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唯,吳婷,程鍇,朱君江,夏明桂
(武漢紡織大學 化學與化工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一氧化碳(CO)是一種主要的大氣污染物,其中機動車尾氣是CO排放的一類重要來源,常采用催化氧化法對其加以控制[1]。CO氧化催化劑常分為貴金屬和非貴金屬兩大類[2],后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CuO,因其空心結構性能優異而備受關注[3-5]。文獻報道,在醋酸銅、尿素及十二烷基硫酸鈉三者共同作用下可制得CuO空心球[6],但所得產物形貌及結構的完整性不高。本實驗采用一步水熱法,僅加入三水合硝酸銅及適量的尿素即可形成CuO空心球。結合不同反應周期實驗,對其形成過程進行了推導,通過調整表面活性劑PVP的添加量以穩定CuO空心球的形貌和尺寸,并考察了CuO空心球的CO氧化性能。
三水合硝酸銅(Cu(NO3)2·3H2O)、尿素(H2NCONH2)、無水乙醇均為分析純;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C6H9NO)n,40 000),優級純;實驗室用水均為去離子水;一氧化碳-氮氣混合氣(1%CO-99%N2)、氧氣-氮氣混合氣(0.5%O2-99.5%N2),均由武漢紐瑞德特種氣體有限公司提供;高純氮氣(99.999%),由武漢市同和氣體制造公司提供。
D/Max-2000型X射線衍射儀;ESCALAB Xi+型X射線光電子能譜;Gemini SEM 30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
5 mmol三水合硝酸銅和(30,60,90,120 mmol)尿素溶解于70 mL去離子水,攪拌使其形成澄清溶液,然后將其轉移到100 mL聚四氟乙烯內襯的不銹鋼高壓釜中。高壓釜在100 ℃的烘箱中加熱10 h,待自然冷卻至室溫后將樣品離心,然后采用去離子水和乙醇多次洗滌沉淀物。所得固體在80 ℃下干燥過夜,然后于馬弗爐500 ℃煅燒4.5 h,所得樣品分別標記為CuO-30、CuO-60、CuO-90、CuO-120。類似地,在形成澄清溶液的基礎上,繼續添加一定量的PVP(0.5,1.0,1.5 g)并超聲振蕩,使其均勻分散,再磁力攪拌10 min,其余步驟同上。樣品分別標記為CuO-90+0.5 g PVP,CuO-90+1 g PVP,CuO-90+1.5 g PVP。
采用X射線衍射儀對催化劑的物相組成進行表征,掃描范圍為10~80°,速率為10(°)/min。采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對CuO-90+1 g PVP表面化學成分進行分析。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催化劑的微觀形貌,掃描電壓為10.0 kV。
CO氧化的活性測試在自制的常壓微型固定床反應裝置上進行。加熱爐和反應器組成反應系統,石英管作為反應器。稱取0.1 g的催化劑裝填到石英管內,催化劑的溫度通過剛接觸催化劑上表面的熱電偶來模擬。測試溫度區間為50~180 ℃。當催化劑溫度達到測試溫度后,停留0.5 h直至穩定,然后測試催化劑的CO氧化活性。本實驗選用的反應原料氣為0.5%CO和0.25%O2(λ=1),N2為平衡氣,總流速100 mL/min,空速為60 000 mL/(h·g)。CO的轉化率(XCO,%)通過下面的公式來計算。
其中,CCO,in和CCO,out分別為進口和出口的CO氣體濃度,mL/min。
對最終產物CuO-90+1 g PVP進行SEM、XRD及XPS表征,結果見圖1。
由圖1a可知,所得產品形貌均為球狀,直徑為5~7 μm,且球體內部呈中空狀。采用XRD對所得產品的物相進行分析,見圖1b,樣品在32.6,35.4,38.8,48.8°等出現了歸屬于氧化銅(CuO,PDF#48-1548)的X射線衍射峰,且并未看到Cu及Cu2O的雜峰[7]。利用謝樂公式對{11-1}晶面進行樣品粒徑估算,得出CuO晶粒尺寸約為22 nm[8]。并用XPS對樣品化學組成進行分析,見圖1c,在Cu 2p區域,934.0 eV處的峰屬于Cu 2p3/2,954.0 eV處的峰屬于Cu 2p1/2,表明存在Cu2+氧化態,且在943.9 eV和962.5 eV處有強烈的振激峰,排除了Cu2O存在的可能性[9]。O 1s光譜見圖1d,在529.9 eV處的峰值屬于CuO中的晶格氧(Cu—O),531.6 eV處的峰值屬于吸附在CuO表面氧缺陷的氧(O—O)。以上表征分析說明合成了純的CuO空心球。




