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田蹊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卡日曲出發,過草原,跨黃土,越過平原峽谷,在廣袤的東方大地自由馳騁了一百多萬年,在滄桑深邃的時光里,滋養著沿岸的熱土,哺育著億萬生靈。
“長江病了,黃河病更重”。同為母親河,同以生態保護修復為前提,以流域人民共享碧水藍天的幸福生活為目標,長江與黃河面臨的實際及發展路徑卻大為不同。
黃河是一條水害多發河,是我國治水歷史最悠久的河,如大禹治水;黃河也是一條強烈開發河,水資源高度開發;黃河是高效管控河,人工化和對水規律影響顯著;黃河還是一條生態退化河,物種多樣性降低。
黃河問題及變化尖銳復雜,黃河流域更是經濟基礎薄弱、發展壓力巨大。有數據顯示,黃河以占全國2%的水資源支撐了12%的人口、15%土地和14%(沿黃區域24%)生產總值,承納了全國7%的廢污水和8%的入河污染物量。
在當代推進黃河治理大保護,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近年來,按照“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總體要求,沿黃各省區逐步走上了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生態文明黃河岸,美酒飄香賀蘭山”,“塞上江南”寧夏,堅持把突出生態修復功能作為發展葡萄酒產業的重要要素,建設生態型葡萄酒產業園,把廢棄砂石坑變成了紫色聚寶盆。
兩山遙望南北,黃河穿城而過,甘肅蘭州正在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努力做好黃河文章,致力于建設山青、水凈、岸綠、景美的黃河生態廊道,打造黃河安瀾行洪、黃河母愛共享、黃河生態造福的“黃河福道”。
黃河流其西,汾水經其中,沁河繞其東,黃河主干、支流周流全境,山西臨汾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果,直接關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速度。
黃河奔流不息,綿延萬里,錦繡了河山,滋養了文明。非遺是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河南欒川,非遺正在走進景區,走進民宿,走進鄉村,走進人們的美好生活。
一路向東,奔流入海。作為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快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推進現代化強省會建設的重要戰略支點,山東濟南欲為新舊動能轉換“打樣”,起步區建設如火如荼。
經過沿黃九省區的共同努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當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進入縱深實施的關鍵階段。如何深化合作,共唱黃河綠色發展之歌,考驗戰略智慧,更考驗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