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因河而生,因河而興。
黃河,發源于世界屋脊,途經我國中北部九省區,從菏澤進入山東,在東營奔騰入海。浩浩湯湯,綿延萬里,以其占全國2%的徑流量,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灌溉了全國15%的耕地,創造了約14%的國內生產總值。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化發源地。同時,黃河又是一條水害多發河、強烈開發河、生態退化河。
黃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不到長江的7%,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生態環境補水占比僅為7.7%。部分支流生態流量不足,生態環境功能受到嚴重影響。泥沙是黃河的問題特征和長期治理的關鍵。中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地上懸河”,曾在西起鄭州、北抵天津、南達江淮間25萬平方公里內頻繁決徙改道。
黃河流域橫跨我國東、中、西部三個經濟地帶,是我國重要經濟發展和能源開發區域。但這里也是我國生態脆弱區分布面積最大、脆弱生態類型最多、生態脆弱性表現最明顯的流域之一。高原冰川、草原植被、濕地生態等極易遭受破壞,且修復和恢復難度大。
生態本底差、水環境脆弱的狀態短期難以根本性改觀,資源稟賦與承載條件差,疊加流域經濟發展模式仍然偏重偏粗,煤化工、焦化、鋼鐵等企業沿黃河干支流集中分布,黃河流域發展可持續性不強,高質量發展壓力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明顯。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始終把治理黃河作為治國興邦的大事,開展大規模的治理保護工作,書寫了黃河安瀾偉大奇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沿黃九省區考察調研,兩次主持召開座談會,確定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和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1+N+X”規劃政策體系加快構建,推動戰略實施的“四梁八柱”基本構建;水資源節約利用水平穩步提升,黃河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不僅徹底擺脫斷流危機,還持續向黃河三角洲、烏梁素海、庫布齊沙漠、白洋淀等重要生態區域補水;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直言,經過沿黃九省區共同努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
不過,百里之途,行尚未半。
“到2035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全國領先,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黃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p>
“到本世紀中葉,黃河流域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在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距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所提出的發展目標,我們還很遠。按照“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要求,沿黃9省區同向奔赴,攜手共進,才能共贏未來。
黃河,穿過了歷史煙云,錦繡了大好河山,見證了中華民族經歷的一次又一次的蛻變。新征程、新起點,期待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效,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