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薇口述◎林楊攀整理

四方的天井,晴天里陽光照下來,整個院子一片光亮,我抬起頭,還時常能看見燕子掠過的身影。下雨時,雨水滴滴答答地落在院中間的圓形蓄水池里,水池里養著幾尾金魚,擺著尾巴游來游去。天臺上栽種著蔬菜和大片迎春花,春天來時,恣意生長的黃色小花鋪滿整面墻。
這是紀錄片《四個春天》的導演陸慶屹在貴州獨山縣的家。一座看起來樸實無華的農村小樓,卻因為住著熱愛生活的一家人,被打理得充滿詩意。透過這個小家,仿佛能夠理解為何能從這里走出一位心懷溫暖與浪漫的導演。
在居住研究學者逯薇眼里,家是一面忠實的鏡子,能夠反映出一個人本來的模樣。即便是同樣的房子,也會被不同的人住成千萬種面貌。“我非常喜歡丘吉爾的一句話,他說,‘我們塑造了建筑,而建筑也反過來塑造了我們’。把這句話中的‘建筑’換成‘家’,同樣適用。”
以下是逯薇的講述。
我的工作是住宅原型研發設計,簡單來講,就是進行標準化的房型設計,并投入規模量產。這就對設計的精細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我有一句口頭禪:“建筑師筆下的一條線,就是別人一家人的70年。”為此,十幾年間,我和同事們做了大量與居住相關的研究,通過大量的入戶訪談,收集居住者在實際居住過程中的反饋和體驗。
入戶訪談工作進行到第12年時,我突然發現一個自己以往從未關注過的視角——在以往的入戶訪談中,每當看到房中凌亂的物品,比如住戶把箱子、游泳圈全部堆到柜子的頂部,餐桌上堆滿了瓶瓶罐罐時,我會認為這是房子出了問題,并且想辦法在后續做更多收納空間設計。但在2014年的一次入戶訪談中,我突然意識到,這可能不是房子的問題,而是居住者的問題。房子本身并不差,但是居住者并沒有真正地住好它。
也正是那一年,我意識到自己作為地產建筑師的工作是有終點的,即房屋建成交付的那一天。而我工作的終點正是居住者真正意義上的起點。他們在那天拿到鑰匙,搬進自己夢想中的家,他們會以怎樣的方式去居住呢?
我們通常掛在嘴邊的“住宅”,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和房子本身相關的“宅”,另一層則是和人相關的“住”。“宅”不等于“住”,“房子”也不等于“家”,一個房子只有加上人的“住商”,才等于家。
擁有一套房,并不意味著有本事住好它。反之,有的人雖然住在一套租來的破舊小房子里,卻有能力把它住得像一個美好的家。把房子住成家的智慧,我稱之為“住商”。“住商”,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后天習得的技能。
在我提出的“住商”模型中,底層的基礎是家的“收納”和“功能”,它們共同架構起一個家上層的“顏值”,三者的內核則是“愛”。而“布局”則是這些要素的投影。
十幾年間,我探訪數以百計的家庭,透過個性探求共性,研究“住商”。
我曾經看到深圳的一個二孩家庭,媽媽專門為孩子做了一個兒童高度的洗手臺。所有人都勸她不要這么做,孩子很快就會長大,跟大人共用一個洗手臺就行。但她十分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小洗手臺絕對不僅僅是一個洗臉、刷牙的地方,更是一種家庭教育,是對孩子的尊重。
為了找到合適尺寸的洗手臺,她頂著大太陽跑遍深圳所有的建材市場,最終才找到一個跟承重柱的尺寸剛好吻合的洗手臺。
對我來說,這正是做入戶訪談的魅力所在。即便是一模一樣的房型,里面所承載的也是千姿百態的小家和迥然各異的生活方式。
以我的鄰居為例,他們是一對年輕夫婦,太太不會做飯,先生下廚。他們在廚房和餐廳之間開了一扇四方的窗,每次先生在廚房做飯時,太太可以通過這扇窗看見他,這是他們之間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我入戶訪談時在太太的臉上看到了滿臉幸福的表情。
我還見過一戶養了兩只寵物狗的家庭,他們家的玄關擺滿了遛狗裝置,遛狗繩、垃圾袋等一應俱全。在衛生間的馬桶邊,還有一個四四方方的迷你“浴缸”,后來我才知道,原來這是他們專門為愛犬打造的寵物浴缸。
透過一個人的住所,我們能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家的外表,更是這個家庭的深層價值觀。我常常說,住宅,尤其是第一居所,就是一個人本來的模樣。
我自身的心態也在多年的入戶訪談中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我很喜歡點評別人的家,比如這里收納不科學,色彩搭配不合理,那里的動線有問題,等等。但近些年,我開始慢慢地理解——家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一些在我看來匪夷所思,甚至從專業角度必須予以抨擊和否定的東西,只要居住者自己住得舒服,自然就沒什么問題。家的答案,人人不同。
真實的家庭也不像社交平臺上發布的美圖那樣精美,它一定是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客廳的地上散落著孩子的玩具,以及沒有來得及丟掉的垃圾袋。相較于冰冷的樣板間,一個不夠精致但充滿溫度的住宅顯然更為迷人。
在過去40年中,中國人的家在不斷發生變化。197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只有6.7平方米;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39.8平方米。
在這幾十年中,人們的居住水平飛速提升,居住理念也在發生變化。人們開始注重居住質量,有了更多改善型住房需求。一些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后單獨成家,在這種情境下,更多的房間數不再是居住者的追求,原本的兩居室完全可以改造成更寬敞通透的一居室。
與此同時,社會人口結構老齡化的趨勢也越發明顯。根據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8.7%,數量已超2.6億。家庭觀念的變化、代際的差異,使得老人獨居的比例逐年上升,適老設計已經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房屋的適老化改造勢在必行。
對于家中有老人的家庭來說,防滑地磚、安全抓桿扶手必不可少。尤其是獨居老人的家庭,非常有必要安裝緊急呼叫裝置,在老人突發跌倒或者心臟不適時,能夠第一時間報警求救,爭取搶救時間。
不管是對于小家變大的改造,還是房屋的適老化改造,假使我在10年前提出,大家肯定會覺得不接地氣。因為那時大家對于住房的第一需求是房間數量要夠,反映在平面圖上,你可以看到一個戶型被分割成盡可能多的房間。
從一張看似普通的平面圖中,我們不僅能看到簡單的戶型變化,亦能窺見一個時代的變遷:經濟、家庭、人口、科技、建筑方式、生活場景、欲望,無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