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芬,張玲芝,黃立群,李顯文
杭州醫學院,浙江杭州 310053
據統計,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總數約為4 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8.3%[1-2]。居家失能老年人因自身健康與功能障礙等原因,面臨更嚴峻的醫療及護理問題。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工作方案。但目前國內對居家失能老人的研究多側重于照護需求,鮮見對專業護理需求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過兩輪Delphi專家函詢,確定城市居家失能老人專業護理需求指標,有助于了解城市居家失能老人的專業護理服務需求及滿足程度,為建立有效的服務組織供給模式,以及提高失能老人居家養老生活質量提供決策參考依據。
研究小組有7名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老年護理,負責擬定初稿、編制專家函詢問卷及數據統計分析等工作。由護理專業教授承擔組長,組員包括養老政策民政部門人員、養老服務集團人員、醫療服務管理人員、老年健康服務研究人員、醫學院校護理及衛生統計專業教師。
1.2.1擬定指標體系初稿
研究小組負責查閱文獻、制訂咨詢問卷提綱、收集與反饋信息以及整理分析資料。通過文獻回顧及半結構訪談,初步篩選城市失能老人專業護理需求指標。采用目的抽樣法,邀請4名從事老年臨床護理、老年護理管理及副高以上職稱、本科以上學歷的專家開座談會,對初步篩選的指標進行審核和修訂。確定需求指標體系初稿,包括一級指標3項、二級指標36項;每個二級指標后設置解釋欄。另外,每項指標對應“護理需求”、“滿足程度”兩項評分,分別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方法,護理需求包括“非常需要~不需要”,分別賦值為“5~1”;滿足程度包括“不滿足~全部滿足”,分別賦值為“1~5”。
1.2.2編制專家函詢問卷
根據需求指標體系初稿,編制函詢問卷,包括5個部分:課題簡介,問卷回收時間,居家失能老人專業護理需求指標函詢表,專家基本情況調查表,專家判斷依據與熟悉程度調查。函詢表主要包括指標重要性程度評分和可操作性程度評分,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不重要~非常重要,依次賦1~5分,不易操作~最易操作,依次賦1~5分。每項指標后均設有修改/刪除意見欄,供專家對各指標及其內涵提出意見和建議。每一級指標增設指標欄,供專家補充還需增加的指標。
1.2.3專家遴選及函詢
專家入選標準:從事老年護理管理、臨床老年醫療/護理、老年護理教育、社區護理等領域工作;具有中級職稱且在其專業領域工作>10年,或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且在其專業領域工作>5年;愿意參與本研究,積極性較高者。采用電子郵件發放和回收專家咨詢問卷。發放時告知專家研究目的、意義、填寫注意事項等,且2周內返回咨詢結果;根據第一輪咨詢結果,研究組對問卷進行調整,形成第二輪專家咨詢問卷,仍要求專家對各指標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進行判斷;回收第二輪咨詢問卷后,再次修改和完善問卷各級指標。兩輪咨詢后專家的意見基本趨于一致,咨詢結束。
判斷依據:包括實踐經驗、理論分析、參考文獻、直觀判斷4個指標,每個指標又依據專家判斷影響程度的大、中、小依次分為3個等級,分別賦值,實踐經驗(0.50,0.40,0.30),理論分析(0.30,0.20,0.10),參考文獻(0.10,0.08,0.05),直觀判斷(0.10,0.05,0.05)[3]。各指標權重評分由專家主觀賦值。專家積極程度:主要由咨詢問卷的回收率表示,即回收咨詢問卷數/發送咨詢問卷數×100%,數值越大,專家積極程度越高,對本研究越關注。專家權威程度:根據熟悉程度評分和判斷依據評分計算權威程度,即權威程度=(熟悉程度+判斷依據)/2,數值越高,權威程度越高,通常認為專家權威程度>0.70,表示權威程度高。專家協調程度:指標重要性評分計算Kendall’sW協調系數,取值范圍為0.000~1.000,當協調系數波動于0.400~0.500時,協調性較好。指標篩選要求為:重要性賦值均數>3.50,變異系數<0.25,同時結合專家文字意見與建議,調整指標及內涵。
