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莎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 常德 415000)
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培養需先行。高師院校全科師范生是鄉村小學教師隊伍的主要后備力量,其專業核心素養的培育既是其自身全面發展及職業適應的需要,又是保障鄉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質量的需要,對提升鄉村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及促進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對合格小學教師的基本素養提出了具體要求,但由于其普適性特點,無法精準界定鄉村小學全科教師這一特定群體的專業核心素養。高師院校全科師范生作為鄉村小學準教師,由于工作對象及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其專業素養既要符合《專業標準》中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又應在專業理念、專業知識以及專業能力三個維度上體現出小學全科教師深厚的鄉村情感、全面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的能力素質?;谔囟ㄖ黧w、專業和職業的思考,依據《專業標準》及師范專業認證標準,直面鄉村小學教育現實需要,適應鄉村小學全科教師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需要,全科師范生專業核心素養應包括愛鄉樂教的職業信念、廣博扎實的知識素養、多維綜合的關鍵能力等,融合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以職業信念為靈魂、專業知識為基礎、職業關鍵能力為內核的全科師范生核心素養結構。
愛是教育的基礎,一個有溫度有情懷的教師對教育要始終心懷敬畏,時刻保持內心的激情與熱愛,保有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追求,只有這樣才能堅定從教意愿,自主進行專業發展。對教育事業的職業認同和愛鄉樂教的教育態度是全科師范生對教師職業尤其是鄉村教育抱有持久熱情的基本前提。師范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受諸多因素影響,如對專業的理解與認同,專業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實習見習過程中的感受,自身的個性能力與職業匹配度,家庭及社會輿論及對職業的評價等。全科師范生職業認同水平的提高,對于提升其專業能力,促進師范院校專業建設與發展,提高鄉村教師師資水平有重要意義。
全科師范生作為未來的鄉村教師,應當愛鄉愛教、善教樂守,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積極向上的職業情懷。只有心懷鄉村教育情懷,樂守鄉村熱土,全科師范生才能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自如應對鄉村教育工作中的各種困境,自覺擔負起促進鄉村兒童全面發展、推動鄉村教育改革的責任與使命。鄉村教師的社會美譽度、教師自身的職業成就感,行業優秀教師的傳承與示范、學生的反饋與需要都有助于形成積極的職業情感,但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全科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敬畏感,提升法律和道德修養,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及提供貼近鄉村小學的實習實踐,助力其教師職業情感的提升。
職業理想是教師對未來職業目標的向往和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使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地從關注自我、關注生存、關注教學情境向關注學生轉變。師范生應當立足教育現實,志存高遠,做好職業規劃,提高師德修養,通過教育踐行鄉村振興的理想,扎根鄉村大地,用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反哺鄉村。
全科師范生尤其是定向培養的公費師范生畢業后將直接面向鄉村教育,明確的職業追求將引導師范生在職前階段夯實各學科知識、錘煉教育技能、厚植鄉村教育情懷,不斷積累鄉村全科教學的必備能力。全科師范生應以關心鄉村學生生存、促進學生發展為使命,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保證鄉村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在職前教育中,學校可以分層次、分階段地幫助師范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提升他們綜合素養與能力的同時,促其實現個體價值。
師范院校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主動適應農村基礎教育的需求。廣博精深的學科知識素養是全科師范生的必備素養,農村小學師資匱乏的現狀要求師范生要有從事多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全科教師在掌握文理藝體某一類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還應掌握教育教學知識、一般文化知識、其他學科專業知識等,既要有知識的廣度又要體現積累的深度,以滿足一專多能的全科教學要求以及鄉村學生多樣化的、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師范生知識體系中首要的是教學知識,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越發緊密,智能化、數據化、網絡化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也是師范生知識體系的必備組成部分,同時要在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基礎上自主創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信息技術在鄉村小學教學中的使用規范。??茖哟蔚膸煼渡R蜓芯磕芰η啡睂е侣毢髮I發展受阻,師范生還需積累一定的學術知識,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有助于為職后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實的基礎,便于職后自我專業發展。
小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深受老師的影響。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肩負教書育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鄉村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有著獨特的內涵。只有具備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豐厚的鄉土文化底蘊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強烈的鄉村文化認同感、鄉村振興使命感的學生。文化底蘊是衍生理想信念與教育智慧的基礎,全科師范生首先應該樹立新課改核心理念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人文情懷,延習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學習“賞識教育”的藝術。其次,師范生要積累豐厚的鄉土文化知識,增強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才能在從教后真正發揮鄉村學校在鄉土文化傳承上的價值,并不斷發展創新鄉土文化,實現文化的融合共通。
