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新冠疫情起起落落,上半年經濟艱難前行。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從1~2月的6.7%,降至3月的-3.5%,4月進一步下跌至-11.1%。在此背景下,中央和地方不斷出臺促消費相關舉措,全方位多領域激發消費潛力。
4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各地隨之開展了諸多穩市場、穩預期的措施,不斷發力,守住“煙火氣”,釋放消費市場活力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
本期封面報道中,我們采訪到各地政府或不同或相似的促消費措施。例如各地政府慷慨的“紅包雨”,用消費券補貼特別是數字化人民幣的方式來帶動便利的消費。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至4月,全國已有至少20個省市先后發放總額超過34億元的消費券。其中,比較亮眼的,有北京市政府對購買新能源車給予最高1萬元/臺補貼,有云南省3億元文旅消費“大禮包”,還有成都、雄安新區、深圳、廈門和蘇州發放的數額不小的數字人民幣消費券。
利用文化特色打造節慶會展也是很好的促消費措施。“2022重慶6·18電商節”、“京張全季體育旅游嘉年華”、蘇州“WCE世界咖啡沖煮賽”、“杭州數智新消費暨文三數字生活嘉年華”、河北推動商業綜合體設立老字號專區專柜,帶動“國潮”文化特色消費。
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也趁著暑期開展,如露營地休閑、周末城市周邊游、“后備箱”夜市,以及地方官員帶頭在街頭消夏的夜經濟,等等。
促消費,促的是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促的是中小企業的紓困解難,促的是后疫情時代的煙火氣。
福特公司在上個世紀20年代提出,給員工更高的薪水,以便他們成為公司更多的潛在用戶,就是基于消費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最佳成功范例。現代經濟學理論已經證明,消費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后疫情時代,社會需要重建市場,人們也需要重建生活的“煙火氣”。重點人群的剛需、日常的休閑生活,以及新技術帶來的新體驗,都急需一個更具有活力和保障的消費環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清彬說:“緊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助于解決后顧之憂,讓群眾‘敢消費’‘愿消費’。”
社會福利與保障的體系、醫療與教育的服務體系、誠信的消費環境、流通環節……都是需要完善的消費發展支撐體系。希望疫情的非常態加上新技術的突破,使各地社會治理能在這些萬眾期待的方面加加速。
“我國有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依然孕育著大量消費升級需求。”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瞄準居民消費個性化多元化和結構升級趨勢,聚焦消費領域痛點難點堵點和體制機制障礙,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
危機中總是蘊含著新的機遇。應對新冠疫情,持續深化改革,各地政府已經開始從各個方面發力。我們期待著,期待著一個全新的消費環境,一種全新的社會治理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