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玉蘭 張 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
批判性思維由批判和思維兩個概念組成。《現代漢語詞典》對“批判”解釋為:“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分析判別,評論好壞。”對思維解釋為:“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進行思維活動。”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教授羅伯特·恩尼斯指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于證據的、有邏輯性的、不偏頗的判斷,需要有意識地審視自身的思維過程,從而做出自我調整,以適應世界對未來人的發展要求”。
批判性思維是當今社會最受重視的能力之一。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頒布,其中對于“科學精神”解釋為“具有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品質。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要有批判性思維的意識,能基于證據大膽質疑,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追求創新。”小學科學課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需要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學會用批判性思維看待教學活動。
主要體現在備課中,在深刻領會課標的基礎上,對于教材中的觀點、邏輯線索、實驗設計、實驗材料選擇等方面,要有質疑的意識。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培養學生角度,思考教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時也要認識和承認自己的局限性,對復雜的問題有好奇心和耐心。通過質疑,促進對核心素養的深度理解。
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意識到很多問題是復雜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對別人的觀點感興趣,并且嘗試去理解,而不只是想著怎么說服別人。以開放的心態,平等對待不同的觀點,不要覺得自己的觀點才是最佳的。
理性,就是不被感情操縱,能經過深思熟慮,有理有據,做出明智的判斷。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做出決策、解決問題、采取行動,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不因教師個人好惡,草率做出決定或給予評價。重視每個學生的思維發展,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
當有了這些想法后,我開始嘗試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此跟大家分享,希望引起更多教師的關注。
國際批判性思維權威、美國批判性思維國家理事會主席理查德·保羅,在他的《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中寫道:一個不善于提問的人不會是優秀的批判性思考者。答案不能推動思維的發展,真正能推動思維發展的是問題。
在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種子長出了根》一課中,我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為了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我采用了問題引導的方式,通過對話,逐步探索實驗方法。當學生想用剛剛種出來的小苗來做實驗時,我笑了笑,點點頭。
師:這么做合適嗎?還有沒有別的想法?
生1:這些小苗太小了,根也比較少,用它們來做實驗,可能會害死這些小生命。
生2:小苗在土里,看不到根,植物長大也不能說都是因為根在吸水啊!
生3:把植物泡在水里啊!水變少了,就說明根把水吸收了。
生4:那水會蒸發啊!
師:你們的思考很有價值!你們選擇了水而不是土來做研究,接下來又發現應該避免水分蒸發,才能說明下降的水位是被根吸收了!那么能不能避免蒸發呢?
生(異口同聲):不能!
師:那怎么才最大限度地減少蒸發給我們實驗帶來的影響?
生1:蓋上蓋子不就行了。
生2:用保鮮膜會更好吧!
生3:蓋子和水面之間還有距離,水會在這段距離發生蒸發。
生4:那就把保鮮膜貼在水面上唄!
生5:那植物和保鮮膜間還會有空隙,水從這些空隙就蒸發了啊!
師:我們曾經研究過水和油的區別,還記得嗎?
生6:油比水輕,能浮在水面上。
生7:對啊,在插了植物的水面上倒一層油不就行了!這樣水就絕對不會蒸發了!
教室里掌聲一片!在學生的質疑和辯論過程中,教師的問題引領從“避免蒸發到減少蒸發”最后到“水和油的區別”,學生從蓋蓋子到蒙塑料膜再到用油密封,不斷給出新的方案,不斷提高實驗方法的有效性。三個問題持續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不斷啟發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逐漸優化并確定最終方案。
2017年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以證據為基礎,運用各種信息分析和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是科學探究的主要特點。”在科學教學中,很多證據的獲得都需要借助觀察和比較。
在一年級上冊《這是誰的葉》一課中,教師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觀察比較活動,促使學生不斷發現新證據,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課上教師出示一片黃色的小楊樹葉。
