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蕾
智慧教育的本質特征是信息技術與人的深度融合,即技術與人交互生成,服務人的需求,促進人的發展。智慧課堂是被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重塑的課堂,信息技術遵循教學規律,教學規律引領技術走向。語文作為人文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學科,需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解構學科人文內涵,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智慧運用語言工具機制,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充分彰顯語文智慧課堂的實效和魅力。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語文智慧課堂的主要特征是方法科學、過程快捷和功能高效。與傳統語文課堂相比,智慧課堂能夠落實語文大單元教學要求,實施模塊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促進教學雙方信息的充分共享,實現智慧課堂中“智慧”的目標與追求。
課堂由教師、學生、教學載體、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等要素組成。從信息科學角度看,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信息處理與交流的過程。語文教學一般以文章為載體,因此師生雙方圍繞文字信息開展教學合作(包括閱讀和寫作),處理和利用文字信息。與數學課堂的數據信息、音樂課堂的聲音信息、美術課堂的圖像信息等處理方式不同,語文智慧課堂信息的處理特征主要表現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語言文字的存在方式,轉化文字信息的表現形式,多角度地揭示文字所蘊含的語法、語義和語用信息,并通過信息的理解與訓練使學生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和創新創造,逐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
技術與課堂要素的深度融合可以實現課堂教學系統的結構性變革,包括教學時序的動態調整、教學情境的具象仿真、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教學評價的個性多元。這里所稱的技術不僅指技術工具、應用軟件等,也指現代信息技術思維,包括“用戶思維”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簡約思維”指導下的“小口徑切入教學目標”、“極致思維”指導下的“精準教學”、“大數據思維”引導下的“私人訂制教學”等。初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技術融入策略具體包括3個方面。
在計算機程序設計中,模塊又稱構件,是能夠單獨命名并獨立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語句的集合。以功能塊為單位進行程序設計,實現其求解算法的方法稱為模塊化。模塊化既是一種設計思想,又是一種設計技術,主要包括目標定位、功能分解和層級安排3個程序。近年來,模塊化逐漸成為中小學課程的主要設計思路和教學策略。就語文學科來講,以往單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學課文”,課堂走的是“導入—閱讀課文—分析課文—訓練檢測”的流程。模塊化教學立足于核心素養目標,將一個單元視為一個整體,按任務分設幾個學習模塊,開發學習內容,設置學習情境,開展學習活動,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價值觀、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養上,走的是“明確任務—群文閱讀—活動探究—自評互評”的流程。由此,語文教學就從過去對單篇課文的精雕細琢轉向對教學模塊的設計和落實。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有《皇帝的新裝》《天上的街市》《女媧造人》《寓言四則》等課文,筆者在教學時設計了3個教學模塊(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模塊的設計
這3個模塊緊扣教材主題單元的編排要求,模塊1重在讓學生通過群文閱讀了解想象,感知想象的作用;模塊2重在讓學生了解童話和寓言故事的情節特點,初步懂得故事設計的技巧;模塊3是對快速閱讀的訓練指導,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實際,選擇的是敘事性材料,重在掌握方法和長期的訓練。3個模塊均設置了學生的學習活動,重在讓學生參與和體驗,同時適當拓展延伸,促進能力遷移。這3個教學模塊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不再僅僅局限于單篇文章的教學,而是從更高視角統整課文,服務于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
語文智慧課堂運用模塊化技術設計教學模塊體現了“非線性、超鏈接”的網絡思維,使時下語文大單元教學有了可操作的有效路徑。大單元中的目標、經驗、內容、評價等課程要素都可以設計在教學模塊中,并通過模塊教學實現各要素的互動與生成。對師生來說,各個模塊是獨立的活動單元,執行具體的學習任務,教學時可以依據學情,從任一教學模式入手,并將其與其他模塊串聯,使課堂教學呈現“散點透視”和“多維并進”的特點,共同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語文智慧課堂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具象化地呈現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成為學生感知文本與體驗作者情感的場域。這一場域處處激蕩著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獲得感,釋放著溫暖人心的教育力量。與其他學科相比,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情境創設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
1.創設文本導入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新知
在教授新課之前,如果教師未能進行有效鋪墊,就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后續的教學更難以進行。因此,教師可借助信息化的方式優化導入環節,為學生營造適合文本學習的情境,產生先聲奪人的效果。比如,在教學《藤野先生》一文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了解魯迅的創作背景及其生平往事,嘗試解讀魯迅的作品。同時在課堂中借助相應的講解,讓學生根據由整體到局部、由主到次的教學順序,緊扣文章的兩條線索,理解作者筆下的“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幫助學生感受作者語言的情感溫度,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學工具,為學生生動呈現相關視頻或圖片,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藤野先生對魯迅而言有著怎樣的意義?他們兩人又是怎樣的關系?在這個環節過后,教師可向學生簡單介紹魯迅的相關背景。通過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為后續的文本解讀夯實基礎。
