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center

黑色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的詞根和詞源里,都有“燃燒”之義。從人類最早的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生活在舊石器時代的人,從燃燒后的木炭中,研磨氧化錳礦石來獲得黑色顏料。
對古埃及人來說,黑色有較為正向的含義,代表被尼羅河淹沒的營養豐富的黑色土壤,以及為死者提供保護的死神阿努比斯的顏色。古埃及藝術家將用燃燒后的動物骨頭和木炭進行研磨,與水混合制成黑色顏料。
黑色對于古希臘藝術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顏色,它代表冥界,與生者的世界分開。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用含有鐵元素的黏土,通過控制窯中氧氣的濃度和溫度,燒制出紅色氧化和深黑色磁鐵礦,使黑色的裝飾圖案呈現在紅色陶器表面。
處在不同地域的文明古國都不約而同地獨立發現和配制出用于書寫和繪畫的油墨。中國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墨的歷史比毛筆的歷史要久遠,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早的墨是1975年湖北云夢秦墓出土的墨塊。
20世紀初期,學術界發現了甲骨文,出土的甲骨片表面記有大量卜辭的黑色圖形文字,人們在研究這些最久遠的文字時才知道,墨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先秦時期,制墨的原料有木炭和石炭,煤就是石炭的一種。由于石炭開采后可以直接使用,十分方便,因此當時的墨也被稱為“石墨”。《說文解字》中說:“墨,從土從黑。”這里的“墨”,指的就是石墨。古人把石墨搗碎,兌入清水,形成墨汁,直到東漢末年仍被普遍使用。
在使用石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即便把石墨研磨到極細,也會有顆粒感,寫出來的字不美觀,于是,人們紛紛開始尋找石墨的替代品。曹植在詩中寫道:“墨出青松煙。”這說明古人已經發現松煙可以用來制墨,制作方法是燃燒松木,煙遇冷而凝固生成煙炱,收集煙炱,將動物的生皮膠與其混合后杵搗、錘煉制成松煙墨。這種墨光滑細膩,書寫時十分流暢。隨著制作技術的提高,到了南北朝時期,松煙墨取代了石墨。
15世紀,《四十二行圣經》的發行代表著西方印刷書籍時代的開始。德國人谷登堡在畢昇的印刷術產生約400年后,不但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還發明了一種印刷墨水,其金屬含量很高,銅、鉛和鈦占大部分,所以仔細看上去字跡可以反光。
《四十二行圣經》是歐洲最早的印刷書,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由于白紙黑字可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便于閱讀,所以黑白配仍然是今天書籍、報紙和計算機文檔最常見的顏色組合。
葡萄藤黑是在羅馬時代通過燒葡萄的藤和莖而制成的。15世紀,意大利畫家切尼尼在《藝匠手冊》中,描述了這種顏料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制作方法:“有一種由藤蔓卷須制成的黑色顏料,將葡萄藤卷須燃燒后,加一些水混合研磨,便可制成黑色顏料,是我們使用過的完美顏料之一。”
炭黑被用作油畫和壁畫的顏料,也被用作織物的染料。切尼尼同樣描述了炭黑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制作方法:“點燃一盞裝滿亞麻籽油的燈,放在一口干凈的平底鍋下,并確保燈的火焰和鍋底部有兩到三根手指的距離,生成的煙霧會在鍋底濃稠地聚集。把這種材料(即這種煙霧)從鍋底掃下來并收集起來,無須研磨即可作為顏料使用,因為這種‘灰’的精細度非常高。”
象牙黑,也被稱為“骨炭黑”,公元前4世紀由希臘宮廷畫師阿仙利斯發明,最初是通過燃燒象牙并將其產生的灰與油混合制成的,深受中世紀藝術家們的青睞,且后世倫勃朗、畢加索等畫家也經常使用。因動物保護,這種顏料于1929年停止大規模生產,如今用普通的動物骨骼取代象牙燒制而成。
火星黑是20世紀開發的一種成分為氧化鐵的黑色顏料,它的名字來源于“戰神”火星和鐵的“守護神”。火星黑比其他黑色顏料覆蓋力更強且毒性更小,被業界評為丙烯顏料中在不透明度、耐光性和持久性方面令人滿意的黑色顏料。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物體,是因為可以看到物體發射或反射出來的光。即便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黑色物體,它也可以反射一部分光,因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它。
2014年,科學家們居然研制出這樣一種材料,它是由碳毫微管組成的,每個碳毫微管都只有人類頭發的萬分之一細,光線一進入納米管之間的間隙,就會立即被捕獲并被吸收,它能“吃掉”99.96%的光線,和黑洞接近。
這種最黑的物質名為“梵塔黑”,又稱“超級黑”,將它覆蓋在物體表面上后,看起來真像一個黑洞。
2019年9月,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超黑”材料,為了讓碳納米管在鋁表面生長,研究團隊把鋁箔浸泡在鹽溶液中,除去了表面的氧化層。這時產生的新材料的電學和熱學性能都有顯著提高。科學家進一步測量后發現,該材料從各個角度吸收了超過99.995%的光,成為有史以來最黑的材料,比“梵塔黑”還要黑10倍。
這項研究作為藝術品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展出,名為“虛榮救贖”,科學家在一顆16.78克拉的天然黃色鉆石上涂上這種新材料。令人眼花繚亂的寶石在使用涂層后成為一種扁平的黑色物體。
提到中國的顏色,人們會說起紅色和黃色,卻很少提及內斂的黑色。紅色、黃色象征積極、自信和一往無前的勇氣。黑色代表著內斂、平和,提醒我們如何與復雜的世界相處。
黑色也象征中國精神的另外一面,是我們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中保持平和的養分。它提醒我們,再復雜的變化,都有一個原點。所以,不妨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