運用Excel 2010和SPSS 21.0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對兩輪專家咨詢結果數據進行雙人錄入核對、建立數據庫,采用均數、標準差、變異系數等進行統計描述。
2.1.1專家情況
本研究共咨詢專家10人,年齡38~75歲,平均(49.64±8.09)歲;其中社區護理專家2人、老年護理管理者4人、臨床護理專家2人、老年醫療專家1人、老年護理教育專家1人;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時間為5~40年,平均(27.13±9.19)年,有7名專家從事老年相關工作≥20年;本科學歷6人,碩士學歷4人,其中有碩士生導師3人;中級職稱2人,副高級職稱5人,正高級職稱3人。在第2輪專家咨詢過程中,1名專家因工作原因申請退出,未能返回問卷。最終共有9名專家完成第2輪咨詢。
2.1.2專家積極性
兩輪專家咨詢分別發放問卷1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90%,分別有8名(80%)和5名(55.6%)專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2.1.3專家權威程度
第1輪專家咨詢的專家權威系數為0.885,判斷依據為0.890,專家熟悉程度為0.880;第2輪專家權威系數為0.905,判斷依據為0.910,專家熟悉程度為0.900。兩輪咨詢專家權威系數均>0.800,可認為參與本研究的咨詢專家具有較高的權威性。
2.1.4專家意見協調程度
第2輪專家咨詢后,二級指標重要性Kendall’sW協調系數為0.314(P=0.000),可操作性Kendall’sW協調系數為0.305(P=0.000),Kendall’sW值檢驗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說明協調性較好。
2.2.1第1輪專家咨詢指標修改情況
需求指標體系初稿包括一級指標3項,二級指標36個(Ⅰ健康促進8個、Ⅱ常用基礎護理19個、Ⅲ??谱o理9個)。經第一輪專家咨詢后,根據指標篩選標準,結合文字性意見,經研究組討論后做如下變動:增加二級指標6個,如Ⅰ-9照顧者支持、Ⅰ-10康樂活動,Ⅱ-20緊急救護等;修改二級指標名稱4個,Ⅰ-7“進食護理”修改為“營養護理”,Ⅱ-11“更換引流袋”修改為“更換一次性引流裝置”,等;合并二級指標6個,如將Ⅱ-10“一般灌腸”、Ⅱ-11“直腸栓劑給藥”、Ⅱ-14“造口袋護理”合并為Ⅱ-10“排便異常護理”等;增補指標內涵12處,如Ⅰ-4“墜積性肺炎預防護理”中增加指導深呼吸、霧化吸入等。最終第一輪專家咨詢指標修改后包括一級指標3項,二級指標38個(Ⅰ健康促進10個、Ⅱ常用基礎護理18個、Ⅲ??谱o理10個)。
2.2.2第2輪專家咨詢指標修改情況
第2輪專家咨詢后,根據指標篩選標準,結合文字性意見,經研究組討論后做如下變動:調整二級指標1個,將“腹膜透析護理”由Ⅱ-8調整到Ⅲ-9;增加二級指標3個,Ⅰ-10生活輔具的選擇及應用指導,Ⅲ-12深靜脈置管/輸液港維護,Ⅲ-13安寧療護;刪除指標1個:Ⅱ-17“膀胱沖洗”;合并二級指標2個,Ⅱ-16“便秘護理”合并至Ⅱ-10“排便異常護理”,Ⅱ-15“更換胃管”合并到Ⅱ-4“鼻飼”;增補指標內涵5處:Ⅱ-9“留置導尿術護理”中增加指導多飲水、膀胱功能訓練。Ⅱ-14“緊急情況的救護服務”中,增加熟悉各類救護聯絡信息,另外跌倒性骨折修改為外傷性骨折。Ⅲ-4“慢性/感染性傷口換藥”中增加切口愈合不良等患者以及選擇合適敷料及器材。Ⅲ-6“無創呼吸機應用護理”中,增加指導預防腹脹、面部壓力性損傷、排痰困難等并發癥;Ⅲ-10“康復護理”中增加呼吸功能訓練等。最終第2輪專家函詢結果形成的城市居家失能老人專業護理需求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3項,二級指標38項(Ⅰ健康促進11個、Ⅱ常用基礎護理14個、Ⅲ??谱o理13個),見表1。

表1 城市居家失能老人專業護理需求評價指標一、二級指標函詢結果(第2輪)

表1(續)

表1(續)
