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革平 劉倩 龐雯文

桂林高新產業園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唐代詩人韓愈對漓江的贊譽,一千多年后的人們依然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
秋天的桂林,湛藍的天空一碧如洗。從高處俯瞰桂林,山清水秀,白鷺翩躚,綠樹繁花,大片的“綠”讓人驚嘆。在這生機盎然的綠中,最讓人陶醉的要數桂林的母親河——漓江。青山環抱下的漓江,清澈見底,波光瀲滟。
漓江——她所代表的意義和內涵早已超越了一條河流本身。她是桂林山水之魂,是國家重點保護的13條江河之一,更是一張世界矚目的“中國名片”。如今,在漓江沿岸,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新畫卷正徐徐鋪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構成了桂林最美的發展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對漓江保護工作十分關心,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第一站就來到桂林。他指出,桂林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這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呵護好。(《人民日報》2021年4月28日第1版)
總書記的諄諄囑托,為桂林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做好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激發了全市人民保護桂林山水、守護桂林良好生態、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決心與動力。
一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桂林全市上下的共識和行動,甲天下的漓江山水正在把“美麗顏值”有效轉化為“豐厚價值”,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逐步做強做大,推動桂林經濟社會進一步綠色轉型,桂林在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之路上不斷闊步前行。
漓江伏龍洲“島民”黃崗,離島上岸早適應了新生活,但他仍喜歡不時地從安置小區回到漓江邊的“老家”看看。
過去,黃崗和大部分洲島居民一樣,在島上經營了一家魚餐館。當時的漓江市區段兩岸,魚餐館密布。有專家指出,長此以往,漓江水體的自凈能力將遭到嚴重破壞,漓江水質會“變壞”。
對此,桂林市委、市政府投入近百億元,依法取締漓江城市段和伏龍洲、螞蟥洲、南洲、大洲上嚴重的水體污染源,遷移漓江城市段全部住家船……黃崗也“洗腳”上岸。
2019年12月,伏龍洲修復工程基本完工,黃崗受邀上島參觀修復成果。通過修復,漓江伏龍洲段流域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到99%以上,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100%,徹底解決了該洲島污水污染漓江的問題,全面提升了漓江岸線景觀品質。伏龍洲生態修復工程也入選2021年廣西國土空間生態修復10個典型案例之一。
伏龍洲的嬗變,也是桂林科學保護漓江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桂林市堅持把漓江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首要位置,推動漓江生態環境保護步入科學化、法治化、規范化、長效化軌道,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桂林山水,像守護生命一樣守護好美麗的漓江。為切實增強全市人民科學保護漓江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經桂林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決定將每年的4月25日設為“漓江保護日”。
桂林實行最嚴格的執法管控措施,對破壞漓江流域生態環境“零容忍”。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桂林市喀斯特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條例》,全面實施嚴管保護制度,構建“行政執法、司法聯動、紀檢監察、法規管控”法治保護體系。高起點、高站位制定建設世界級旅游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對標一流水準設置4大類12項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確立19項重點工作任務,謀劃6大類147個工程項目,全力將漓江打造成國內江河綜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級生態環境保護樣板。
保護漓江,還需要常抓不懈的治理。桂林市構建漓江流域治亂治水治山治本體系,深入開展“治亂、治水、治景”系列專項行動,漓江沿岸亂建亂堆、亂砍亂采、亂挖亂倒、亂捕亂養等亂象得到全面整治,漓江干流水質常年達到國家地表Ⅱ類水質標準。
桂林市還系統實施漓江流域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桂林畫卷不斷“增色添彩”。通過開展漓江采石場、洲島、岸線濕地生態修復工作,全方位涵養水源,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完成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修復,分三期修復岸線、邊坡、山體等14.5萬平方米。實施景觀提升工程,打造“一河清水,兩岸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漓江美景。
如今,漓江這張“中國名片”更加靚麗,桂林市對保護漓江的決心更為堅定,措施更為有力。2021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對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的通報,桂林市全力促進漓江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典型經驗做法受到通報表揚。

廣西桂林市南郊衛家渡村附近的漓江江面上,白鷺翩翩起舞。 于桂華攝
54歲的趙土保是漓江景區的一名筏工。他說,過去村民家里有竹筏就出來拉客,有時漫天要價,有時又低價搶生意,游客體驗感不好。
陽朔縣成立漓江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后,將上萬條無序經營的竹筏統一收購、管理,組織筏工培訓,向考核通過者頒發證書并予以聘用。現在,趙土保劃竹筏、務農兩不誤。
趙土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正常情況下,他每年靠劃竹筏掙3萬多元,除勞務收入外,一家三口每年還能拿到3000多元的景區分紅。此外,他和妻子還在家打理10畝果樹,家庭年收入超過6萬元。
桂林市緊扣生態保護,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深入推進生態、旅游、文化融合發展,讓綠水青山釋放“生態紅利”。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立一套統籌地方政府、旅游經營者、沿岸群眾等各方利益的新機制,對以縣(區)屬地管理為主的漓江排筏、門票等收入,按比例分配,讓漓江沿岸群眾共享漓江保護發展成果。陽朔縣沿江6萬多名群眾每年享受漓江景區、遇龍河景區收入總額10%的分紅,每年統籌各類分紅超4000萬元。
同時,桂林市還以建立漓江風景名勝區生態補償機制為抓手,建立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庫,積極爭取中央資金,建立社會參與籌資渠道,有效破解漓江生態補償金不足的難題,促進沿江縣域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如今,漓江流域的生態文章越做越活,生態產業、文旅產業方興未艾。
桂林市堅持把沿岸鄉鎮、村屯發展與漓江科學保護一體規劃、一體推進,統籌推進漓江沿岸鄉村風貌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設施改造提升,建成漓江東岸百里生態示范帶、漓江西岸桂陽公路旅游休閑帶項目,大圩、草坪、楊堤、興坪、福利等一批生態保護重鎮、旅游休閑名鎮、歷史文化古鎮快速崛起,漓江流域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蓬勃發展。
今日的漓江,綠色發展成果正轉化為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贏來了“全景旅游、全業融合、全時體驗、全民共享”民生發展新局面。
2022年6月23日,桂林引領科技項目在高鐵(桂林)廣西園正式開工。該項目是國家鼓勵類“雙百雙新”產業項目,是桂林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155億元,占地2217畝,建設年產15萬噸高性能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主要生產新一代高性能動力電池高鎳正極材料。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年產值達到600億元以上。
在踏上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新征程上,桂林市意識到,推進工業振興是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撐,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綠色引領、開放帶動,堅持工業與旅游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讓產業發展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
一年多來,桂林堅持把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后端轉化”,堅持政策為大、項目為王、環境為本、創新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堅定不移推進工業振興,牢牢立起世界級旅游城市的產業頂梁柱、脊梁骨。以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為統攬,桂林市狠抓招大引強,全力推進產業振興。領益智造、格力電器、陽天電子、引領科技等一批產值超百億元項目落戶桂林,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桂林工業總產值將翻一番以上,形成千億產業、千億園區,為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注入強大動力。
2021年以來,桂林新增廣西工業龍頭企業21家、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57家、廣西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5家,數量均排名全區第一。著力推進創新驅動,星辰科技成為全國首批、廣西唯一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獲評全區第一批數字經濟示范區。著力抓園區建設,平鋼等38個項目竣工投產,領益智造等68個項目新開工建設,產業集聚能力不斷增強。
保護生態與發展產業,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連著金山銀山。桂林市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指引,實現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不斷激活綠水青山的富民效應,奮力實現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良好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