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 吳曉旭 陳寧來
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口傳文化指的是依靠口耳相傳遺留下的文化。這類文化沒有文字記載,如說唱藝術、民風民俗、神話傳說等,但是其價值卻不容小覷。探析口傳文化能夠了解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可以領略古人的智慧與藝術造詣,也能感受古人內在品質與精神追求。因此保護與傳承口傳文化是必要的,是延續民族血脈永葆民族生機的重要舉措。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夯實民族文化才能自立自強,才能避免被它族文化侵蝕與同化,才能成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不可忽視的力量。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是弘揚民族文化這一偉大事業的一部分,只有充分做到位才能為弘揚民族文化助力,同時也是達斡爾族獲得更好發展的重要支撐。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力來源,文化消逝斷層,則意味著民族生命之根被破壞,只能猶如水上浮萍隨波飄蕩。達斡爾族是華夏大地上的古老民族,歷經歲月更迭,現在的達斡爾族人在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可是無論怎么變化,本民族古老風俗習慣、藝術文化等不能拋擲腦后,而是要得到重視與發揚。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并不是單純地呈現與傳播,而是要深挖其內涵,并將其與現實社會充分結合,以新形式、新內容讓達斡爾口傳文化在現實社會發光發熱。通過這一途徑所留住的民族文化之根才是有價值的以及有發展意義的,才能為達斡爾族在新的時代展現新的風采、為新的發展道路打下基礎。
達斡爾族口傳文化豐富多彩,其中的說唱藝術尤為耀眼。烏欽是達斡爾族說唱藝術的重要組成,從具體作品中可以了解到烏欽是達斡爾族人在社會生活中創作而產生的,內容樸實,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情感簡單卻熾熱無比,將達斡爾族人希冀幸福生活以及為獲得幸福生活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內涵傳達了出來,有直白表述,也有隱藏于倫理關系之中的委婉傾訴。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具有本民族風采特色,在本民族一路發展中起到行為指導與思想維系作用。保護與傳承達斡爾族口傳文化能夠發揚民族文化之特色,增添本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進而在未來發展中獲得更強動力。
社會發展離不開文化建設支撐。文化軟實力越強,社會發展動力也會越足。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可以為文化建設提供助力,比如烏欽在得到更多人了解與認識后,有利于拓展其文化內涵影響力,尤其是在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文化的興盛既有利于滿足人們精神層次的追求,也能為避免人們陷入到一味追求物質的漩渦之中。達斡爾族生存于塞外之地,艱苦的環境造就了達斡爾族人豪邁的性格與強勁的體魄,同時他們在藝術層面也有著熾熱追求,如民間音樂、文學藝術等,但是隨著時代變遷以及諸多外在因素影響,達斡爾族那份灑脫情懷與藝術追求卻在不斷消磨,在時代同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有利于喚醒達斡爾族人深藏內心的追求,讓他們獲得全新精神面貌的同時也能將口傳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進而帶動社會更好發展。
達斡爾族擁有自己的語言,據考證也曾有文字存在,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影響遺失在了歷史長河中。通過調查了解,現在的達斡爾族人中能夠流利使用達斡爾語進行交流的大都是四十五歲以上的人,在四十五歲以下的群體中,流利使用者占比較低,只能聽懂卻不能說和聽不懂也不能說的占據主要比例。“不能說”則意味著向后輩傳承這條路將會堵死,如果這樣的局面得不到轉變,等到四十五歲以上群體逐漸消亡后,達斡爾語竟會面臨消失滅絕的風險。造成達斡爾語言日漸衰微的原因中,語言教育體系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家庭教育中長輩向晚輩傳授達斡爾語較為隨意,造成很多年輕一代不會說達斡爾語;另一方面漢語教育占據主導地位,無論是族人之間、師生之間還是對外交流都是以漢語為主,加之漢族與達斡爾族通婚增多,使用達斡爾語進行交流更加稀少。達斡爾族語言是本族口傳文化的載體,如果語言日漸衰微,口傳文化向后傳承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談,因此想要保護與傳承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確保達斡爾語言不斷代是重要前提。
在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獲得相關資料支持是必要的,這樣才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研究分析,才能更加深入認識與了解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口傳文化是口耳相傳,文字資料肯定無處可尋,只能在與老一輩達斡爾族人的交流中獲得,比如有的內容可以用錄音設備記錄,有的內容可以轉化為文字形式保存下來。從目前情況看,無論是錄音資料還是文字資料都是寥寥無幾,這能夠反映出達斡爾口傳文化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老一輩達斡爾族人會隨著時間流逝不斷減少,如果獲得資料的行動不能及時開展,一些口傳文化將會永遠消逝,再想保護與傳承已無可能。因此解決達斡爾族口傳文化資料匱乏困難的關鍵在于“立馬行動”,將達斡爾族口傳文化最大程度地留存下來。另外,資料匱乏與缺乏專業的調查整理人才也有密切關聯,因為口傳文化較為特殊,常規記錄方式很難彰顯其全貌,只有采取專業方式才能獲得更好效果。