本研究兩輪專家咨詢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別為100%和90%,說明專家的積極性高。10名專家分別來自三級甲等醫院、社區醫院、老年護理院等,從事老年相關領域的醫療、護理、管理、教育工作,專業領域上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其中有7名專家從事老年相關工作≥20年,具有豐富的老年工作相關經驗;碩士學歷4人(40%),高級職稱8人(80%),碩士生導師3人(30%),說明專家組具有較高的學歷和理論、實踐專業知識。兩輪專家咨詢的專家權威系數分別為0.885和0.905,體現了較高的權威性。另外,第2輪函詢結束后,一級指標重要性賦值為(4.890±0.333)~(5.000±0.000),二級指標重要性賦值為(3.78±1.09)~(5.00±0.00);第2輪所有指標的變異系數為0.000~0.289,體現了本研究較高的科學性和專家意見的統一性。
3.2.1健康促進
包括11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重要性賦值最高,為(5.00±0.00)分。居家失能老人多數患有需要長期護理的慢性疾病,希望獲取與疾病相關的健康指導來提高自己的自護能力,防止疾病復發。有研究[4]顯示,健康狀態會影響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加強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可增強老人自我照顧能力、延緩衰退和惡化,提高老人生活質量[5]。因此,老人對包括適宜的進食方法、個人衛生、穿脫衣褲鞋襪、行走、床椅轉移、被動運動等內容的訓練需求較高。失能老人的自我印象較大程度上影響其對長期護理的需求[6]。由于功能障礙,失能老人更易產生孤獨、自卑、抑郁、焦慮甚至絕望等負性情緒。因而需加強對其心理支持,一方面指導其加強對疾病、健康的正確認識,以積極配合治療和康復,另一方面開展親情陪伴及敘事護理,盡量解除患者負性情緒,并改善記憶與定向性障礙;評估照顧者的需求,充分關注失能老人照顧者的照顧感受和體驗,從而給予相應的支持和指導,最終改善其心身狀況,提高老人生活質量[7]。同時,失能老人由于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基本不與外界溝通,不利于其身體的康復和情感的需求,因此,評估對康樂活動的需求,為老人提供適當的戶外活動及群體交流。
3.2.2常用基礎護理
包括14項指標,一級指標重要性賦值為(4.89±0.33)分。慢性病患病率高是失能老人的主要特點,多數失能老人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因此對臨床護理需求尤為明顯[8]。除了對常規的生命體征監測、口腔護理操作等需求進行評估外,還有遵醫囑進行的鼻飼、各種注射治療、家庭氧療,以及排泄異常護理等指標;失能老人可能存在病情突發,因此需評估緊急情況的救護服務需求,包括外傷性骨折、非計劃拔管的處理,藥物不良反應的處理,低血糖、體位性低血壓的處理,窒息的初步急救,基礎生命支持,以及熟悉各類救護聯絡信息。
3.2.3專科護理
包括13項指標,一級指標重要性賦值為(4.89±0.33)分,與基礎護理得分相同。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骨關節疾病等是導致老年人失能的主要病種[9]。本研究評估失能老人的具體??谱o理需求如下:評估對較高護理要求的需求,指導??谱o理器具使用的需求,無創呼吸機應用護理、氣管切開護理的需求指標,以及PICC維護、腹膜透析等;評估對康復專科護理的需求,尊重個體在康復過程中的價值、意愿和自決權[10],幫助失能老人保持殘存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其內涵包括:指導偏癱等患者良肢位擺放;步態訓練、肌力訓練、吞咽功能障礙訓練、呼吸功能訓練;評估對安寧療護的需求,針對臨終老人的不適進行處理,如針對患者的水腫、疼痛、呼吸困難等癥狀進行療護;進行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平靜地面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