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婷,莫 迪
(1.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清遠市人民醫院燒傷科,廣東 清遠 511500;2.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深圳 518000)
慢性難愈性創面是指在預期時間內無法正常有序、及時修復或經1 個月以上的治療未能愈合、無愈合傾向的創面。近年來隨著各種慢性疾病發病率的逐年升高,導致與之相關的壓瘡、糖尿病足潰瘍、下肢靜脈性潰瘍等慢性難愈性創面也呈現出高發病率。老年人是慢性難愈性創面的主要發病人群。老年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的創面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腫、疼痛、感染、潰瘍等情況,不僅會造成其生理上的痛苦,還會嚴重影響其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新型敷料對老年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進行治療,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患者的整體療效不夠理想[3]。本文主要是探討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聯合新型敷料對老年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進行序貫治療的效果。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選擇2020 年1月至2022 年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6 例老年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慢性難愈性創面的診斷標準(創面經1 個月以上的治療未能愈合且無愈合傾向);年齡≥60 歲;病歷資料完整;對本研究中所用的治療方法無禁忌證;對本研究知情,且每一項研究內容均已達成書面協議。其排除標準是:存在語言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無法進行正常交流;中途退出本研究;對本研究中所用的治療方法存在禁忌證或不耐受。按照摸球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48 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6 例,女22 例;其年齡為65 ~82 歲,平均年齡為(73.56±2.85)歲;其收縮壓為95 ~143mmHg, 空腹血糖的水平為5.73 ~8.65mmol/L, 血紅蛋白的水平為87 ~112g/L,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為26 ~35g/L,體質指數(BMI)為23 ~31;其創面深度最淺為1.5cm,最深為2.5cm ;其創面面積最小為3.2cm×4.5cm,最大為7.1cm×10.5cm;其中,創面位于骶尾部、髖部、脛前部、足部的患者分別有9 例、7 例、15 例、17 例;創面類型為創傷性潰瘍、壓力性潰瘍、糖尿病足潰瘍、靜脈性潰瘍的患者分別有15 例、14 例、7 例、12 例;其中有吸煙史的患者有30 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5 例,女23 例;其年齡為66 ~85 歲,平均年齡為(74.25±3.23)歲;其收縮壓為96 ~147 mmHg,空腹血糖的水平為5.76 ~8.63mmol/L,血紅蛋白的水平為82 ~108g/L,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為24 ~33g/L,BMI 為25 ~30 ;其創面深度最淺為1.3 cm,最深為2.6 cm ;其創面面積最小為2.9cm×4.7 cm,最大為7.4cm×10.6cm ;其中,創面位于骶尾部、髖部、脛前部、足部的患者分別有8 例、8 例、13 例、19 例;創面類型為創傷性潰瘍、壓力性潰瘍、糖尿病足潰瘍、靜脈性潰瘍的患者分別有16 例、15 例、6 例、11 例;其中有吸煙史的患者有3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用新型敷料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觀察患者創面的顏色、有無滲出液、滲出液的性質、量等,取少量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清除創面周圍的毛發,清除的范圍要適當擴大,其邊緣要超出敷料邊緣1 ~2cm。清除創面的壞死組織,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用碘伏消毒后敷上新型敷料(水凝膠敷料),定期更換敷料。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聯合新型敷料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序貫治療,方法是:首先對患者的創面進行清除處理,對其實施腰麻或局部麻醉,用皮膚刀沿創面邊緣切除一圈,由外向內清除明顯壞死和失活的組織。清創后先用3%的過氧化氫溶液對創面進行清洗,再用無菌生理鹽水將創面沖洗干凈,并徹底止血,用紗布將創面吸干。根據創面的大小,將生物半透膜修剪成合適的大小和形狀,并覆蓋在創面上,使創面形成一個密閉的空間。在生物半透膜下放置一根負壓引流管,將負壓引流管與負壓源連接,持續對創面進行負壓引流。5 ~7d 后打開生物半透膜,觀察創面修復的情況,撤出負壓裝置,在創面上覆蓋新型敷料(水凝膠敷料),定期更換敷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創面疼痛的程度,VAS 的分值為0 ~10 分,其中0 ~3 分表示創面疼痛輕微;4 ~6 分表示創面疼痛中等,尚可忍受,但會影響睡眠;7 ~10 分表示創面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難以入睡。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理狀態。這兩個量表均包含20 個評分項目,每個評分項目的分值均為1 ~4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心理狀態越差。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血清炎性因子包括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IL-1)和白細胞介素-6(IL-6),檢測方法是: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經離心處理(離心半徑為8 cm,轉速為25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后分離出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中CRP、TNF-α、IL-1、IL-6 的水平。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用顯效、有效和無效評估其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創面結痂,創面的面積縮小≥75%。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創面部分結痂,創面的面積縮小25% ~75%。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創面有較多的滲出液或膿性分泌物,無愈合趨向,創面的面積縮?。?5%。總有效率=(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總例數×100%[4]。記錄并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創面微生物的檢出數量。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 表示,組間比較分別用t、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SAS 評分、SD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SAS 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SAS 評分、SDS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SAS 評分、SDS 評分的比較(分,± s)
