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楓盛,謝旭敏,鄭劍偉,李杰榮,李春景,張世林
(佛山市婦幼保健院外科,廣東 佛山 528000)
隱匿性陰莖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生殖系統發育異常。此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0.67%。此病可導致排尿困難、包皮炎、尿潴留、勃起疼痛、成年后性交障礙、性心理異常等諸多問題,首選手術治療[1]。研究顯示,多數隱匿性陰莖患兒通過行改良Devine 術后可獲得滿意效果,但也有一部分患兒會在術后發生陰莖體回縮[2]。Spinoit 等[3]報道,接受傳統手術矯治的隱匿性陰莖患兒其術后陰莖體回縮的發生率可高達29.4%。本文對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48 例行改良Devine 術的隱匿性陰莖患兒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導致隱匿性陰莖患兒行改良Devine術后發生陰莖體回縮的危險因素。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48 例行改良Devine 術隱匿性陰莖患兒的臨床資料,對其進行長期隨訪。這148 例患兒的年齡為1 ~6 歲,平均年齡(4.15±1.77)歲;其身高為73 ~128cm,平均身高(103.07±13.05)cm;其體重為9.8 ~39.8 kg,平均體重(19.91±6.49)kg;其術前BMI為12.10 ~33.86,平均術前BMI(18.34±3.46);其中術前陰莖隱匿程度為輕度的患兒有29 例(19.6%),為中度的患兒有78 例(52.7%)、為重度的患兒有41例(27.7%);其術后包扎的時間為5 ~12 d,平均術后包扎的時間(6.75±2.17)d ;其中術后發生感染的患兒有26 例(17.6%),術前曾在外院行包皮環切的患兒有19 例(12.8%),術后發生皮瓣壞死的患兒有27 例(18.2%),術后發生BMI 增加的患兒有34 例(23%)。根據術后是否發生陰莖體回縮將這148 例患兒分為A 組(112 例,未發生陰莖體回縮)和B 組(36例,發生陰莖體回縮)。這148 例患兒各項臨床指標的具體分布情況見表1、表2。

表1 148 例隱匿性陰莖行改良Devine 術后患兒的一般臨床資料

表2 148 例隱匿性陰莖行改良Devine 術后患兒的隨訪資料
全麻成功后,患兒取仰臥位。用Ⅲ型安爾碘消毒術野,鋪無菌巾。留置導尿管,使用5-0 普里靈縫線于陰莖頭處做一牽引線,牽拉陰莖頭。于包皮背側做一長約1cm 的縱行切口,分離包皮內板與陰莖頭粘連,使得包皮翻轉。于冠狀溝下緣0.5cm 處環形切開包皮,逐層切開陰莖淺筋膜、陰莖深筋膜至陰莖白膜,將包皮脫套,暴露條索狀纖維組織。分離并松解纖維索帶組織,將包皮脫套至陰莖根部,繼續向下分離陰莖海綿體至恥骨前。在陰莖根部背側2 點鐘方向、10 點鐘方向的白膜上用7 號絲線各縫合1 針(對稱縫合),并分別懸吊于兩側恥骨前筋膜處。將脫套的包皮復原,裁剪切除多余的包皮,用6-0 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包皮切口。用網狀敷料加壓包扎陰莖體。
圍手術期均予靜脈滴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留置導尿管5 d。如遇疼痛情況給予及時的鎮痛治療。術后第3 天予第一次切口消毒換藥,觀察手術切口愈合情況。繼續用網狀敷料包扎陰莖體至術后5 ~7 d。如遇切口感染情況,延長包扎時間至切口愈合。
術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進行門診隨訪,所有患兒均獲得隨訪。主要觀察術后陰莖顯露情況,顯露長度比術前增加≥1cm 視為治療有效,比術前增加<1cm 視為治療無效(回縮)。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及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8 例患兒中有36 例患兒在術后隨訪過程中出現陰莖體的回縮。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曾行包皮環切、術后發生皮瓣壞死、術后發生BMI 增加與隱匿性陰莖改良Devine 術后陰莖體回縮的發生有關(P<0.05)。統計結果顯示,曾行包皮環切(OR=3.821,95%CI=1.101-13.259)、術后發生皮瓣壞死(OR=8.072,95%CI=1.778-36.658)、術后發 生BMI 增 加(OR=5.352,95%CI=1.899-15.083)均為導致隱匿性陰莖患兒行改良Devine 術后發生陰莖體回縮的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3。