師:這是誰的葉?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1:這是楊樹葉。我以前在路邊見過,爸爸跟我說是楊樹葉。
生2:我覺得是國槐樹的葉子,我在前面小院玩兒的時候見過。
生3:我也覺得是楊樹葉,前幾天我還撿了一些好看的呢,就長這樣。
很多人在第一次進行判斷時,都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依據。這是一種本能,但這種判斷往往帶有主觀感情色彩,并不是一種理性的判斷。況且每人的生活經驗不同,證據缺少說服力,也必然會導致各持己見。于是當有學生提到科學書上介紹過楊樹葉時,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和書上楊樹葉的圖片進行比較。
生1:我覺得不像書上的楊樹葉,您撿的葉子是黃色的,書上的葉子是綠色的。
生2:我覺得是楊樹葉。這兩片葉的形狀一樣,都是心形的。
生3:葉子邊緣也有一樣的波紋。
生4:我不同意他的(生1)觀點。楊樹葉夏天是綠的,秋天就變黃了。
生5:我補充,就是長在同一棵樹上的葉子,也會有綠的,有黃的。前幾天我看見路邊的銀杏樹,就是有黃色和綠色兩種葉子。
生6:我覺得是楊樹葉,你看這兩片葉子的葉柄都挺長的,最后面都有一點點粗。
接下來教師繼續出示一片大的楊樹葉標本,讓學生和開始出現的黃色小葉進行比較。此時學生可以清晰地從葉片形狀、葉片邊緣、葉脈和葉柄等角度,觀察比較并描述這兩片葉的相同點了。最后,所有學生都認定:黃色小葉和教師出示的標本都是楊樹葉。
在上述活動中,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顧、對圖片和標本的觀察比較,歸根結底是在為自己的觀點找證據。而教師最終也沒有告訴學生,這到底是什么葉子,只是肯定了學生的觀察發現,并鼓勵學生課下繼續去觀察校園里的楊樹葉,繼續尋找證據。經過這樣的過程,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會逐漸重視證據,逐漸意識到具有證據的觀點才有說服力,慢慢形成為自己的觀點找證據的習慣。
材料是科學探究活動的物質基礎。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學生獲取可靠證據、形成科學概念、領悟科學思想、學習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素養的重要保障。
在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有關光的思考》一課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假設你的桌前放著一個紅蘋果,你的朋友把門關上,并把所有的燈都關閉,房間里沒有窗,門也沒有縫隙,沒有光能進入這個房間。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這個紅蘋果嗎?”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引起了學生激烈的爭論:有很多學生認為,開始看不見,待眼睛適應了黑暗后就能看到。因為夜里關了燈,拉上窗簾后,開始覺得眼前一片黑暗,過一會兒就能看見周圍的景物了。有一些學生認為,開始看不見,待眼睛適應了黑暗后,就能看到蘋果的影子,但看不清紅色。因為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夜里上衛生間,即使不開燈也能看見馬桶。但是只能看到周圍物體的輪廓,顏色是看不清的。還有極個別學生認為,無論待多長時間,都不能看到這個紅蘋果。
顯然,學生對“暗室里的紅蘋果”的認識存在分歧,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在城市生活中,路燈、景觀燈隨處可見,學生很少有機會體會真正的黑暗。因此我借助實驗材料,讓學生親身體會,從而得到更可靠的證據。
教學中,我首先給出第一組材料:牙膏盒、黑色硬卡紙折疊的暗盒,都在底部粘貼紅瓶蓋,頂部留出2 毫米左右的孔。學生在觀察中會發現:通過小孔,黑色暗盒里什么也看不見,但是牙膏盒里能隱約看到紅色的瓶蓋。由此推測,可能是光能夠穿過牙膏盒,所以才能看到一些;光不能穿過黑色暗盒,所以,里面的紅瓶蓋就看不見。那么這個判斷是否成立呢?
我繼續提供第二組材料:黑色硬卡紙折疊的暗盒,底部粘貼紅瓶蓋,頂部蓋子不密封,可調節開口大小。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開口越大,進入的光越多,底部的紅瓶蓋看得越清楚;反之,紅瓶蓋看得越不清楚。當沒有光進入時,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見,即使再等待一段時間,依然看不清紅瓶蓋。最后再對比第一組材料的實驗,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光和紅瓶蓋之間的關系了。
在探究活動結束后,有9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光進入時,我不能看到這個紅蘋果,無論我在這個房間待了多長時間”。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已經認識到:人眼能夠看到物體,是因為有光進入,光照越充足,看得越清楚;反之,看得越不清楚。
在上述教學中,探究材料的設計和使用,幫助學生對實驗中的材料以及實驗現象進行理性分析,得到了可靠的證據,促進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以上三個課例都屬于物質科學領域的研究對象,研究自然世界基本構成及其發展規律的變化。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依據觀察與實驗獲得科學事實,以科學事實為基礎,經過推理判斷形成科學認識。科學認識接受質疑,如果得到證實,則被認同,再經過嚴密的思維加工建立科學理論。科學理論在應用過程中,如果出現危機,則由新的科學事實產生新的科學認識。當然,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更多教師轉變觀念,發現并創造合適的教育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講邏輯、重證據的意識,成為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