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翠
(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課程思政,指的是所有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換句話說,就是要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時,適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實現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局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目的在于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以往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分離的局面,形成“三全育人”的全新教育格局。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全新的育人方式并非簡單地增設一門課程,也并非單純地舉辦一場活動,而是要將思政教育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
思政課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教學中對學生系統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課程的總稱。思政課程是落實“三全育人”的關鍵課程,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課程,承擔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時代新人的任務。思政課程主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正確的政治觀點和正確的道德規范,如“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概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等,都是其主要課程。
“協同”的概念源于希臘,意指協調、協作、合作,也就是要求運用綜合思維結合相關要素,形成發展合力,實現共同發展。“協同育人”的概念源于歐洲,意指通過創新領域、科研領域及教育領域的協同發展來培養人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下,不僅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作用,還要發揮專業課程的作用,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實現育人主體、育人內容、育人機制的協同,以此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檢驗教學成果的標尺?,F代社會,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十分復雜,由于大學生接觸社會不深,面對復雜的信息流,難以辨別不良信息。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學生的價值觀極容易發生偏差。面對這些問題,只有通過實施課程思政,協同思政課程,共同落實立德樹人要求,才能使得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形成具有獨立個性的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才能實現上述目標,才能落實立德樹人,才能解決各類問題。
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場所,高校必須把握好意識形態教育的方向。高校黨委必須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權掌握在手中,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作用。思政課程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為重點,在政治方向上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因此相比較而言,其他課程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為解決高校專業課程教學中容易出現政治方向偏差問題,提出課程思政觀念,以此滿足高校辦學發展需要。課程思政要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辨別學科教學中的西方理論,以此從根本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針。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可以充分發揮兩者在高校育人中作用,更有助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針。
不同于立德樹人,“三全育人”要求的是“全”,這就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薄叭恕币笤跁r間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思政涉及到多種專業知識,思政課程涉及到多種思想政治理論,兩者協同育人,共同工作,能夠更好地發揮育人效果,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從時間角度來看,“三全育人”要求將育人貫穿學生的成長過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教學是在學校中完成的,因此高校的全過程育人要在課前、課中、課后完成,通過兩者的協同,實現各類課程的全過程育人。在“三全育人”要求下,高校所有教職工都要投入到育人工作中,承擔起育人的職責,進而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因而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角度來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有助于落實“三全育人”。
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人文社科類的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思想政治理論,理工農醫類大學生則更多的要靠思政課來接受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覺地區獲取相關信息。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各類課程都承擔著在本學科領域內培養大學生素質的任務,學科發展狀態封閉,研究領域各自為政,優質資源缺乏共享意識。一方面,學校課程建設更注重優勢學科課程的開發,往往會忽視思政教育類課程的開發。思政課程難以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加上邊緣化問題的影響,使得思政課程更難以獲得優質資源,資源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現象。另一方面,多數課程內容、課程任務、課程安排都集中于特定的學科領域,未能實現學科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結合。由于上述問題,使得不同類型課程之間的關聯性被割裂,無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無論是課程思政還是思政課程,其在發展中都存在單一的傾向性。一方面,思政課程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性。受知識中心理論的影響,思政課程被單純地理解為知識的傳授,將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教條化、概念化,缺乏對社會趨勢的思考和體悟,對社會實踐活動缺乏考察,甚至認為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輔助環節,可以適當減少課時,減少備課量。這種過度理論化的教學方式,難以喚起受教育者內心的愛國之情,難以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進行規范。另一方面,課程思政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兩張皮”現象依然存在。課程思政教學,少數高校仍采用傳統的命令式、快捷式的教學方法,要求各門課程在短時間內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得任課教師并不了解自己所授課程是否含有思政元素,對所授課程是否適用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存疑。
不同類型的課程擁有不同的管理機構,因此要實現協同育人,需打破管理機構分割運營的模式,實現領導、規劃及認知的統一管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難,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上下聯動管理機制。首先,管理機制頂層設計及整體規劃方面存在不足,設計者戰略眼光缺乏。其次,部分高校馬克思學院建立時間較短,部分領導干部缺乏實戰經驗和社會閱歷,尤其是部分年輕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不足,與其他學院間的合作交流較少。再次,其他學院在推動協同育人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協同育人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缺少必要的指導和培訓。最后,協同育人工作的落實者是教師,但實際工作中教師難以發現協同育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難以及時對問題進行修正,無法收到最佳的協同育人效果。
共享經濟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要建立共享思政資源數據庫,共同服務于道德建設。首先,共享課程建設理念。任何一門課程都有其獨特的建設理念,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為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思政課程要借鑒理工學科以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增加思政課程的親和力和創造力。同時,思政課程要傳遞“成才先成人”的教學理念,增加理工學科人才培養的親和力及創造力。其次,共享課程管理數據。課程管理數據并非是單一的學科教學數據,而是與學生學習狀態密切相關的數據,如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學習效果評價、學習效果檢驗等。共享課程管理數據,不僅有助于解決學生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更有助于幫助學生全面解決思想問題。最后,共享優秀課程案例。其他課程教師可以借鑒思政課程的優秀課程案例,在學科教學中合理嵌入思想教育元素,思政課程也可以借鑒其他課程的優秀課程案例,充分挖掘優秀課程案例的價值,產生良好的協同育人效應。
為充分發揮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效應,教師不僅要重視理論教學,更要重視實踐教學。一方面,重視理論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編撰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的學術著作,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提出具有學科特色的理論成果,定期為教師提供教學參考資料,使得教師能夠積極主動地將理論成果應用到日常教學中,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奠定學科支撐。其他學科也要探索自身包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資源,尋找理論課程資源與實踐課程的結合點。另一方面,重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勤工儉學活動、專業技能大賽,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在提高業務技能的同時錘煉思想道德品格。
協同育人管理機制的聯動互補,是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效果的保障。首先,發揮高校黨委的頂層設計作用。課程思政的有效落實,需要發揮高校黨委的“主要推動人”作用,這是高校黨委的工作內容之一。因此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時,要充分發揮高校黨委的頂層設計作用,進行合理規劃,有效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其次,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智力支撐作用。馬克思主義學院擁有鮮明的思想旗幟,擁有豐富的理論資源,對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再次,發揮其他學院的補充作用。其他學院擔負著課程思政工作的具體職責,因此在課程思政工作推進中要給予師資、教學基地等方面的保障工作。最后,發揮教師的主體性作用。教師要遵循課程自身的發展規律,立足于學科專業特色開展育人工作。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徑,是認真落實“三全育人”要求的切入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要求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信息與資源共享,要求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有機融合,要求實現育人管理機制的聯動互補,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培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