進程。對于以往藝術管理學研究,學科基本問題已有初步探討,但學科建設基本問題具備同等價值卻缺乏學術重視。鑒于此,本文擬就學科建設基本問題作出界定,從學科定位、研究隊伍和平臺方面,為中國藝術管理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作出探索。
倫理學稱為“道義論倫理學”的經典形態,原因在于康德第一次明確地把倫理學基本問題界定為研究“我應該做什么”的問題。基本問題之于學科價值毋庸置疑,而何為“藝術管理學”“學科基本問題”與“學科建設基本問題”的關系尚付闕如,因此需要通過合理視角確立問題范疇,才能界定學科建設基本問題。
1987年,文化部牽頭召開首屆全國性“藝術管理學研討會”;之后各地紛紛開始舉辦“藝術管理”相關主題會議。20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一批院校開展了與藝術管理名稱類似或相同的專業人才培養及研究嘗試,以專訓班、政府代培、高等院校專業方向等形式出現,如1955年,北京電影學院開設制片管理專訓班;1988年,上海戲劇學院為完成上海市文化局代培任務開設藝術管理專業;1992年,山東藝術學院通過公共事業管理的專業方向文化藝術管理,分別招收專科生、本科生。直到新世紀之后,田川流的《藝術管理學概論》等才開始試圖從“學”出發,構建獨立的藝術管理學。
長期以來,“藝術管理”與“藝術管理學”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混淆,兩者側重點有所差別。“藝術管理”是主要針對藝術管理實踐活動的研究,“藝術管理學”則是以“藝術管理”為核心而展開規律及其特性研究的學科,前者只是后者的主要研究對象,后者研究范圍更加廣泛。然而在學科建設中,“藝術管理學”常被誤視為僅是關于“藝術管理”實踐活動的研究,導致兩者研究范疇一致,但“藝術管理學”顯然需更注重“學”的額外含義。“學”是學科理論化、規范化的標識,既具有學術意義,也擁有學科意義。“藝術管理學”需發展學術、形成學科,這更符合學科建設的根本目的,而“藝術管理”研究則更適合以實踐需求為主的專業建設。
學科是指一定的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專業在教育上是指根據社會專業分工的需要設立的學業類別。學科與專業之間必然存在差異,強烈的需求動力是發展藝術管理學的首要價值。我國的藝術管理學科的興起與文化體制改革關聯密切;時至今日,藝術管理在我國高等教育序列之中仍保有發展動力,對文化藝術的作用不容忽視。2020年,教育部在山東大學召開的新文科建設大會中提道,藝術管理專業在近年新興文科建設新專業設置排名中列居第四。然而,藝術管理是否值得發展為學科,在于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否解決藝術管理專業的需要,因為設置專業未必一定要成立學科。學科通過課程影響專業,課程是兩者之間的橋梁。2014年,藝術管理教育工作者協會(AAAE)曾發布過藝術管理研究生項目課程標準,具體課程的相關知識和設置邏輯完全能夠通過管理學生發和解釋。這種將藝術管理當作管理“藝術”的視角,學科創建的獨立性價值并不高。中國藝術管理學學科建設的價值實際是將藝術管理看作藝術活動中的獨特行為進行研究,目的是形成中國語境下的特色藝術管理,解決藝術鄉建等涉及藝術、管理等多元素融合的現實問題,直接借用管理學的框架解釋中國藝術問題難以實現專業、課程和學科之間的緊密銜接。
“學科建設基本問題”研究分為以下兩種主流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學科建設基本問題”是基于“學科基本問題”的存在,但兩者側重點存在差異。如李精明認為前者是限定在學科建設角度研究基本問題,后者則是從知識分類體系上研究基本問題,范圍更大。從研究側重點來看,“學科建設基本問題”主要以“學科”為中心,“學科基本問題”則以“學術”為中心;從學科建設與學科的邏輯關系分析,前者屬于后者的一個下位概念,那么“學科建設基本問題”即是“學科基本問題”范疇中的一個二級問題,后者的研究對象、范圍、方法等是前者存在的基礎并且能夠直接運用的“結論”。在這一觀點中,“學科建設”強調的是“發展”之義。如《辭海》所敘“建設藩屏,以強守圉”,建設具有設置、創立與發展之意。“學科建設基本問題”注重的則是學科從無到有的路徑。
第二種觀點認為“學科建設基本問題”只是“學科基本問題”的一種指代意義,實際并不存在。閆建璋、李靜認為現代學科的建設是由學科制度推動學科體系,“學科基本問題”中的學科建設路線就是學科的建設問題。這種觀點背后默認了“學科建設基本問題”只存在共識性問題,即“學科建設問題”,而無法形成基本問題。基本問題不是熱門問題也不是主要問題,“基本”是“問題”的形容詞,決定了問題根本、起始的屬性,“學科建設基本問題”的根本應是能否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體系,若以此理解,這一問題又轉回到了“學科基本問題”,兩者也就不具備劃分研究的意義。