2.創設人機交互情境,突破教學重難點
創設智慧交互情境指教師根據教學重難點預先將資源存儲于計算機,學生根據學習需求進行選用。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句話中“鉆”的詞意理解和表達作用是教學的難點。為此,筆者為學生優選了5類資源:第一類是小草、豆芽等植物破土而出的圖片、視頻,第二類是“鉆”字的詞典釋義、組詞以及例句運用,第三類是諸多名師對這句話中“鉆”字作用的分析,第四類是課文《春》關于“春草”這一節的朗誦音頻,第五類是錄制并展示個人“春草”這一節朗讀音頻。學生采用人機交互的方式,根據個人知識儲備和問題導向,自主選擇資源,進入交互情境,最終掌握了擬人修辭手法的作用,感知了活潑可愛的小草形象,充分體驗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準確地把握了“鉆”字的作用及特點。
3.創設共享交流情境,直觀演示學習過程
以教學九年級課文《三顧茅廬》為例,小說的人物形象解讀是小說教學的重點,如果僅僅采用角色朗讀、觀看影視資料的形式進行教學則顯得過于單一,因此,筆者設計了“我來當導演”的自主合作環節,讓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修改劉、關、張的故事劇本,并將這一過程錄制后借助希沃白板上傳,讓學生直觀欣賞同伴對劇本的修改,展示小組討論的過程,實現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分享。
利用大數據從教學現象觀察與測量中研究課堂教學能夠優化教學評價,發現教學規律,指導和規范教學行為。很多專家對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初中語文智慧課堂大數據分析除了關注學生的外顯行為特征,還關注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內在機制,通過對學情的分析精準選擇和調控教學行為,以數據鏈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科素養的生長。
1.大數據融入學情調查
比如單篇課文的閱讀教學,教師在授課前可使用問卷星軟件,圍繞教學目標對與課文相關聯的語言和文化積累進行調查,得出數據分析結果后,選擇合理的教學切入角度。與以往課前教師提問、學生反饋相比,此類調查得出的結論更加科學全面,針對性更強。比如教學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消息二則》時,筆者在預習調查時設計了三個問題(如表2所示)。

表2 《消息二則》前置性學習小調查
問題調查可以初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前置性學習情況,向學生傳遞新聞的相關文體知識。筆者從新聞的金字塔結構入手,站在信息接受的角度與學生一起學習了第一則消息,了解了新聞的結構和內在關系;然后組織“信息粘貼”活動進行第二則消息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新聞標題、導語、主體和結語等結構要素和功能,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
2.大數據融入個性指導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長時間積累和有效的寫作訓練。筆者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設置能力分解目標,提出寫作對象、寫作重點及字數要求,通過5~10次微寫作訓練,綜合分析學生個人及班級整體數據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普遍達成了相關能力訓練要求,寫作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完成情況給予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評價,由學生自行錄入評價系統數據庫。用曲線圖、柱狀圖反映個人作文能力和班級整體情況,能有效提高寫作教學的序列化和針對性。
借助這一辦法,教師可以為學生定制語文能力培優補差項目,并將其按時間分解成若干訓練任務,提出相關評價要求。教師通過數據分析呈現動態訓練過程,發現優勢和不足,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利用資源、媒體等要素構建專門對話平臺,通過優秀習作推薦、教師即興點評、學生交流咨詢等方式實現數據信息的交換與共享。仍以寫作教學為例,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命題—講解方法—學生作文—教師批閱”,教師對學生寫作后的針對性指導及升格訓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筆者在進行“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作文教學時,布置學生寫作《來,給你看看我的手機》,根據學生作文達標情況,挑出10余位未達標學生的作文,按“特征欠準確完整”“特征表現欠具體”“特征關系欠合理”進行分類,并將原文拍照通過QQ傳給對應學生,指出其問題所在及修改方法,同時附上優秀范文。學生二次修改后,拍照上傳發給教師,教師點評指導,直到訓練達標。為鞏固寫作成效,教師可再布置一道同類作文題,由學生在雙休日完成,通過在線交流實現寫作能力的達標和遷移。
伴隨著技術的有效融入,語文課堂呈現了新的教學場景與課堂環境,教師角色發生了相應轉變,學生角色也在進行著新的重構。特別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教學條件越來越智能,教學關系越來越立體,教學行為越來越具有交互性,教學方式越來越多元,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對語文教師越來越重要,語文課堂技術融入的空間更廣、成效更大。為此,教師在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方面,應注意以下3點。
技術工具服務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推動工具運用,但工具的使用者是人,技術再先進,工具再智能,都不能完全依賴之,教師的主體意識、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的互動場景都是工具不可替代的要素。技術融入課堂,關鍵是技術與人相融,融入學生的情感、需要和愿望,喚醒師生的價值自覺,滿足人、服務人、成就人。
經過多年培訓,許多教師掌握了現代信息技術,但技術與學科融合的能力普遍不足,許多教師只是擅長利用多媒體設置課堂教學情境,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缺乏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本領。教師應從技術思維和學科素養培育的高度提升技術與學科的融入能力,包括有效的資源整合能力、適宜的學習情境創設能力、規范的學科思維等。
構建智慧課堂,依托智慧育人,最終是為了提升育人智慧。啟悟人的頭腦、培養人的好奇心、增強人的責任感,這是智慧課堂的育人價值所在。智慧課堂讓學習更有意義,體現了智能化與人性化相協調的特點。語文智慧課堂雖以技術融入為支撐,但也要凸顯人文關懷,應將智能技術背后的思想方法、價值觀念拓展遷移到學生課外學習和社會生活方面,真正將技術智能發展成學生的個人智慧,從而實現“技術融入課堂”到“技術融入生命”的嬗變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