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袁凱
9月12日,為期6天的第二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閉幕。博覽會以“中國葡萄酒 當驚世界殊”為主題,聚焦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深化葡萄酒文化、教育、旅游、藝術、人才培養領域的交流合作。國內外產區的千余款葡萄酒悉數亮相。此次展覽,共簽訂涉及項目54個,協議金額達到173.46億元,為國內外企業搭建起葡萄酒全產業鏈展示和交流合作的平臺。目前,寧夏釀酒葡萄種植面積52.5萬畝,200多家酒莊在此落戶,是全國唯一的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
寧夏葡萄酒緣何能走出寧夏走向世界?黃土高原上是怎樣產出一掛掛水靈的紫葡萄的?寧夏葡萄酒背后擁有怎樣的生態密碼?
自青藏高原上的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帶著青海的涼意,添點四川的陽光,攜一掬甘肅的夜月,黃河蜿蜒著奔騰到寧夏,又倚著賀蘭山蜿蜒而去。青海的風、四川的光、甘肅的如水月色在這里匯聚,一滴滴注入到寧夏葡萄酒里,融合成寧夏葡萄酒“色澤鮮明、甘潤平衡、香氣馥郁、酒體飽滿”的中國特征和東方特質。

供圖/受訪者
寧夏地處北緯37°43′—39°23′的釀酒葡萄生產“黃金地帶”和海拔1100米左右的種植釀酒葡萄“黃金海拔”。黃河慷慨地以乳汁灌溉寧夏的土地;賀蘭山連綿200公里的雙肩橫亙于內蒙古和寧夏的交界處,偉岸的身軀阻擋著騰格里沙漠和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共同孕育了賀蘭山東麓—依山傍水,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砂石土壤,富含礦物質,晝夜溫差大。獨特的自然稟賦和特有風土條件,發酵出一瓶瓶香味、色澤、口感俱佳的寧夏葡萄酒。
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扎根賀蘭山東麓,在產業上,寧夏始終堅持“酒莊基地一體化”“酒莊酒”“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據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管委會(以下簡稱管委會)李如意介紹,如今寧夏每個酒莊都有穩定的釀酒葡萄基地,確保了葡萄酒品質的一致性和高質量。截至2021年,全區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占地面積52.5萬畝,是中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占中國種植面積近1/3?,F有酒莊228家(其中已建成酒莊116家),年產葡萄酒1.3億瓶,占中國葡萄酒釀造總量的37.3%。目前,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已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賀蘭山東麓葡萄酒”以品牌價值281.44億元位列全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榜第9位,出口額同比增長了256%。近年來,更先后有60多家酒莊的葡萄酒,在品醇客、布魯塞爾、柏林等國際葡萄酒頂級大賽中獲得1100多個大獎,真正把紫葡萄帶出了黃土地,帶向了世界。
“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月色,照在“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賀蘭山脈上,一千四百余年緩緩流淌而過。黃河、賀蘭山奔騰、巍峨如舊,照看著寧夏葡萄酒千年來的蛻變。寧夏葡萄酒興起于風土,同樣興盛于文化。
寧夏葡萄酒產業是典型的生態產業、綠色產業,是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生動體現。怎樣進一步實現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統一?管委會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地處賀蘭山沖積平原與黃河沖積平原的交匯地帶,其中大部分種植區位于賀蘭山下具有荒漠化、石漠化和沙漠化特征的戈壁灘上,在這樣的區域發展葡萄酒產業,必須高度重視保護原本就極為脆弱的生態環境;少部分種植區位于黃河灘區的農業開發利用區內,在這樣的區域發展葡萄酒產業必須同時承擔起保護黃河生態環境、治理黃河灘區的重要任務?!崩钊缫飧嬖V了《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對于不同的種植區,管委會有著不同的思考。
葡萄酒產區位于賀蘭山腳下,產業和生態的結合點主要體現在防護林建設、生態修復、“雙碳”戰略、生態移民等方面。
從寧夏上空往下看,35萬畝種在戈壁灘的葡萄園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一望無際的綠色在廣闊的戈壁灘上向遠方蔓延開去,令人遐想無限,不禁懷疑:真邪?夢邪?待離得稍微近些了,才大致能看清這是由一道道防護林劃分而成的一個個方格,這時便又開始感嘆人力之偉大。
據李如意介紹,賀蘭神酒莊近些年來共種植了超過500萬棵樹,它們猶如500萬個士兵駐守在大漠邊疆,抵擋著風沙侵襲;志輝源石酒莊也在礦坑種下了120多種、200多萬棵樹。昔日滿目瘡痍的采石、采砂區,如今已經成為市民休閑的公園。而這樣積極植樹造林的酒莊在產區還有很多。
廢棄礦坑資源不僅僅可以植樹,利用廢棄礦坑資源改造建設葡萄園,既有生態價值又有經濟價值。據悉,2022年,寧夏啟動實施“金灘銀谷”利用修復工程,加快賀蘭山東麓洪積扇15萬畝未利用土地的報批及賀蘭插旗口北片2.5萬畝土地開發利用工作,通過招商引資,開發利用張騫葡萄郡2.3萬畝土地,在廢棄砂坑啟動建設葡萄園和酒莊,既有效解決葡萄酒產業用地問題,又實現了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可謂是一舉多得。
充分發揮葡萄園碳匯潛能,努力實現葡萄酒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同樣是寧夏做好生態的妙招。葡萄園生態系統是農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葡萄植株地上部分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CO,通過地表凋落物、細根周轉和根系分泌物將光合產物分泌到土壤中,又通過自身呼吸作用、土壤呼吸等過程釋放CO?!捌咸炎鳛槎嗄晟俦咀魑?,將碳長期封存在木質組織中,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研究發現,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為每年每公頃6.2噸,相當于碳儲量為每年每公頃9.1噸。通過田間栽培技術和農藝措施等管理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葡萄園生產力,從而實現生態系統碳減排與經濟效益增加的雙贏效果?!闭劶捌咸训墓烫甲饔?,李如意這樣說。