綜上,第一種對于“學科建設基本問題”的認知需從“學科基本問題”的結論中進行“拿來主義”的使用,但兩者實際研究范疇不存在交集;第二種認知是將其視為“學科基本問題”中的一部分,無法獨立成為基本問題。本文立場傾向第一種觀點。“學科基本問題”是需要解決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知識體系所需要的構成要素,即對象、目的、范疇等,重點在于基本研究形態的形成,而“學科建設基本問題”則應解決從基本研究形態發展到基本學科形態的路徑。因此,本文探討的“學科建設基本問題”需要“學科基本問題”的支撐,但不涉及后者的研究。
過往藝術管理學學科建設基本問題多以“幾個、若干、理論”等詞匯進行限定,這從側面反映了難以確定這一問題的范疇,上述論述發現解決關鍵在于基本學科形態的形成,實際以基礎學科建制呈現。
學科是由“知識體系”和“組織體系”兩方面功能構成。在二元理論語境的分割下,學科基礎建制就是學科“組織體系”基本形態的成型。學科組織體系目前多以公約意義形式存在。學科組織體系建設中的兩個關鍵環節:學科共同體觀念、規則的建制建設;學科相關組織的建制建設。換言之,分別在學科本體層面和學科支撐層面形成共識性制度。其中學科定位表明了學科組織體系存在的價值和位置;研究隊伍和平臺提供了學科組織體系存在的基礎資源。另外,學科研究對象、學科體系、課程設置等問題與知識體系關聯緊密,應屬于“學科基本問題”的范疇。因此,藝術管理學的“學科建設基本問題”包括學科定位、研究隊伍和平臺。
我國學科分類標準存在多個官方來源,與“藝術管理”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文件包括以下三個。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數據代碼表》雖沒有藝術管理的數據代碼,但在管理學下存有一級學科“GLX文化藝術管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委托全國藝術科學規劃辦負責藝術類項目申報,其將“藝術管理”問題放置在了藝術基礎理論主題下研究。另外,在其他官方分類標準文件中并未直接出現“藝術管理”的蹤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簡稱《學科分類與代碼》)中“760藝術學”一級學科下設置“760.99藝術學其他學科”群體學科;《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8年4月更新)中“藝術學門類”下設置了一級學科“1301藝術學理論”,“藝術學門類”這一層級,相當于《學科分類與代碼》中的藝術學一級學科。藝術管理學在以上兩種學制中的合理位置都應處于學科體系中的第三層級。
通過上述我國學科分類標準層面的文件能夠得出以下兩點結論。一是伴隨著藝術管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藝術管理專業脫離原管理學下的位置歸屬,并與文化藝術管理類專業劃清界限。現存標準中的一級學科“管理學”下的二級學科“文化藝術管理”,與文化藝術管理類專業曾關系密切。1993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現教育部)開設了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伴隨著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變動為管理學門類下公共管理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方向專業。同時,部分院校還設置了“藝術管理”專業的早期萌芽“藝術事業管理”專業,與“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占據相同位置,歸屬同一學科。目前,針對事業管理的文化藝術管理類專業已然成為一個歷史概念,只留存了當時處于目錄外專業的“文化產業管理”和經過演化后的“藝術管理”專業。伴隨著以“文化藝術管理”命名的學科成為管理學下的二級學科,“藝術管理”專業并沒有沿用原有歸屬“路線”,而是尋覓藝術學下的獨立學科“庇護”。第二,藝術管理學尚不具備成為藝術學下次級學科的條件和要求。現存的藝術學一級學科音樂、戲劇、戲曲等至少具有獨立、系統的“歷史”和“理論”下級學科作為支撐,而“藝術管理學”史論研究目前缺乏足量成果,相關研究如今尚未并未成型。
