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通 226010)
在我國近代史上,張謇因舉辦了數不勝數的各類實業而聞名于世。尤其是近代工業的發展上,毛澤東曾盛贊“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習近平總書記也認為他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榜樣。張謇不僅是實業家,還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創辦了三百七十多所學校,這三百七十多所學校的辦學層次和教育類型不同,因此張謇的教育理念非常豐富、先進,涵蓋了各個層次的教育思想。由于其興辦實業,并且創辦了很多農業學校、女子師范學校、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江蘇省立水產學校、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所以具有豐富的職業教育辦學經驗??梢哉f,張謇在實業教育領域的探索已對職業教育有了初步涉獵,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理論的探索者與第一人。他將實業比做父親,教育比作母親,認為兩者不可或缺,“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是彼時先進的職業教育思想和理念,既對當時的實業教育活動產生了積極影響,還對后世的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給予重要的啟示與借鑒。尤其是“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的辦學思想,更是他實業教育實踐的高度凝練,有著充沛而深遠的影響。
張謇有著遠超出所在時代的先進思想體系,成為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第一人。這一思想體系源于張謇的教育實踐活動,源于他多年深耕學校創辦的艱難歲月與曲折過程,更源于我國優秀傳統哲學理念的關照,愈發充實,底蘊深厚,睿智而旗幟鮮明,凸顯強烈的時代氣息與獨特的時代印記。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張謇就專注于在家鄉南通開設各類新式學校,比如醫學校、師范學校、農業學校、商業學校等,形成了較為系統化的職業教育體系,給我國近代職業教育事業奠定了重要基礎。他在職教的理念、思想、做法等多方面,均體現了獨具慧眼的創新性與典范性,給我們后世打造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給予了相當進步的歷史經驗與借鑒。現如今我國將職業教育的發展明確為既定國策,以此為時代背景,江蘇作為近代職業教育的發源地,更應秉承張謇在職教方面的進步思想和實踐經驗,不斷去發揚光大,發揮更多光和熱。
對比同時代的教育家,張謇的教育思想表現出三大特征:宏觀性、實踐性、哲理性。如果我們科學了解上述特征,就能更好地學習并踐行張謇的進步教育思想,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提供諸多的參考。
張謇的教育思想中,很多都能夠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參考,比如張謇的愛國主義情懷啟示高職院校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張謇對于實踐能力的重視啟示高職院校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與適崗能力;張謇“生計為先”的職教觀念啟示高職院校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張謇“崇尚實學”的理念啟示高職院校培養實用型人才;張謇“學必期于用”的理念啟示高職院校強化實踐技能訓練;張謇以教育改造實業的理念啟示高職院校做好人才培養專業布局;張謇追求極致職業品質的理念對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啟示等。
張謇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懷,應分為職業教育和企業發展兩個視角論述。從職業教育看,現代職業院校應著眼當前社會發展現狀、時代發展趨勢,努力培育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促進現代市場經濟的健康前行,由經濟和文化等層面夯實中華民族振興崛起的根基。從企業看,企業存在的根本條件是盈利,以市場效益、經濟收益為目標,并履行社會職責,把職業教育看成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橋梁,進而從根本上為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由此,職業教育工作者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要立足職業教育和企業發展兩個層面,引導學生產生“社會責任意識”,幫助其利用未來的就業創業機會主動融入“富強祖國”“報效祖國”的行動中,進而以愛國主義為視角,將個人畢生奉獻給祖國的振興崛起中。概括來說即以愛國主義和創新創業兩種教育為契機,為國家富強振興培育更多創新型、創業型、應用型的有用人才。整體而言,職業院校應著眼職業教育理念與思想,全面向學生普及“社會責任意識”,并在培育學生該意識的行動中,深入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本質,將價值取向圍繞國家繁榮、民族振興而展開。
張謇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從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認為做事要先去學習,不僅要學理論知識,更要積累實踐經驗。
產教融合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得到更直觀的職業認知與更切實的職業感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使他們熱衷參與實際操作,鍛煉動手能力,更快地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高職院校依據工作的系統化流程開展職業教育理論設計和教學,便于指導學生快速適應企業,且在有代表性的“學做合一”氛圍下積累知識、學習技能、培養職業素養。而且,還要在實踐中關注行動導向教學、項目化教學、任務制教學等的落實,構建校企合作課程體系,探討課程標準與考核方案,設計項目化教材,編制“做中學學中做”的教案,教學由校企共建專兼職團隊負責落實,讓學生在實訓體系中感受更貼合現實的工作崗位和任務。