組別VAS 評分SAS 評分SD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8) 5.85±1.224.08±1.1769.27±6.1745.69±5.2762.36±7.1944.23±5.11觀察組(n=48) 5.86±1.213.45±1.0669.48±6.0141.98±5.0663.03±6.8741.16±4.99 t 值0.0402.7650.1693.5180.4672.978 P 值0.9680.0070.8660.0010.6420.004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CRP、TNF-α、IL-1、IL-6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CRP、TNF-α、IL-1、IL-6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s)
組別 血清CRP(mg/L) 血清TNF-α(ng/L) 血清IL-1(ng/L) 血清IL-6(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8)59.61±5.21 33.69±3.67 3.43±0.52 3.13±0.41 2.24±0.261.68±0.17196.47±15.69 184.75±13.48觀察組(n=48)61.23±5.98 30.25±3.71 3.44±0.64 2.82±0.36 2.21±0.311.56±0.14195.82±15.55 177.06±12.02 t 值1.4154.5670.0843.9360.5143.7750.2042.950 P 值0.160<0.0010.933<0.0010.609<0.0010.8390.004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83%,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33%,組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前,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經創面微生物培養共檢出細菌156 株,其中銅綠假單胞菌有56 株,占比為35.90%,肺炎克雷伯菌有37 株,占比為23.72%,鮑曼不動桿菌有29 株,占比為18.59%,其他細菌34 株,占比為21.79% ;治療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經創面微生物培養共檢出細菌92 株,其中銅綠假單胞菌有27 株,占比為29.35%,肺炎克雷伯菌有18株,占比為19.57%,鮑曼不動桿菌有15 株,占比為16.30%,其他細菌32 株,占比為34.78%。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創面微生物的檢出數量明顯少于治療前。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慢性難愈性創面有創傷性潰瘍、壓力性潰瘍、糖尿病足潰瘍等。導致慢性難愈性創面發生的原因較多,包括創面感染、創面存在循環障礙或營養障礙、創面殘留異物或壞死組織、不恰當的創面處理方式及患者的全身狀況不佳(如患有惡性腫瘤、糖尿病、營養不良)等。老年人是此病的主要發病人群。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機體各器官的功能逐漸減退,新陳代謝緩慢,組織修復和再生的能力減弱,易導致創面遷延難愈[5-7]。老年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的臨床特點是病程長、所患的基礎疾病多、創面情況復雜、治療的難度大等,需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8]。水凝膠敷料是一種新型敷料,可促進濕潤傷口的愈合。該敷料中含有親水性顆粒,可牢固地粘貼在創面上,為創面提供一個濕性環境,改善局部的微循環,促進創面的愈合[9]。封閉式負壓引流術是指通過使用生物半透膜使創面形成一個密閉的空間,然后將引流管接通負壓源,持續對創面進行負壓引流,從而促進創面愈合的一種治療手段[10]。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SAS 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聯合新型敷料對老年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進行序貫治療能顯著減輕其創面的疼痛感,改善其負性情緒。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封閉式負壓引流術可通過清除引流區域的滲出物、壞死組織及持續負壓引流而為創面肉芽組織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創面的愈合,從而可有效減輕患者生理上及心理上的痛苦。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CRP、TNF-α、IL-1、IL-6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聯合新型敷料對老年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進行序貫治療能顯著減輕其創面的炎癥反應。究其原因主要是,創面的愈合是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徑相互協調的一個復雜過程,創面愈合期間各種細胞因子間的平衡對調控細胞的黏附、運動、增殖及細胞外基質蛋白的合成是必需的。CRP 常用于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鑒別診斷,當機體發生細菌感染時,CRP 的水平會隨之升高。TNF-α 對人體皮膚成纖維細胞的增殖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還能促進Ⅰ型、Ⅲ型膠原和聚胺多糖的合成。IL-1 是由巨噬細胞分泌的多肽類細胞因子,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后,能趨化角質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還能刺激成纖維細胞合成膠原。IL-6 是由活化的T 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能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裂解功能。炎癥反應會嚴重影響創面的愈合,導致創面中的修復細胞過度凋亡、生長因子的濃度發生變化,從而可造成創面愈合延遲。通過實施封閉式負壓引流術,能使負壓從點到面均勻分布于引流區域,可做到全創面引流,有效減少創面細菌的積聚,為創面的愈合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能最大限度地清除壞死組織,預防創面積液,減少創面發生污染和感染的可能,且生物半透膜具有良好的透氧和透濕性,便于直觀地觀察創面的情況,還能起到防水、防止細菌侵入的作用。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創面微生物的檢出數量明顯少于治療前。提示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聯合新型敷料對老年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進行序貫治療能顯著減少創面細菌的數量,促進創面的愈合。這與韓瑞馨等[1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聯合新型敷料對老年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進行序貫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減少創面微生物的數量,減輕創面的炎癥反應和疼痛感,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促進其創面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