學科建設的研究是知識支撐下資源與能力的動態結合過程。學科支撐體系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部分是一種處于不斷完善進程中的理論化模型,是不具備封閉性的人為建構系統,而學科建設基本問題中的“基本”設置了限定條件,本文聚焦于學科基礎支撐系統的研究。
我國學者武建鑫借用Anggraeni等人的組織生態系統內的關鍵變量和內在機制理論,從學科組織、耦合網絡、績效考核和治理結構四個方面構建了學科生態系統的分析框架。系統構建的基礎邏輯在于關鍵變量的確立,否則學科系統將進入一種無序狀態且不能稱為系統。學科基礎支撐系統作為學科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亦同樣具有關鍵變量。人、財、物作為系統管理共識性的基本元素,具體到藝術管理學支撐系統層面,即為研究隊伍和研究平臺。前者供給了學術生產的基本勞動力,后者提供了學術生產的基本途徑,確保了財與物的輸出。
藝術管理學研究隊伍經歷了由政界牽頭到學界奠基的主導身份轉變。早期政界研究者起到了學科發起作用。首屆與第三屆全國藝術管理研討等早期會議都是由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發起組織,政界參與程度高;在文化體制改革帶來的社會需求與學習西方解決中國問題的社會思潮下,政界研究者的前沿意識促成了藝術管理學的學科發生。而藝術管理學在中國真正的發展來自我國學界研究者的奠基。他們認識到了藝術自身的特殊性,藝術管理也必然具有特殊規律,建構了藝術管理學的獨立體系。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李軍的《困擾與轉機——文化藝術管理學初探》、索世暉等人的《文藝管理學導論》等研究,并未實現藝術管理學的獨立研究,文學藝術、文化藝術管理與藝術管理完全視為等同概念。直到2003年,田川流指出重視藝術學理論的應用性發展,應推出藝術管理學等分支學科。之后,謝大京、曹意強、余丁等一大批學者紛紛就藝術管理作為獨立研究領域進行系統構建。
藝術管理學研究平臺經歷了從問題導向到知識導向的主導性質轉變。問題導向是學科組織的設置根據實際問題來構建跨學科組織;知識導向是根據學科分類標準設置學科組織。早期問題導向階段的研究平臺與現實問題“同頻共振”的現象極為明顯。高校和文化部直屬教育培訓機構等平臺多以“任務”為導向,針對各地文化部門工作人員的需要進行短期藝術管理教育培訓;藝術管理學學術會議、學術期刊等也將現實問題作為重點議題。1988年上海藝術管理研討會,從會后通訊反映出,我國藝術管理人員和學者對英美學者談及的融資方式具有濃厚興趣,這與當時藝術單位資金籌措困難等現實狀況息息相關;《四川戲劇》《戲劇藝術》也發表了《一體化計劃型藝術管理模式改革初探》《科學的藝術管理——劇團走向文化市場的必由之路》等文章,針對當時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藝術管理模式滯后及藝術團體轉型危機等問題展開研究。新世紀之后,藝術管理學研究平臺逐漸過渡到知識導向階段,形成相互支撐的系統組織。第一,各藝術類院校或綜合類院校的藝術學院、藝術科研院所成為研究成果的主力產出平臺。如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成立藝術管理系、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山東大學藝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也將藝術管理作為碩博階段專業研究方向進行招生。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教育與研究并立,成為藝術管理學研究的主要供給。第二,各藝術類刊物成為研究成果的主要展示平臺。《藝術百家》《藝術教育》等成為目前藝術管理研究的主要刊文期刊,《藝術研究》專門開設了針對“藝術管理”的研究專欄;《藝術管理》(中英文)成為國內首個主要針對“藝術管理”研究的學術刊物。第三,學會成為前沿問題的主流研討平臺。2006年,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成立;2011年,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下藝術管理專業委員會正式建立,兩大學會攜手為學科發展搭建了專業學術交流陣地,是藝術管理學蓬勃發展的有力保障。
①美國藝術管理教育者協會(AAAE)藝術管理研究生課程標準,被描述為開放性文件,能夠進行不斷修訂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