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
這是一本講述文物故事的書籍。作者是一名記者,他憑著對黨、國家和英雄的熱愛,憑著記者的職業敏感性,在采訪和調研過程中,從各地博物館、紀念館中選取有代表性的文物,通過介紹與文物相關的故事,以小切口呈現無數共產黨員為了黨的事業接續奮斗跨越百年的壯闊歷程。家國情懷,成為本書中大多數故事的主題。
該書以歷屆黨代會作為時間主軸,從黨的一大寫到黨的十九大,因此,這本書也是作者向黨的二十大的獻禮之作。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古來有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主義是中國人的重要精神標識,這種寶貴品質在共產黨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為黨的事業獻身?除了黨的事業本身是光榮而偉大的、黨組織的巨大凝聚力外,我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共產黨員的家國情懷。他們以國為家,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充滿了感情,愿意為了大家而舍棄小家,愿意為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奮斗終生,甚至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書中許多反映黨員家國情懷的故事是感人至深的。革命烈士龍大道生前在給父親的家書中,表達了他對貴州老家鄉親們悲慘生活的同情,這種對百姓的感情成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驅動力。湖南籍革命烈士熊亨瀚才華橫溢,本來可以做一名中學教師安于一隅,但當他看到軍閥混戰、民生凋敝,于是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主動尋找革命隊伍。在為革命四處奔走的過程中,他寫下了“大地春入海,男兒國是家”的豪邁詩章。在解放戰爭渡江戰役中犧牲的一名叫陶迅的小記者,他在渡江戰役中冒著戰火率先踏上江岸,最終觸雷犧牲。就在他犧牲當天,遠方的父親收到了他的信。他向父母袒露心跡:“我為什么要參加革命自找辛苦呢?因為我當時已看出共產黨是人類最合理的一種黨派,我是讀書明理的人,如果共產黨不好,我也不會冒了許多危險,吃了多少苦,參加革命事業。”“兩彈一星”功勛郭永懷本來可以在美國過上優渥的生活,但當他看到新中國成立,便克服重重阻礙回到祖國,為“兩彈一星”事業鞠躬盡瘁。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依然用身體保護著珍貴的實驗數據……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在書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有國才有家,國家的繁榮富強是個人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國家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家庭的幸福才最容易獲得。如果把本書前后的故事對照起來看,讀者容易發現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故事,反映了國家的巨大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的發展帶來了個體事業的成功,我國第一代“打工妹”翁純賢抓住了深圳發展的機遇,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大潮中的“第一朵浪花”。改革開放的成功帶來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例如我國最早的“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借助改革開放的春風,點燃了全國民營企業利用外資的“星星之火”。
與眾多大部頭黨史書籍相比,本書的價值在于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細節的呈現。書中的故事讀者可能聽說過,但未必知道得那么清楚,特別是書中選取了不少大部頭歷史著作未曾關注的人物,他們中的很多人或許默默無聞,但他們的故事卻感人至深,且具有重要價值。
以文物作為切入口,是本書最大的特色與亮點。書中所選取文物豐富多樣,既有家書,也有檔案,還有物件,甚至有遺址和舊址。在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的今天,這些文物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習資料”。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這些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據統計,全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深挖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精編成冊,應該是讓文物“說話”的第一步。期待更多類似的書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