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薄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保護與傳承團隊對口傳文化特征、性質、重要程度等不夠了解,仍是采用常規方式來對待,造成傳承效果不佳。口傳文化沒有具體文字記載,需要工作人員深入達斡爾族群中通過走訪交流來獲得,而這一過程不僅要求工作人員掌握達斡爾語,同時也要具有足夠耐心,只有這樣才能做好保護與傳承工作。二是達斡爾族內部對本族口傳文化不夠重視,甚至是漠然態度。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推進必然需要得到達斡爾族人的積極支持與幫助,比如提供傳承人信息、提供相關資料等,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很多達斡爾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保護與傳承工作漠不關心,進而對該項工作造成了不良影響。年輕一代由于從小深受漢族文化熏染,與本族文化的距離越來越遠,久而久之產生隔閡,不愿意也沒有興趣了解與學習本族文化。解決意識薄弱問題要從多方面入手,教育體系優化則首當其沖。
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和事業,因此要有穩定機制給予支撐,確保其能夠切實開展下去。從實際情況看,保護與傳承機制存在不完善問題:一是監督管理機制。任何工作的推進都要有責任者、管理者等角色參與其中,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工作環節保質保量完成。具體到達斡爾族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相關政府機構支持力度有限,往往局限于財政支持層面,而質量監管方面卻較為松弛,造成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出現濫用措施、開展主體不明、推諉塞責等現象;二是保障機制。保護與傳承工作要得到多方面支持,如財政支持、人力資源支持等。在實際情況中,財政支持主要來自政府,社會力量并沒有得到充分調動,導致財政支持力度有限,很多工作不能正常開展。人力資源支持要建立在人才培養體系足夠完善的基礎上,目前很多高校加強了傳統文化相關的學科建設并開設了相應專業,但廣度與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達斡爾語言之所以衰微,主要原因是達斡爾族年輕一代很少甚至不再接觸達斡爾語言,針對這種現象,構建“傳幫帶”體系尤為重要。該體系的構建要以匯集掌握和懂得達斡爾語言的老一輩達斡爾族人為入手點,因為只有源頭上獲得保障,后續傳承才能成行。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們忙著追求金錢與改善自己的生活,很多年輕的達斡爾族人離開原居地到其它地方發展,留下了老人和兒童。想要讓年輕一代學習達斡爾語言,吸引他們回到家鄉是重要一步,這需要在達斡爾族居住地大力發展相關產業,讓年輕一代不再向外漂泊。重新規劃教育體系也是構建“傳幫帶”體系的重要環節,漢語課程所占比例要有所壓縮,將學習達斡爾語言作為當地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這樣才能逐漸營造達斡爾語言學習氛圍,為達斡爾語言流傳下去打下基礎。
關于資料匱乏問題,從當下入手盡快收集口傳文化內容并將其整理成資料是重要舉措。工作人員要深入到達斡爾族群居地區,對達斡爾族口傳文化進行走訪調查,并利用錄音設備將其記錄存儲,為后續形成有聲語檔奠定基礎。有的口傳文化不止有聲音還有形體表現,則需要借助影音介質進行收錄,而后轉化成音頻和視頻進行保存。這要求工作人員具備相關技術使用能力。另外,保護與傳承工作會有多個團隊同時參與,通過收錄所形成的有聲語檔、音頻視頻等可以在相關平臺上發布出去,讓更多團隊獲得資料,為他們在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中做出更好成績提供支撐。
“內外兼修”中的“內”指的是達斡爾族內部,“外”指的是保護與傳承團隊。達斡爾族內部一定要對本族口傳文化給予足夠重視,不能任由其消亡。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通過大力宣傳、融入學校教育等方式來達到,讓達斡爾族人尤其是年輕一代認識到本族口傳文化對于本族發展的重要性,但是不能機械說教,而是要從具體例子入手循循善誘,通過展現口傳文化的精彩厚重引導達斡爾族人對其有更深入的理解。保護與傳承團隊人員要大力提升自身素質,包括思想觀念、專業技術能力等。對達斡爾族口傳文化秉持一顆敬畏之心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謹慎對待,全身心投入其中,降低主觀因素對保護與傳承效果的影響。保護與傳承意識要得到升華,工作人員要將這份工作當作事業來對待,充分認識到口傳文化對于達斡爾族乃至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只有意識得到切實提升,其它方面的強化才能水到渠成。
保護與傳承機制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成的,而是多部門、多群體長期合作和共同努力的結果。管理監督機制的完善需要政府機構對傳承與保護工作給予更大的重視,除了提供相應支持外,還要密切關注工作進展程度,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見,還要賦權于相應社會機構,讓它們在某些方面代替政府實行管理監督。保障機制完善要得到政府機構、教育部門、社會機構等的共同支持,以財政供應為例,社會企業、金融機構等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不僅能增加財政供應總量,同時也能提升社會對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關注程度。教育部門要積極革新人才培養體系,能夠培養出專業性更強的人才投入到達斡爾族口傳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中,為該項工作的高效推進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