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露
(南京工業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在全球“工業4.0”的背景下,我國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制造2025”“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2017 年,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新工科的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國外的“產學研協同育人”起源于1946 年的美國合作教育,國內的產學研合作教育起源于20 世紀80 年代,隨著211(面向21 世紀、重點建設100 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985(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2011 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和雙一流建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提出,如何在“人才培養”中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參與主體包括“產”(即產業、企業)、“學”(即高等院校)和“研”(即科研機構)。高校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主體,企業是用人單位,科研機構可以彌補高校設備的不完備,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也契合新工科人才的培養特點。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堅持理論創新,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這是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培養模式契合黨和國家對于新時代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
南京工業大學具有百年辦學歷史,是首批入選國家“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 計劃)的14 所高校之一,并且該校地處國家級江北新區,主動融入新區建設,近年來校企融合的形式不斷豐富,層次不斷提高,始終聚焦新工科建設,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永恒主題,全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始終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走特色發展之路,堅持與學校化工、材料、機械等傳統優勢學科交叉融合,經多年建設,形成了以大安全為學科發展布局,以化工安全為發展特色,以工業過程安全為發展重點的學科發展目標與方向。
研究生導師作為“第一責任人”,要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趨勢,從“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角度開展人才培養,注重理論和實踐研究并行。以導師負責制為依托,實現師德育人才。同時要圍繞科學前沿、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建設,積極承擔重大項目,引導研究生學以致用。學科研究團隊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之余,加強對研究生的培養,包括轉化研究成果、出版專著等,致力于以高水平科研促進高質量教學。
學校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實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業型大學的戰略目標,推進開展教學改革,重視教學團隊建設,在未來的建設和發展中培養思政教學帶頭人、師德名師,學習黃大年、鐘揚、李保國、張桂梅等教育領域先鋒模范人物,充分發揚“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作用,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優化具有思政教學深度的課程教學設計,一是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細化,久久為功;二是教學活動多樣化,在“每段渠”中挖掘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與當下“總體國家安全觀”有機結合。
學校通過校企共建等形式,聘任企業導師擔任研究生的校外實踐導師,充分利用產學研平臺,共同承擔項目課題,兼具課題的學術性和實用性,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多維度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廣泛拓展實踐平臺,以應急管理部化工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等四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為平臺,依托安全評價和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資質與中石化南京公司等企業和園區共建實踐基地,與江蘇廣播網等成立志愿服務社團,整合學科優勢資源,舉辦進企業看安全等活動。
同時發揮多元主體的協同育人作用,與校園安全部共建功能性黨支部,充分發揮勞動教育育人功能,開展森林防火勞動教育實踐現場隱患大排查系列活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不斷擴大活動的覆蓋面,扎實推進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培養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敢擔當的新工科研究生,立足本職,建功立業,擔負起新時代的使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貢獻。
高校創辦科技園,實現研發和生產的結合。南京工業大學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資源共享、服務開放”的原則建設南京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著力構建地方政府—地方工科高校—科技型企業互動共贏的特色三螺旋體系,已成為南京市和江蘇省“政產學研用結合”的重要窗口。同時,大學科技園緊扣高校產學研合作綜合性平臺這個功能定位,不斷完善綜合服務體系,主動賦能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學科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顯著的經濟、社會及環境效益。
“新工科”著眼于人才培養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需要實施更加多元的考核評價體系,如對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專業性碩士研究生,考核時應有不同的側重點。根據不同的學年進行考核,比如第一學年側重于學習成績,其他學年側重于科研成果、學科競賽等,同時要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納入考核體系,不“唯論文論”,引導研究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另外,為規范學科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定標準和程序,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創新人才培養,定期對評審細則進行修訂,同時對違反實驗室、宿舍相關管理規定等情況進行降級或取消評選資格。在評選國家獎學金等高規格獎項時,并非采取“一刀切”或單純累計成果,而是側重參評學年的成果,激勵研究生階段性、持續性成長成才。
學校層面下發《高質量發展目標考核定量指標說明》,從招生與就業、學位與培養、思政與管理三個角度對研究生培養進行考核,在學位與培養方面對學位授予率、省優秀論文培育申報數、學位管理和執行力、學位論文質量、學位點合格評估與日常管理、研究生優質教學資源獲批數、出國交流比率、海外研修博士研究生數、國(境)外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數等維度進行細分,不斷完善研究生培養考核指標。同時,研究生對教師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督促教師更加重視教學質量,對教學評價優異的教師在申報研究生教改項目時予以傾斜,形成激勵約束機制。
學科通過定期組織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不斷根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完善課程體系。學科將“工程流體力學”“災難心理學”等兩個課程團隊列為重點培育項目,“燃燒與爆炸理論”“安全工程概論”“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管理與法規”“消防給水工程”等五個課程團隊列為一般培育項目,著力打造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研究生優秀在線課程、研究生優秀教材、研究生優秀教學案例等。同時增加工程倫理和案例課程,企業工程師參與授課,同時建設案例庫,做好方法類課程的補充,增強社會性。
此外,注重顯性課程的培育,深入推進思政課程建設,以學科2021 級碩士生課表為例,新增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課程,引導研究生與祖國同向同行,與其他各類課程相輔相成、協同育人。
學校依托校外實踐基地、校友企業,著力搭建高水平的研究生社會實踐平臺,在保證實踐活動的質量和成效之余,也可以縮小不同本科背景學生專業課的差異,從實踐角度豐富學科理論的全面性。結合校內外教學資源,挖掘實踐類課程的育人元素,形成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實踐類課程,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和職業自信,借助“安全大講堂”等系列實踐應用講座激發學生投身行業、獻身行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學科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全面貫徹落實“安全發展”的理念,學科組建安全科技服務博士團,深入企業實踐調研,為企業提供安全技術支持,把企業的部分技術難題帶回學校,通過理論分析、實驗開展等方式系統性解決技術難題,提供富有實用性、創新性的產品技術改進方案。
安全科技服務博士團實踐活動把解決企業技術問題作為高校科學研究的基礎,能夠更好地推動教學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動培養安全復合型人才。對于學生而言,此次活動讓同學們勤學深思、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在創新實踐中提高了各項能力水平,為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深入實踐。
隨著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召開,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工科建設對于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要求,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也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產學研協同創新契合新工科建設的需要,契合國家需要。本文就導師責任制、校企融合、分類構建課程體系、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修訂培養方案以及提升實踐育人效果等方面,對新工科背景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了一些探討。由于新工科建設還在起步階段,關于“新工科”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分析還不夠全面,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