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百度,輸入“福克納《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在彈出來的眾多信息條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短視頻:《一分鐘了解〈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點開,一個男生在相關圖片和動漫的演變中向你介紹小說的故事梗概和作品特點。一分鐘結束,干凈利落。信息顯示,這則視頻已經(jīng)有19 萬人點擊過。
就是說,有這么多人以短視頻而非一頁一頁翻動書頁的傳統(tǒng)方式“閱讀”過這篇經(jīng)典作品。可以肯定的是,偉大的福克納做夢也沒有想到90 年之后的讀者會以這種夢幻般的方式閱讀他的作品。與此類似,“X 分鐘帶你看完一部電影或者一本書”的短視頻,在當下極受大眾追捧。很多類似的短視頻的點擊量達到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次,遠遠超過了那些經(jīng)典作品的書籍總印數(shù)多少倍。不可否認,經(jīng)典文藝作品的閱讀與傳播,正在以一種可以被量化、被提煉、被概括甚至是被解說者一錘定音的具象化方式,變成“純干貨”的內(nèi)容輸出。經(jīng)典作品與自媒體時代相遇所擦出的火花——藝術作品變成短視頻、變成被使用的“內(nèi)容”,似乎不值得大驚小怪。還是那句話,存在即合理。一部板著臉孔、躲在深閨的經(jīng)典以快捷而輕松的方式進入萬千讀者的視野,是經(jīng)典傳播的勝利。還有一句話,存在即不完美。當一部蘊含著漫長閱讀體驗和豐富情感及深刻思想的經(jīng)典作品被簡化成梗概時,藝術的營養(yǎng)便流失殆盡了。長此以往,讀者的閱讀耐性和對事物的感受力和敏感力將變得鈍拙起來。當然也會有讀者因看了短視頻而重新翻開書頁,那便是完美的結局。
本期“重點推介”推出蒙古族作家阿尼蘇的《獨角白鹿》,這是一篇不像小說的小說,也是當下時常被人談起的生態(tài)文學作品。一只純潔的獨角白鹿以自述的口吻講述自己的一生遭際和內(nèi)心故事,小說激蕩著一種深沉的情感,這世界是多么值得經(jīng)過。此外,著名詩人黃亞洲、陳倉和散文家王曉莉等均有精彩之作亮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