圖1 氧化銅空心球形貌及組成結構圖Fig.1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copper oxide hollow spheres a.SEM;b.XRD;c.Cu 2p;d.O 1s
為揭示CuO空心球形成過程,在體系中僅加入三水合硝酸銅及90 mmol尿素,通過掃描電鏡觀察不同反應時間下所得樣品的形貌,結果見圖2。



圖2 氧化銅空心球形成過程SEM圖Fig.2 SEM images of formation process of copper oxide hollow spheres a、b.4 h;c、d.6 h;e、f.10 h
在反應初期4 h時(圖2a),產生了極個別球狀物,較為分散,部分呈塊狀堆積。進行局部放大(圖2b),發現塊狀物是由多塊有孔微片整齊堆積而成。繼續反應至6 h時(圖2c),存在許多不規則的球狀物,部分有孔微片堆積在一起呈啞鈴狀,且朝著形成球體的趨勢發展,圖2d可證實這一觀點。當反應時間延長至10 h(圖2e),生成的球體數量增多,且球體更加規整。圖2f可看到半球狀中心出現較大的空隙,足以證明所形成的CuO球體為中空狀。
基于上述實驗結果,提出了CuO空心球可能的形成過程:在尿素溶解的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NH3,如反應式(1)所示。有報道稱,在氨分子存在的情況下,前驅體的濃度很高,易形成方形平面的銅氨配合物[Cu(NH3)4]2+[10],如反應式(2)所示。本研究中,三水合硝酸銅與尿素的摩爾比為1∶18。因此,形成的NH3水溶液的濃度高于Cu2+,為CuO空心球提供了較好的生長環境。利于[Cu(NH3)4]2+的形成,發生自組裝,且易與游離的OH-反應生成正交相二維納米結構的 Cu(OH)2[11],同時釋放NH3,如反應式(3)所示,這可能是二維微片 Cu(OH)2上產生孔的原因。與此同時,有孔微片的自組裝發生。在微片自組裝過程中,最關鍵在于NH3分子負責運輸配體絡合物 [Cu(NH3)4]2+,目的是將Cu2+運輸到OH-配體生長尖端[12]。[Cu(NH3)4]2+的附著伴隨著NH3配體的釋放,且釋放的NH3以氣泡的形式存于球體中心。
CO(NH2)2+H2O → 2NH3+CO2
(1)
Cu2++4NH3→[Cu(NH3)4]2+
(2)
[Cu(NH3)4]2++OH-→
Cu(OH)2↓+4NH3(3)


CuO+H2O+2OH-(4)
由圖2b可以觀察到早期的CuO主要為微片層層堆積狀態,而圖2d中可以看到,有孔微片交錯堆積,且朝著形成球體的趨勢發展,且此時半球體中心的微片沒有斷裂現象。反應后期,可以從圖2f中觀察到球體中心出現較大的空隙,中心邊緣微片有斷裂且結塊的現象,而圖2e中球體外部并無明顯變化,結合奧斯特瓦爾德成熟過程可以得到[14],隨著反應進行,釋放的NH3會參與溶解使得球體中心呈中空狀態。而不是球體自組裝生長過程中發生的斷裂或NH3逸出所導致的。
不同尿素添加量所制備的氧化銅SEM圖見圖3。