張謇提出了“教育以普及為本,普及以生計為先”的理念,倡導“生計為先”的職教觀念,即高職教育必然在就業指導下開展,使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顯著提高。這為我們職業教育帶來了重要的啟示。職業教育說到底是就業教育,就業代表著民生根本,與高職學生畢業后的生活與發展密切相關。而我國現在及未來長時間的重任都落在擴大就業、提高就業質量方面。高職院校必須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要培養符合一線生產、建設、管理、服務崗位需求的技術型人才。綜合職業水平既代表了學生未來就業生存的方式,也對其事業開展產生直接影響,成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基礎與重點。強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將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等培養作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基礎,督促學生積累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與研習專業技能,在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團隊協作意識、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意志品質等方面獲得更大的成就。高職院校既要重視畢業生就業率,還要重視用人單位的滿意度與畢業生未來進步空間。
宋代的大教育家胡瑗(安定先生)提倡實學,主張培養實用型人才,使學生能夠通達于實際,應用于實踐。胡瑗第一次推出“分齋教學”制度,在培養目標與專業原則下實施分班授課,培養專門的實用型人才。張謇“崇尚實學”的理念就是源自胡瑗,他對其高度贊揚,甚至引入韓愈拜田橫為師的情況,將他和胡瑗兩人對“曠百世猶然相感”進行比喻,暗示他們感情甚篤,并說:“學固貴有體用,若安定之學,豈惟今世言教育者所宜師,豈惟鄉里后生小子所知引重。”在現代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中,對于實用型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關鍵,我們應該充分借鑒一百多年前張謇“崇尚實學”的理念,基于行業發展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注重對于人才的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為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實用技術型人才。
張謇提出了“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的理念。有學者認為,張謇的“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的理念不僅符合當時實業教育的規律,促進了實業的發展,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是具有思想前瞻性、理論科學性、內容豐富性、操作可行性的,能夠為我國職業教育理論發展貢獻了張謇智慧。在這一理念下,提出了“專門教育,以實踐為主要”的主張,將實習實訓作為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不僅如此,張謇還要求教師要在實習實訓之前準備好計劃和方案,在實習和實訓之后進行評價和引導。這都是在當時非常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依然適用。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為張謇創立,這是我國第一所紡織高等院校。為了踐行自己“學必期于用”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張謇制定了專門的紡織實踐課時,其所有學時的占比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從一二年級到三四年級呈遞增趨勢,到四年級的占比已過半。這體現出現代高職教育對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的實踐能力的高度關注,這也成為現代高職教育的根本所在??v觀我國當下個別高職院校,對于理論的教授較多,而實踐課程、實踐技能訓練則相對不足,這樣容易培養“眼高手低”的“書呆子”,不利于實踐性人才的培養。
張謇認為要用實業支持教育發展,用教育改造實業。實業在哪里,那教育也應開展到哪里。他以實業和教育大局為出發點,提出要使教育實業齊頭并進,要以教育改造實業。因此,在大力發展實業的同時,他也創辦了很多的學校,包括醫學校、師范學校、農業學校、商業學校、水產學校、紡織專門學校等等,這些學校為實業培養了大批的人才,能夠很好地服務于行業的需求。不僅如此,他還非常重視專業建設的前瞻性,重視未來產業的格局,倡導要做好專業布局,從而培養更符合行業需求和社會需求的人才。這與現下的職業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作為高職院校來說,也應該從當地人才缺口、行業發展、緊缺人才、優勢專業等方面入手,調整專業設置,做好人才培養布局。
《道德經》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笨v觀國內外諸多優秀企業、百年品牌,均在企業文化方面精耕細作,樹立有關“臻于至善”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內核。盡管技藝并不深奧,但勝在員工全程以高標準嚴要求對待每個工藝流程的操作與每件產品的生產。唯有現實工作中培育出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有助于企業能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一方安寧場所,發掘出更多經濟效益。盡管這技藝并不起眼,卻最考察功夫是否地道。自古以來,我國精湛的匠人在自身技藝均體現了充分的自信與自傲,可以說鉆研技藝成為我國工匠的根本品質。而現在,唯有高度認同自我職業,不斷在崗位做出貢獻,提高自我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使職業格局有更廣闊的開拓空間。以善于鉆研與敬業奉獻來彼此支持,互相幫助,努力以愛崗敬業為前提,促進崗位實踐時更擅長鉆研與追求極致。張謇先生一方面追求極致的精神,未來更是把“變”視為更高層次的需求訴求。當下,世界各國在制造業發展方面追求創新,我國制造業對廣大學生也有更多要求。伴隨今年技術改革與升級創新的業務開展,精于此道和勇敢創新的精神從內在驅動經濟向前發展,也是新時代職業精神的精髓所在。
以上,本文從張謇的教育思想概述入手,分析了張謇教育思想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幾點啟示。當前,我國對于職業院校的發展與職業人才的培養十分關注和重視,很多職業院校在職業教育思想方面存在著意識不足、實踐不足、培養力度不足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們應該積極地學習、參考、借鑒張謇的教育思想,去粗取精,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