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揭佳 趙月霞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成為各類評價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合作者,自覺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注重引導教師科學運用評價手段與結果,針對學生學習表現及時提供反饋與幫助,反思教學行為和效果,教學相長(教育部,2022)。
學生的寫作能力體現在不同的寫作微技能中,如對篇章結構的把握、內容的傳達、語法的運用、詞匯的使用以及語篇銜接與連貫等。因此,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借助科學的測評方式,如診斷性測評等,更加精準地定位學生的寫作微技能弱項。診斷性測評為課堂教學決策提供依據(武尊民,2017)。
基于課題研究,筆者嘗試在日常寫作教學中通過診斷測評的幫助,依據測試結果和反饋,結合學情,確定寫作教學的階段重點為培養學生的“銜接與連貫”能力。語篇的銜接是通過詞匯和語法等表層結構形式實現的,對語義聯系進行標明,是語篇的有形網絡;連貫則是語篇中意義的關聯,通過邏輯推理來達到語義連接,是語篇的無形網絡(金翠芝、張際海,2010)。《課標》明確要求7~9年級學生能辨識語篇中的銜接手段,判斷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教育部,2022)。王薔(2020)提出讀寫結合教學是提升學生英文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獲取及整合,培養其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為寫作提供起點、證據和素材。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應根據閱讀材料設計真實可操作的任務,并為學生提供寫作支架以及寫作后的反饋。
綜合以上觀點,筆者制訂了相應的課堂補救措施,如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教材語篇中的銜接手段,關注連接詞,關注作者組織語篇的方式,并提供寫作支架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從而提升讀寫結合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依據診斷測評結果,本課例探究如何通過讀寫教學提升學生在寫作中的語篇銜接與連貫能力。
本課例教學內容選自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教材語篇的體裁為說明文,行文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展開,開篇提出大熊貓生存和繁殖面臨的問題,隨后分析導致問題的原因,最后結合問題提出解決措施。該語篇具有以下特點:
(1)要點明確,意義連貫,邏輯清晰;
(2)在闡述導致熊貓生存困境的原因時,多次使用表示并列、因果、轉折、遞進等邏輯關系的連接詞;
(3)多次使用動詞不定式作賓語和目的狀語,清晰展示出語句中內容的邏輯關聯。
授課班級為學校八年級某班學生。為了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班級42名學生在2021年9月使用“優診學”完成了寫作測評。診斷報告顯示學生普遍在“銜接與連貫”這一微技能上有所欠缺,具體表現在:
(1)學生缺乏運用銜接手段的意識,寫作時很少或沒有使用連接詞, 導致句子和段落之間缺乏銜接;
(2)學生習作缺乏主題句的引領,段落細節信息和主題句之間缺乏邏輯聯系,沒有運用恰當的方法組織語篇,使文章意義連貫、邏輯關系清晰。
本文選用的讀寫結合教學課例共有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以讀為主,第二課時基于閱讀進行寫作。通過兩個課時的學習,學生能夠:
(1)獲取、梳理和整合大熊貓面臨的問題及原因,以及為保護大熊貓所采取的措施等信息;
(2)運用主題詞匯、連接詞與動詞不定式結構,闡述動物瀕危的原因及相應的保護措施;
(3)為校電臺英語之聲節目撰寫“保護瀕危動物”主題演講稿,做到結構清晰、中心句明確、銜接順暢有邏輯;
(4)從中心句、段落銜接等角度評價演講稿。
Step 1 讀前預測
教師呈現四個段落的小標題。學生研讀小標題并預測將會在文中讀到關于大熊貓的哪些信息。教師提問:“What can you get to know about pandas from the passage?”。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聚焦小標題中的關鍵詞,并基于小標題預先思考四個段落的主要內容及其之間的邏輯關聯。
Step 2 標題匹配
學生閱讀文章驗證自己的讀前預測,將四個小標題與文章段落進行匹配。學生在此過程中標注出段落中作為確定小標題的依據的關鍵詞。之后,學生為各段匹配上正確的小標題,依次為:An animal in danger,The panda’s home,Nature parks for pandas以及WWF and animals in danger。
學生通過找到第一段的中心句“Pandas are in danger.”,以及段落中支持中心句的細節信息,選出第一段的小標題為An animal in danger。在閱讀第二段和第三段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定位關鍵詞“forests”和“nature parks”來找出正確的小標題,并且能夠意識到通過關鍵詞的復現可以確定文段的主旨。通過確定第四段的小標題,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段落首句和末句的首尾呼應及其之間的邏輯關系。
[設計意圖]
學生在理解各個段落大意的同時,通過小標題之間的邏輯聯系關注語篇結構和行文邏輯,聚焦中心句、關鍵詞及段際、句際之間的銜接和語義連貫。
Step 3 信息建構
學生獲取導致大熊貓生存面臨困境的原因及各方所采取的保護措施的相關信息,建構語篇信息結構圖。以下兩個問題也是學生在后續的寫作任務中需要闡述的核心問題。
Q1: Why are pandas in danger?
Q2: What do people do to protect them?
學生在完成信息結構圖的初稿后,兩人一組討論并提出改進建議。教師將部分學生的信息結構圖投屏展示(見圖1),在核對導致大熊貓面臨困境的原因等信息時,帶領學生分析語篇中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追問引導學生關注語篇中表示因果、轉折和并列等邏輯關系的銜接詞。

圖1. 學生構建的語篇信息結構圖(原圖)
部分課堂實錄如下:
T: You have written down the key points “pandas are losing home”.Why are pandas losing their home?
