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夢涵(齊魯醫藥學院 山東淄博 255300)
課程建設是指根據教學基本立場,將課程作為教學載體,充分挖掘專業課程內容中蘊含的育人元素,并將其有效融于日常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自覺接受和吸納相關知識理論。將課程建設理念充分滲透于專業日常教育教學環節中,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引導學生實現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全方位發展。醫學專業的學生肩負著治病救人的重任,因此,加強醫學生的素質教育、思政教育,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幫助學生未來更好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由于我國經濟建設等方面的快速發展以及醫療改革工作的不斷優化,醫療行業對高質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攀升,根據這一情況,國家相關部門在2009年就開始重視對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并發布一系列文件,幫助和指導醫學教育行業工作的不斷推進,督促醫學教育高效發展。國務院辦公廳就曾針對醫學專業教育的改革工作提出過相關意見,并指出,想要進一步實現醫學教育的改革發展,就應重視日常教學環節中的課程建設工作,不僅要重視學生對基礎醫學專業知識的掌握,還要加強學生對綜合素養的認知,培養學生對相關職業、崗位工作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從而促進人文教育和專業理論知識教學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將維護人們健康權利作為職業崗位責任。在如今開展協同育人教育教學工作的背景下,重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工作,加強對學生進行優質的素質教育,無論是對學生未來發展,還是醫療行業以及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重視對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就是為人們生命健康安全服務。在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的過程中,應將培養出德學兼備的醫學專業人才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目標,在加強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教學、提高醫學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醫德的培養,并將其作為日常教學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新時代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單靠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無法充分滿足學生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因此,學校應將傳統的單一素質教育轉化為全方位素質教育,不僅要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為學生講解相關理念和理論知識,還要將多種育人元素充分融合于其他各個專業課程,落實和拓展學生素質教育的渠道和資源。在醫學專業的教學環節中,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理念,才能讓培養高質量、高技能醫學專業人才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對醫學專業學生的未來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就業形勢的嚴峻以及行業人才的競爭壓力較大等因素,致使學生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對物質的追求,且想法更加現實,受到這種成長、學習環境的影響,部分醫學專業的學生普遍出現對未來工作、生活缺乏信心的情況,未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后續發展的長遠目標。此外,由于醫學專業自身特點,如學習時間較長、內容難度較大等原因,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各種不良情緒,如專業學習的態度不積極,甚至厭煩、反感等心理,這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優秀人生價值觀念的建立和形成。總而言之,加強對醫學專業學生課程建設教學工作的探索和積極落實,能夠引導學生成為德學兼備的醫學人才,有利于促進學生未來全面發展。
重視課程體系改革工作的前提,是對專業基礎課程進行有效梳理和管理建設,為課程建設工作的落實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看出,學校在推動課程建設的改革工作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所以,學校方面應對醫學專業學生開展基礎專業課程教學階段的課程建設以及相關管理工作。在正式建設、完善教學體系之前,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對基礎課程建設、具體教學組織的實施隊伍、整體教學質量的考核評價體系等工作內容進行全面的探討和研究,強化所有專業基礎課程的育人功能,根據課程實際教育理念,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法開展課程建設、運行和管理工作,以此落實協同育人理念在基礎課程中的實施。將其細化來說就是,學校在制定醫學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應重視理論知識傳授、專業能力提升以及人生價值觀念引領這三個方面。針對專業基礎課程的理念和內涵進行深度挖掘,促進德育元素在課程教學環節的充分融入。在育人元素與基礎專業課程有機結合的過程中,學校應注重學生成績評教、學校督導組監督聽課等課程考核評價等方面,并制定相應的育人教學監測點。
學校是布置課程建設工作的重要領導主體,教師則是相關制度和工作的教育實行主體。教師在教學育人和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工作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動課程建設工作的主要教育力量群體。醫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師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利于實現從專業課程的角度上開展對育人元素充分結合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工作,教師能夠有效利用自身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將知識與價值的教學內涵相融合,促進課程思政工作真正有效地落到實處。正式開展課程建設教學工作時,應重視加強相關教師隊伍整體的育人意識,培養教師對思想教育的充分了解和認知,只有教師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對相關工作進行積極有效的落實。學校可以開展教師上崗培訓環節、黨建工作者示范課、課程建設主題研討會、教學技能競賽等多樣化的培養形式,引導教師對課程建設形成正確認知,并加強這一方向的教學技能,促進課程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和落實。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更重視對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忽視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轉變教師教學理念的同時,要重視教師對相關教學技巧的提升,推動思想層面教育在教學環節的全方位融合。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的集體備課環節中,應注重對青年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加強青年教師教書育人的水平和技能,提升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對相關專業課程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以身作則為學生創造出優質的榜樣力量。除此之外,學校還應注重對教師團隊的管理工作,構建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在教師職稱評定、資格評定、評優測評等工作中,堅決遵守公平公正原則。
只有充分挖掘醫學專業基礎課程中的育人元素,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課程建設教學工作,在課程建設的教學理念中,思政才是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導方向。通過對專業基礎課程的了解,才能發現其育人功能。所以在開展醫學專業課程建設工作時,應對專業課程中的思想層面教育元素進行充分挖掘,結合專業課程自身特點有效融入相關教育元素,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加強對課程學習的關注度,對相關知識產生情感共鳴,自覺主動地吸收相關專業知識,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素質。比如,課程內容涉及醫學專家的科研成果時,教師可以將其醫學事跡作為課程建設的切入點,讓學生對醫學專家的事跡、精神進行深入了解,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于教學內容中;或者涉及人體血液的基礎知識課程時,可以提升學生對無償獻血的認知,從而促進學生提升社會責任感。除此之外,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對生命的敬意,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認知和意識。重視醫學專業學生對人文精神和職業崗位精神的學習,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在未來能夠更好發展,在社會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建設高效的課程建設工作,最終目的還是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因此課程建設工作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教學指導方向之一。通過對部分學校開展課程建設工作教學方式進行研究后發現,最高效的課程建設教學方案就是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志愿活動或是相關時事的研究調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踐學習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將實踐教學與課程建設相結合,加強課前課后的連接能夠高效提升醫學專業基礎課程中課程建設的落實,真正實現全方位、多方位的育人工作。教師可以借助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多媒體平臺,拓展現代化的思想層面教育領地,讓學生的課程建設工作不僅融于學習還能滲透于生活之中。開展課程建設期間,教師可以利用多樣化的社會實踐、學科知識競賽、思政精神主題演講等活動,加強學生對課程建設的認知,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組織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到偏遠地區進行義診等,鼓勵學生利用自身知識和技能服務于病患,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行業崗位的責任感、使命感。
綜上所述,重視醫學專業的課程建設工作,無論是對學生未來發展還是行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協同育人的背景下,學校應重視對教師隊伍教學理念的培養,督促教師在相關基礎專業課程中挖掘和融入全面育人元素,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的教學技能。在教學環節中關注學生基礎課程育人元素融入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優秀的人生價值觀念,樹立明確的未來發展目標,盡力全面、充分的實現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