全面的教育技能素養也就是對“教”的方式方法的把握,是一種將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成能使教育對象易于理解的“教育形態”的能力?;卩l村小學全科教師多學科教學及班級管理工作的需求,全科師范生首先要具備教授各門學科的教育教學能力、學科整合能力、教育評價能力等。良好的教學能力是師范生未來站穩講臺、從事教師職業的基礎。其次,要能準確把握學生特點和需求,具備一定的教學管理能力、班級管理及班隊活動組織能力等。師范專業認證標準要求全科師范生畢業時必須達到“一踐行三學會”,即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帶班,這就要求師范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班級管理能力。再次,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鄉村教師尤其要善于與學生家長尤其是留守兒童監護人溝通交流,以形成教育合力。此外,全科教師還應具備健康的身心,積極樂觀及耐挫抗壓等個性特征,能充分發揮教育機制,捕捉最佳教育時機,有效處理突發狀況,最終形成能應對農村教育教學需要的教育智慧。在職前階段,師范生應全面掌握教育教學理論并多維實踐,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及專業技能。
信息技術在教學改革中充當著重要角色,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全科師范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對于推動鄉村教育信息化發展、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缺乏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等課程的相應師資,鄉村小學學生在音樂、美術、舞蹈、體育等藝體類素養的培養方面相對滯后,即便在“雙減政策”之下有了課后延時服務,也因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而難以真正實現提高鄉村小學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課后服務由于師資的缺乏而無法真正發展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培養其綜合素質。而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資源得以在最大范圍內共建共享,在線課程、遠程連線等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彌補鄉村小學師資的不足。鄉村小學全科師范生掌握必備的現代教育技術,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深度融合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并具備在智慧教育環境下獲取、加工與整合有效資源的能力,不僅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為鄉村小學教育爭取更多的教育資源,不斷改革鄉村教育,還能不斷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全科師范生應當在鄉村小學教育教學與管理工作中自信和批判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適應未來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3.3.1 研究反思
教而不研則淺,教育研究是教師自我實現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成長從自覺走向自為的標志。全科師范生應積極研究鄉村社會現象和教育規律、深入鉆研鄉村兒童和鄉土文化,在教育研究中深化對鄉村小學教育及鄉村兒童的認識,發展鄉村小學教育教學智慧,形成對鄉土文化的樸素情感與認同,進而推動鄉村教育教學改革。自我反思是師范生核心素養提升的關鍵,也是其職后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教育生活的反思可以讓師范生及時看到自身的問題并加以修正,解答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困惑,逐步提高自身教育實踐能力,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及教師綜合素質,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全科師范生在師范教育階段要自覺養成反思的習慣,積極投身實踐并能在教育實踐活動后主動自我反思,不斷充實和提升自我的研究能力與反思水平,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
3.3.2 實踐創新
小學全科師范生職前教學實踐能力的強弱是檢驗師范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全科師范生應當具有整合小學階段各學科知識的通識能力、教授小學階段各學科知識的教學能力、擔任好小學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等實踐能力,以更好地服務鄉村小學教育,承擔全科教育教學工作。作為中小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體,師范生自身的實踐創新能力是其核心素養培養中的重要內容。全科師范生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結合時代變革、教育改革等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班級管理等工作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鄉村小學教育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難題。
全科師范生專業核心素養的研究為師范院校培養全科師范生提供了新思路,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全科師范生形成服務鄉村、扎根鄉村教育的職業情感,發展一專多能、善教善管的職業能力,樹立終身學習、自主發展的職業規劃,實現全科教育、以人為本的職業理念。全科師范生是未來鄉村教師的主力軍,全面的專業核心素養是保障師范生順利成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卓越鄉村教師的前提條件。全科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對于提升農村小學師資水平,為農村兒童提供優質教育,縮小教育資源城鄉差距具有重要意義。師范院校應準確把握全科師范生專業核心素養的內涵,調整培養目標,創新培養機制,完善課程體系,關注學生發展,為師范生的全面成長提供平臺,為其職后發展提供保障,著力培養面向農村、扎根本土,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廣博的知識素養與全面的教育實踐能力以及終身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鄉村小學全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