表3 對導致隱匿性陰莖患兒行改良Devine 術后發生陰莖體回縮危險因素的分析
隱匿性陰莖是一種以陰莖體發育正常、但顯露異常為特征的疾病,其常見于青春期前兒童群體。此病的發病機制如下:陰莖肉膜發育不良,形成彈性較差的條索狀組織;陰莖肉膜和Buck 筋膜無法有效附著,使得陰莖不能較好地在皮下滑動,造成陰莖伸縮受限,使大部分陰莖固定于恥骨聯合下方,不能進入皮膚和包皮腔內[3-4]。進行隱匿陰莖矯治手術是治療隱匿性陰莖的主要方法,但部分患兒會在術后出現陰莖回縮、顯露不佳的情況。探討導致隱匿性陰莖患兒行改良Devine 術后發生陰莖回縮的危險因素,對提高其手術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患兒手術的年齡、術前陰莖隱匿程度、術前BMI、術后感染情況與術后陰莖回縮無明顯的相關性(P>0.05)。Perger 等[5]建議行改良Devine 術最早的時間為患兒3 ~6 月齡。Radhakrishnan 等[6]建議隱匿性陰莖患兒若2 ~3 歲時病情還未好轉,無法站立排尿則可考慮進行手術。本研究中患兒的手術年齡為1 ~6 歲,平均手術年齡(4.15±1.77)歲。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盡早為重度隱匿性陰莖患兒進行手術可減輕患兒父母的心理負擔,并可避免影響患兒的性心理發育。Casale 等[7]認為,隱匿性陰莖患兒存在陰莖肉膜發育不良、纖維索帶的異常分布可導致其出現陰莖伸縮受限、陰莖皮膚根部附著異常、恥骨前脂肪過多、包莖、包皮環切術后背側瘢痕粘連筋膜束縛陰莖外伸等情況。Joseph[8]認為,陰莖肉膜發育異常是導致嬰幼兒隱匿性陰莖發生的主要原因,而會陰部皮下脂肪堆積過多則是導致年長兒、青少年發生隱匿性陰莖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經分析得出患兒的術后包扎時間與術后陰莖回縮無明顯的相關性(P>0.05)。占必興等[9]認為,隱匿性陰莖患兒在術后易出現明顯的陰莖皮膚水腫,需用紗布對切口進行加壓包扎1 ~2 周,以避免其發生包皮水腫。張梁等[10]認為,在隱匿性陰莖術后,用紗布加壓包扎5 d 可足以避免包皮水腫。本研究回顧病例的術后包扎時間為5 ~12 d,平均術后包扎時間(6.75±2.17)d,分析結果顯示術后包扎時間與術后陰莖回縮無明顯的相關性。筆者認為,適當減少術后包扎時間可減少換藥次數,減輕患兒的疼痛,且不會引起包皮嚴重水腫等并發癥。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曾行包皮環切(OR=3.821,95%CI=1.101-13.259)、術后發生皮瓣壞死(OR=8.072,95%CI=1.778-36.658)、術后發生BMI 增加(OR=5.352,95%CI=1.899-15.083)均為導致隱匿性陰莖患兒行改良Devine 術后發生陰莖體回縮的危險因素(P<0.05)。本研究中148 例患兒術前的包皮環切率為12.8%,其術后皮瓣壞死率為18.2%。隱匿性陰莖術后皮瓣壞死可導致局部瘢痕愈合、瘢痕攣縮,并可造成新狹窄環的形成,影響術后陰莖顯露的效果。術后各種導致皮瓣血液循環障礙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皮瓣壞死。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1)皮瓣張力較高時,皮瓣內的血管會受壓閉塞,導致皮瓣出現血液循環障礙[11]。本研究中術前曾行包皮環切者的皮瓣壞死率明顯高于未行包皮環切者。這可能是因為,術前曾行包皮環切的患兒其陰莖處缺少皮膚,行改良Devine 術后易出現局部皮瓣張力較高的情況。2)術中進行電凝止血的方法不正確,尤其在皮瓣上過長時間、過于密集地進行電凝,使皮瓣血管遭到了破壞[12]。3)包扎壓力不當。對于需要加壓包扎的皮瓣,如包扎壓力過小,會造成皮瓣與陰莖體黏附不緊,壓力過大則會導致皮瓣血運不良。本研究納入的患兒中有19 例患兒曾于外院行包皮環切術。部分基層醫院對隱匿性陰莖的認識不足,可能導致誤診,誤行包皮環切術,從而可導致再行矯治手術難度的增加。術后BMI 增加可導致恥骨前脂肪堆積,影響隱匿性陰莖改良Devine 術后陰莖體的顯露。
綜上所述,術前曾行包皮環切術、術后發生皮瓣壞死、術后發生BMI 增加均為導致隱匿性陰莖患兒行改良Devine 術后發生陰莖體回縮的危險因素。提高對隱匿性陰莖的認識,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誤行包皮環切術。術中合理設計皮瓣,注意保護血管網,減小皮瓣張力,避免術后皮瓣壞死有助于避免術后陰莖體的回縮。術后控制體重,避免BMI 增加導致的恥骨前脂肪堆積有助于術后陰莖體的顯露。上述研究結論仍有待更大樣本量的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