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雯,宮 瑋,張 科
(陜西科技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16)
陜西科技大學始建于1958年,時名北京輕工業學院;1970年,按照國家戰略調整,服務中西部地區建設需要,學校整體搬遷至咸陽,改名為西北輕工業學院;1998年劃轉至陜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2006年東遷至西安。歷經三次創業、兩次搬遷、一次劃轉,凝聚形成以“西遷精神”為核心的“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即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求實創新、銳意進取的科學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濃縮著陜西科技大學近60年的歷史積淀,其根植于陜科大獨特的辦學實踐,凝結著陜科大人的價值追求和文化認同,是支撐陜科大發展的源頭活水。
大學精神是高校在辦學過程中,經過歷史的沉淀、選擇、凝聚所形成的獨特的辦學理念、精神風貌、道德水準和文化品位,是大學育人目標實現的基礎和保障,也是社會對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期望,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育人元素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豐富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每所大學都有屬于自己的一部發展史,每部發展史都有其特色的育人元素。陜西科技大學1970年從首都北京向大西北咸陽搬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黨愛國、敬業奉獻,為國家輕工業發展和西部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形成了“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其中所蘊含的輕工特色思政育人元素不斷浸潤和感染學生,使學生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內化為思想信念、外化為行為方式,發揮學校獨有的特色,從而培養出順應時代發展、具有鮮明大學精神的時代新人。
“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的旨歸——育人為本,“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能夠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凸顯實效,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能使“三創兩遷”精神不斷縱深發展。推進“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方面融合,要立足國情、結合校情,從專業教學、實踐教學、校園文化活動、新媒體等方面入手。
課堂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中要以思政課程為主,以專業課程為重點,注重發動專業課教師的力量,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相互配合,協同育人,共同推動“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思政課程讓“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豐富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明確指出了思政課的重要地位。學校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功能,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豐富內涵融入思政課中,助推“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發揚和傳播。思政課教師首先要帶頭學習“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在學習中強化個人的愛國榮校情,以便在培養學生時能率先垂范。其次要繼承良好的教學經驗,與時俱進創新方式方法,講好“三創兩遷”思政育人課,讓學生在思政課中學習“三創兩遷”大學精神。
專業課程讓“三創兩遷”大學精神靈動起來。思政課程因其學科特性在“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他各類專業課程也要能熟練挖掘體現“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人、事、物,找到思政元素與專業的契合點,將兩者融合,既能增強學生專業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愛校榮校意識,使教學既有理論深度也有思想高度,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助推“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凝結著代代科大人的價值追求和文化認同,因此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感悟“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加深對“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內涵的理解,實現有效育人。
其一,在參觀中探尋“三創兩遷”大學精神。2018年,我國第一個以輕工業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輕工業博物館揭牌。輕工業博物館反映了中國輕工業發展歷史,并與陜西科技大學校史館同用一序廳。新生入學教育時學校可組織新生參觀校史館、中國輕工業博物館,在參觀中回顧學校的西遷歷史、西遷故事,感悟代代科大人扎根西部、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其二,在調研中汲取榜樣力量。學生可在走訪西遷老教授和校友中,聆聽學校三次創業、兩次搬遷、一次劃轉過程中的感人故事,學習中國輕工業發展歷程中學校愛國仁人志士的愛國情、報國志、強國行,如1970年學校按照國家戰略調整,服從西部建設需要,從北京遷往咸陽時,在任務重、人手少的情況下,全體教職工不畏艱難,夜以繼日,使大批物資在較短時間內到位,同時他們拿起工具,打土坯、挖地基、搬建材、蓋土平房、拉土打碾建設風雨操場,展現出老一輩西遷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其三,在服務社會中踐行“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教師可結合輕工類特色型學科特點,指導學生積極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賽事,使學生在賽事中認知專業、感悟“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提高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寒暑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等,可組建“對話新絲路·貢獻青春力量-尋訪西遷路上的科大追夢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尋訪老一輩西遷人的實踐中,了解輕工業高科技筑造偉大“中國夢”和“輕工人”的責任擔當,增強文化認同,激勵學生積極進取,自覺將奉獻社會落到實處。
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培養的載體,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要使“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進一步融合,就要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環節。
一方面,依托現有資源,發揮資源優勢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學校可依托“至誠至博”獎學金,組建優秀學子宣講團,用典型事跡引導激勵廣大學子積極上進、努力拼搏,發揮朋輩榜樣力量,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的力量。把握重點時間節點,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2018年的60 周年校慶活動,活動中回顧了60 載建校歷程,引導學生做“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傳播者、踐行者;2019年3月,陜西科技大學將每年的3月30 日確定為學校西遷紀念日,在這一重要節點,可開展“傳承西遷精神”系列活動,使廣大學子牢記西遷精神,夯實學校精神文化根基,如“弘揚西遷精神,共謀陽光發展”主題紀念活動、新老兩代“陜科大人”共話西遷精神等。搭建活動平臺,開展主題活動。學校可通過舉辦“西遷老教授微講堂”“青春正能量宣講會”“三創兩遷我來講”演講比賽、高雅藝術進校園、校園歌曲大賽、主題征文等活動,充分結合校史校情、行業背景、學校特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另一方面,完善校園文化設施和人文景觀。校園里的花、草、樹木及教學樓都是校園景觀,可將校園景觀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相結合,使師生流連于景觀時實現大學精神的文化物化傳播。校園內的文化設施宣傳欄、展板、電子屏、廣播等,可不間斷宣傳學校“三創兩遷”中的感人事跡、動人話語,營造主流物質文化環境,達到耳濡目染的育人效果。
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成為學生的助力,使學生開拓視野,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挑戰,可能會使學生在網絡中迷失自我。因此,要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必須重視網絡技術及平臺,主動占領網絡這一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構筑校園網絡文化平臺,增強“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
一是要搶占優勢平臺。針對當前學生的用網習慣,開展深入調研,了解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選好平臺主動出擊。要嘗試不同的新興媒體,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先試、先用,未雨綢繆做好分析研判,占領網絡主陣地,并及時形成平臺發展方向、運營模式等體系,為平臺更好發揮主陣地作用夯實基礎。
二是要組建高素質隊伍。做好網絡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融合,發揮網絡平臺的育人作用,隊伍是關鍵。學校要選拔一批愛國榮校、知網愛網的工作隊伍,加大力度宣傳“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對學生的思想狀態進行引導,讓“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看得見、摸得著、有成效。可以讓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學生骨干等加入隊伍,并聘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加入團隊,使隊伍成員間優勢互補,提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宣傳矩陣的多元化。同時,在學生中培養一批網絡小能手,號召他們依托線上平臺,以自身所見所聞講述感受,通過朋輩榜樣現身說法,增強“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感染力。
三是要推出優質資源。內容優化是傳播“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核心環節,要從細微處著手,貼近學生實際,以網絡語言來表述想要傳達的信息內容。可以文字、圖片、視頻的方式,在網絡專欄上發布“西遷教授微課”,舉辦“我眼中的陜科大”微視頻大賽、“三創兩遷故事”微電影、“三創兩遷歷史故事”、情景劇等內容,吸引學生眼球,達到耳濡目染的育人效果。通過持續性的高質量內容輸出,牢牢把握網絡育人發展脈搏與話語權,逐步提升思政育人質效。
“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初具雛形,但如何更好地把“三創兩遷”大學精神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進而培養具有大學精神的時代新人,還需要不斷調研、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