據悉,寧夏還將探索設計葡萄園及葡萄酒產業碳匯產品交易,將其納入國家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通過碳匯交易手段,提升產區生態產值。
解決生態問題的一大重點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與自然互利互惠。閩寧鎮、紅寺堡曾經都是飛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如今一望無際的葡萄園和條塊相連的防護林、行道樹如同一張綠網織在大地上。生態和移民雙雙向好,葡萄酒產業是關鍵。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每年為生態移民及產區周邊農戶提供季節性和固定用工崗位13萬個,酒莊(企業)年支付工資性收入約11億元,當地農民收入的1/3來自葡萄酒產業,有力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2021年,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和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兩大“國字號”平臺落戶寧夏,全面開啟寧夏葡萄酒產業對外開放、融合發展的新征程,為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寧夏這張“紫色名片”得以更好地走向世界。
這一年,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生效,“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入選中國首批100個地理標志產品。
在平臺的支持下,經過近40年的耕耘樹藝、艱苦創業,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已經成為全球葡萄酒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葡萄生產國,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第十大葡萄酒生產國。賀蘭山東麓曾多次被法國葡萄酒評論雜志評為中國葡萄酒明星產區。并因“能釀造出中國最好的葡萄酒”,加上賀蘭山東麓獨特的自然環境,入選《紐約時報》全球必去的46個最佳旅游地。先后榮膺“世界十大最具潛力葡萄酒旅游產區”“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寧夏“紫色名片”如何“當驚世界殊”?今年3月,寧夏正式出臺了《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以下簡稱《規劃》)?!啊兑巹潯肥且ㄟ^5年到10年的努力,讓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⑸a標準化、產業數字化、營銷市場化的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釀酒葡萄基地規模效益大幅增長,龍頭企業、中小酒莊集群同步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溯源體系初步完善,覆蓋國內、暢通國際、線上線下全渠道營銷體系全面構建,葡萄酒與文化旅游、康養保健、教育體育、生態治理深度融合發展?!惫芪瘯嚓P負責人介紹,《規劃》的出臺為用好兩個“國字號”平臺,加快推進寧夏葡萄酒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把賀蘭山東麓打造成為聞名遐邇的“葡萄酒之都”,讓中國葡萄酒從賀蘭山東麓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規劃布局上,寧夏將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立足生態要素實際,分區分類地推進“一體兩翼,一心一園八個產業鎮”的發展空間布局和“32521”的產業布局。
“一體兩翼,一心一園八個產業鎮”即以靠近賀蘭山東麓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惠農區,銀川市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和青銅峽市相關聯區域為產區主體;以產區主體向西南輻射延伸至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構成西南翼,向東南輻射延伸至吳忠市紅寺堡區、同心縣構成東南翼;在永寧縣閩寧鎮建設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全產業鏈聚集展示中心;建設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和鎮北堡葡萄酒旅游等八個產業鎮。
《規劃》提出到2025年,寧夏要力爭新增釀酒葡萄種植基地50.8萬畝,規模達到100萬畝,建成酒莊270家以上,年產優質葡萄酒24萬噸(3億瓶)以上。到2035年,力爭在2025年的基礎上再新增釀酒葡萄種植基地50萬畝,規模達到150萬畝,建成酒莊370家以上,年產優質葡萄酒45萬噸(6億瓶)以上。
在全產業鏈體系構建方面,寧夏將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加大酒瓶、瓶塞、酒罐、橡木桶、包裝材料等配套用品加工企業的投入。同時,提高釀酒葡萄渣、皮、籽開發利用程度,完善延伸副產品精深加工,體現出酒石酸、葡萄籽油、葡萄籽提取物的價值。
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規劃》,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將堅持發揮優勢,延伸產業鏈,從而推動葡萄酒產業集約、集聚、集群發展,促進酒莊酒企節本增效,提升市場競爭力。到2025年,力爭實現綜合產值1000億元,“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品牌價值翻番。到2035年,力爭實現綜合產值2000億元,“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品牌價值超過1000億元,讓寧夏葡萄酒飄香全國,推動中國葡萄酒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