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產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和堅實基礎。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搶抓中央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機遇,堅持以發展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新農業、新旅游、新電商‘六新產業’為方向,以建設新基建、新環境、新生活、新消費‘四新設施’為重點。”回答了今后五年我省如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問題,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對全省工信系統而言,助推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將成為服務大局的迫切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們必須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記“新擔當、新突破、新作為”重大職責使命,圍繞省委戰略部署,統籌當前與長遠,全面落實“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緊扣“兩確保一率先”目標,進一步抓產業明路徑、抓企業強主體、抓項目增動能、抓融合促轉型,著力構建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新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作出“工信貢獻”。
緊緊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搶抓重大發展機遇,做好統籌布局和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作用。以“六新產業”為方向,以“四新設施”為重點,以構筑環長春四遼吉松工業走廊和長遼梅通白延醫藥健康產業走廊“雙廊”為主線,與“十四五”工業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協調銜接,大力實施“百千萬”產業工程,著力培育打造一批萬億級、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高級化、產品高端化、品牌馳名化。強化制造業支撐作用。抓牢制造業這個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堅持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充分發揮好一汽、長客、吉化等鏈主企業、重點企業的牽引作用,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以點帶鏈提升全產業鏈水平,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自主可控能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推動全省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八大產業,全面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圍繞汽車產業,錨定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方向,實施“紅旗”百萬輛民族品牌汽車建設工程,推動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市場化應用,支持一汽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長春市建設世界一流汽車城,打造全球先進的汽車技術研發高地、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運營高地、自主可控的零部件產業聚集高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協調聯動發展新高地以及汽車產業衍生經濟發展高地。圍繞食品產業,精心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大文章,依托十大產業集群,堅持“三深一轉”,做強糧食精深加工、做大畜禽乳蛋深加工、做響特色資源深加工,加快原料型產品向終端化食品轉變,提升食品深加工全產業鏈水平,構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圍繞石化產業,突出原料路線多元化、產業發展園區化,以調結構、促升級為主線,推進吉化120萬噸乙烯轉型升級工程,著力構建“一核心兩拓展三延伸”產業發展新格局,優化產品結構、布局結構、產業結構,提升全省石化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裝備產業,聚焦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精密儀器與裝備、智能成套裝備和新能源裝備等重點領域,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為主攻方向,堅持創新驅動、協同發展,加快支持中車長客建設智能化軌道客車檢修運維基地;以“吉林一號”衛星為核心,打造衛星及航天信息全產業鏈。圍繞醫藥產業,全力推動現代中藥、化學制藥、生物制藥及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加快發展。以催生新動能、構建新格局為方向,以創新驅動、兼并重組、對外合作為手段,以“大品種、大項目、大企業、大集聚區”為抓手,實現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電子信息產業,突出“芯、光、星、車、網”五大領域,以光電子、汽車電子、新型元器件為基礎,做大電子信息制造業;以特色軟件及衛星信息服務為支撐,做優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構建配套完善、產業集聚的發展格局,賦能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圍繞冶金建材產業,以優化產品結構為核心,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方向,以省內支柱產業需求為牽引,堅持精深發展和綠色發展,加快推動冶金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新材料產業,緊盯新能源、新裝備產業需要,大力培育電池材料、電子材料、環保材料和碳纖維等輕量化新材料。
堅持抓大不放小、抓精培育優,通過精準服務、精準培育,鼓勵和支持大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培育更多的經濟增長點。精準服務為大企業賦能添力。落實省委省政府經濟運行常態化調度機制,強化百億級企業、樣本企業和重點企業監測預警,實施分類指導,力促工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繼續抓好省市領導包保服務和鏈長制工作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各類“急難險重”問題,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實施“十百千萬”企業培育工程,指導全省支柱優勢企業將企業發展戰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突出主業、做強主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推動吉林制造向吉林“智”造邁進。常態化組織“服務企業大會”“服務企業月”“吉林省企業家日”,在全省范圍內營造重企、助企、愛企的良好氛圍。精準培育助中小企業茁壯成長。構建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打造“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的梯度路徑,形成“金字塔”型優質中小企業梯隊結構。立足我省汽車、裝備等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衛星、生物醫藥等部分領域先發優勢,幫助企業持續深耕細分領域,提升行業的領導力,實現關鍵技術和標準主導,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銜接生產鏈斷點、增強產業鏈韌性,打造一批產業鏈供應鏈“生力軍”。
堅持項目為綱、項目為王,統籌抓好工業項目謀劃和建設。強化產業鏈抓項目。立足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圍繞現代新型汽車和零部件等萬億級大產業以及醫藥健康、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千億級規模產業,依托“六個回歸”,積極引進增量、盤活存量、做大總量、提高質量,打造梯次跟進、滾動實施的工業項目儲備庫,超前謀劃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項目,為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蓄勢賦能。將新建、改建、擴建和技改工業項目一起抓,協同發力,形成更多工業投資拉動點。強化機制抓項目。健全完善重大工業項目全流程閉環和全周期跟蹤、全流程服務。加強與省項目中心協同配合,加快構建項目謀劃儲備、項目庫聚焦、項目秘書服務、項目政策支持、項目中心解決“五位一體”工作格局,加快項目謀劃、落地、建設、投產,不斷夯實發展后勁。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光電子等產業,充分發揮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平臺組織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作用,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整合省內“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資源,推動政產學孵金用深度融合。推進產業數字化。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大力實施百企示范、千企改造、萬企融合行動,打造一批數字化工廠。深化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提升“5G+工業互聯網”的產業支撐能力,形成一批典型5G應用場景。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支持企業導入先進的技術方案、管理理念和商業模式。推行綠色低碳發展。推進工業領域綠色化改造,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工藝和裝備。重點推動鋼鐵、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建材、輕工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化改造。以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為重點,著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提高綠色精益生產能力和產品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