S: Because the bamboo forests are getting smaller. It causes the problem.
T: Exactly. The bamboo forests are getting smaller, so the pandas are losing their home.
教師在核對學生梳理的關于人們保護和拯救大熊貓所采取的不同措施的信息時,通過追問引導學生補充采取這些措施的目的,從而引導學生意識到運用動詞不定式可表達目的功能。
部分課堂實錄如下:
T: According to your notes,what do the scientists do to save pandas?
S1: The scientists are doing a lot of research.
T: Good point! And why are they doing the research?
S2: To help pandas produce more babies and help baby pandas live.
[設計意圖]
利用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概括、分析、 整合語篇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和整合大熊貓生存困境成因的信息及相關的解決措施,建立結構化知識圖,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在獲取、梳理和整合語篇信息的活動中關注語篇的銜接手段。
Step 4 寫前準備
第一課時作業設計為:根據本模塊Unit 1和Unit 2的內容,自主梳理和總結why animals are in danger和what people do to protect animals兩方面的信息。自主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也可以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渠道拓展信息并記錄。
教師在第二課時寫作課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展示某位學生所完成的作業(見圖2),并邀請其他學生共同進行評價,進行作業反饋。教師首先請學生核查why animals are in danger這部分信息是否完整,并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補充,關注信息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圖2. 學生第一課時作業
部分課堂實錄如下:
T: “Don’t have a safe place to live”, do you agree with this reason?
Ss: Yes!
T: So what does “villages and farms are growing bigger” mean?
S1: It means animals don’t have a safe place to live.
T: Exactly! So, which word can we use to connect the two sentences?
S2: We can use “because”.Because villages and farms are growing bigger and taking away land,many animals don’t have a safe place to live. So they are in danger.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業中所梳理的保護瀕危動物的措施是否能有效地解決它們所面臨的問題,探究解決措施和問題之間的關聯。
T: Let’s check if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can match each other.Animals don’t have safe places to live, is there any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S1: We can set up nature parks and reserves.
T: Why do we do that?
S2: It can provide animals with large place to live and to feed.
[設計意圖]
通過作業反饋加深對瀕危動物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之間邏輯關系的認識,加強關注語篇信息邏輯一致性的意識。
Step 5 寫作輸出
在寫作準備階段,教師呈現寫作任務:Write a speech about“Protecting Endangered Animals”for the school English radio program,并請學生就文段內容、各段中心句,以及段落之間應該如何銜接進行小組討論。基于學生討論反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每個段落的內容都應圍繞該段落的中心句展開,同時內容的連貫和銜接不僅表現在相鄰句子之間,還應貫穿于整個段落以及段落之間。
在寫作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支架式的寫作學案,每一段分為topic sentence和detail兩部分,以此提示學生注意中心句的引領作用和段落之間的恰當銜接。學生借助上一課時作業中梳理出的信息,完成首段的內容和第二段的中心句(過渡句)。從學生完成的部分初稿內容(見圖3)可以看出:學生已初步具備圍繞中心句展開段落寫作的意識,并能關注段落之間的銜接和過渡。

圖3. 學生課堂寫作初稿
[設計意圖]
通過創設一個具有真實交際意義的寫作任務,實現學生語言運用的遷移創新。通過小組討論如何寫各段落中心句(銜接句),降低寫作的難度和學生的焦慮,同時也能培養小組合作、交流、互助的能力。利用支架式學案強化中心句的引領作用和段落銜接的重要性,輔助學生完成初稿。
Step 6 評價反饋
在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初稿后,教師采用了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檢查學生在寫作中是否關注文章的銜接與連貫,而不僅是對語言進行糾錯性反饋。如教師引導學生針對中心句所表達的意義、段落內部各句和中心句之間的語義連貫以及段落之間的銜接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教師對學生初稿的評價則分為“我最喜歡的內容”和“我提出的建議”兩部分,教師根據這兩個評價維度進行反饋,如:Very clear topic sentence. Good use of the sentence patterns. Please make sure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match.等。這種評價有利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在修改稿完成后,學生也對自己的寫作過程和提升之處進行了自主反思。
[設計意圖]
充分發揮學生在寫作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促進學生取長補短,總結反思寫作語篇中的銜接和連貫手段的運用。
筆者以讀寫結合教學課例為載體,探討了基于診斷性測評提升初中生語篇銜接與連貫能力的教學思路。“優診學”測試結果能夠更加精準地定位學生的寫作微技能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依據測評報告,結合語篇的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能夠在書面表達過程中利用語篇知識獲取和傳遞信息、表達觀點,并且關注語篇的銜接和連貫。從學生初稿到修改稿的變化看來,大多數學生初步關注了文段中心句和銜接句的作用,并嘗試寫出段落中心句和銜接句。同時通過文本邏輯的梳理和作業的評價反饋,大多數學生都能在寫作中關注“問題”和“解決策略”之間的對應關系,并能達成前后文段的內容語義連貫、銜接自然。
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還將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寫作時語義的連貫性,并將更加重視使用不同的評價方式與評價工具,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優化寫作技能,提升語言質量,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建構寫作框架,培養學生獨立寫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