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培培(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陜西西安 7103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西安交通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著力實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專業基礎知識過硬、動手實踐能力過強,可以從學校直接過渡到企業的應用型人才而努力奮斗。在整個的人才培養中,我校的思政教育應該將正確的三觀價值塑造、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和人文社會政治職業素養的培養融為一體,和三為一,以期達到思政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課程思政是指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使之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我校先后開展了多項課程思政工作,使學生既能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還能樹立正確的“三觀”,這與我校立德樹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致的。
我校通信原理課程的授課對象為大三通信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本科生,通信工程專業于2014年開始招生,電子信息工程于2018年開始招生,通信原理課程與我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興模式”特色緊密結合,立足于我校應用型、地方性的辦學特色,依托于教育部的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以培養電子信息類人才為目標,一直重視專業建設,思政教育也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活。
該課程是以信號與系統為先修課程,后續課程主要包含移動通信技術,本課程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銜接作用,作為一門聯系通信系統、課程實驗、畢業設計等全環節的專業基礎課程,經過一個學期系統學習后使得學生掌握通信系統基礎理論知識。希望學生經過系統學習后,能夠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現代通信技術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扎實的數理、人文和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經過一定的積累和鍛煉后,學生能夠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與職業道德,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職業道德規范;具有組織管理能力,適應環境和團隊協作能力;具有扎實的工程知識與專業知識,能夠發現、分析、研究并解決行業復雜工程問題;具有創新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技術手段解決通信領域相關復雜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
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既順應了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同時這也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質量通信專業人才的保證。通信原理是一門理論課程,按照傳統理論課的模式進行教學的話比較枯燥,學生難于理解。在整個的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理論教學采用電子教案進行,信息量大,圖文并茂,可有效精簡授課學時。增加課外相關新技術、新知識,國際國內與行業相關的熱點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學生主動式自主學習。因此在講解過程中主講教師會把繁瑣的理論推導簡單化,盡量進行理解性、簡單化講解,總體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掌握系統的基本處理方法和思路,而不是陷入繁瑣的數學推導中卻把握不住方向。
考慮到近年來數字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主講教師會側重于數字通信基礎理論方面的講解。理論課教學注意啟發式,杜絕注入式。授課時,注意充分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老師跟著學生的表情走。最終不但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潛移默化的將思政元素融入理論教學中。實驗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除有效提高實驗課效率外,可擴充綜合性更強、技術更新、現有實驗設備難以達到的現代通信新技術仿真實驗或演示性實驗,可極大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建立超前思維意識。
任課教師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掘通信原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引導學生一起探索,為了促進思政元素與課程的結合,課程組從知識點中挖掘思政元素、對專業課內容進行擴展以及發掘實驗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等三個方面開展。在整個授課過程中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而是悄無聲息地在授課內容中帶出思政元素,這便形成了課程的思政目標:愛國情懷、辯證思維和團隊協作意識。接下來以五個知識點為典型案例,具體闡明思政目標和授課內容二者之間如何進行有效融合。
中國移動通信行業經歷了1G空白、2G落后、3G追隨、4G同步、5G領先的發展歷程,以此來激發通信工程專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培養具有通信技術專業性質的求真務實精神和學術志向。
以通信系統的一般模型講述為例,引導學生在遇到復雜工程問題的時候,需要建立工程化的思維方式,集零為整,綜合考量,最終達到工程問題的最優化處理。
衡量通信系統的性能好壞的主要技術指標包含有效性、可靠性,兩者相互矛盾又相對統一,提高有效性會降低可靠性,提高可靠性會降低有效性,在工程實際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折中考慮,在保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有效性或者在保證一定有效性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可靠性。
在掌握基本概念后,以形成原因分析作為切入點,先定性后定量地讓學生了解碼間串擾現象的成因,“透過現象看本質”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對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慧眼,學會追根溯源;接下來要求學生以消除或減少碼間串擾為目標,建立消除碼間串擾的基本思想,由此得到理想情況下和實際情況下無碼間串擾傳輸特性的設計方案。在教學內容的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抽絲剝繭,由簡入深,在學習中“潤物細無聲”地實現了學生的工程思維方式的培養。
采用教師講解引導學生操作的教學方式,實驗教學與課堂教學配合進行,對學生進行引導并啟發,在老師幫助下由學生自行搭建通信系統,實驗操作中每2名同學分成一組,2名同學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得到準確的實驗結果。人才培養方案中將通信系統的仿真與設計與通信原理課程同時開設,課程設計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課程設計訓練,小組成員分工明確,任務分解清晰,通過課程設計的有序開展,使得學生不但學會了仿真軟件的使用方法,鞏固了所學的理論知識,更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有效溝通的能力。
高校的思政教育應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通過思政課程的實施,將正確的三觀價值塑造、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和人文社會政治職業素養的培養融為一體,和三為一;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專業課的教學中,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將解決問題方法、事物發展規律、唯物辯證法等融入到課程學習和教學中,加深學生對通信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團隊合作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