圖3 不同尿素添加量所制備的氧化銅SEM圖Fig.3 SEM images of copper oxide prepared by adding different amount of urea a.30 mmol;b.60 mmol;c.90 mmol;d.120 mmol
通過推導形成機制,發現NH3分子對微片及球體空隙的形成,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水熱處理過程中尿素的連續分解會釋放更多的NH3,使得pH值有所提高[15],從而保證微片生長過程更加穩定。而NH3的最初來源為尿素,因此,通過SEM觀察不同尿素添加量對CuO形貌的影響將有利于進一步理解CuO空心球的形成機制。實驗發現,當尿素添加量為30 mmol時,CuO呈啞鈴狀、簇狀及塊狀,雜亂無章的堆積及許多未成型的碎片,幾乎沒有球體存在,見圖3a。當尿素添加量增加到60 mmol時,CuO不僅呈啞鈴狀,且有球體生成,形貌更為規整,見圖3b。繼續將尿素的量增至90 mmol,可以觀察到樣品大部分形成了CuO球,但其直徑仍然不均勻,見圖3c。同時,也可以從圖中觀察到存在半球體,且呈中空狀態。然而,繼續增加尿素的量至 120 mmol 時,從圖3d中可以看到,CuO球體出現坍塌,主要以碎片的形式存在。
基于上述現象,可以得出,尿素用量對氧化銅球的形成也至關重要,適當的尿素可以直接促成CuO空心球的形成。但當尿素過量時,破環了球體的生長環境,導致部分形貌坍塌[16]。當尿素濃度較低時,其釋放的NH3較少,形成的NH3的水溶液濃度較低,以至于[Cu(NH3)4]2+只能與較少的OH-發生反應,僅產生氧化銅微片。
PVP是一種常見的非離子型高分子化合物,作為高分子表面活性劑,在中空結構材料的合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17-18]。為進一步制備大小均一的CuO球體,在尿素量為90 mmol的基礎上,加入不同量的表面活性劑PVP,并通過SEM觀察其形貌變化,結果見圖4。


圖4 不同PVP添加量所制備的氧化銅SEM圖Fig.4 SEM images of copper oxide prepared by adding different amount of PVP a.0.5 g;b.1 g;c.1.5 g;d.PVP添加量為1 g的局部放大圖
當體系中加入0.5 g PVP時(圖4a),與圖3c進行對比,碎片增多,球體數量減少,通過觀察圖中半球可知,球體依然保持中空狀。PVP的添加量繼續增加至1 g,可以制備出尺寸大小更為均一、形狀更為規則、分布更為均勻的CuO空心球,見圖4b。對其局部放大,可以觀察到,所得產物仍為中空狀。然而繼續增加PVP的添加量至1.5 g,CuO中空球出現部分坍塌現象,且破碎程度較高,只有較少量的球體存在,見圖4c。由此可以得出,適量添加PVP不僅可以保持其形貌穩定,還對CuO中空結構起到了保護作用。
在本次實驗過程中,PVP添加量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形成規則的球體。前者可能是由于高黏度,較早地阻止粒子間的有效分散,在粒子間形成強相互作用力,使形成的顆粒及碎片相互黏附;后者應為PVP與反應物的接觸不夠充分,導致其形貌不一,且破碎程度較大[19]。當其添加量適中時,PVP對晶體的形貌和粒徑的影響是同時發生的。有效地減小了微晶尺寸,從而減小了產物的直徑,且外表面更為規整。起到減弱晶體間的靜電作用,減少團聚現象,從而起到均勻分散的作用。基于以上實驗現象,可以認為適當添加表面活性劑PVP對合成物質的均勻性有顯著影響。
基于以上實驗結果,尿素量的不同導致所產生的CuO形貌有所不同,一定的尿素量會促進CuO空心球的形成。對啞鈴狀(CuO-30)、球狀及啞鈴狀(CuO-60)、空心球(CuO-90)、大球體(CuO-120)以及更為規整的空心球(CuO-90+1 g PVP)進行CO氧化評價,結果見圖5。

圖5 不同形貌催化劑的CO氧化活性圖Fig.5 CO oxidation activity images of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由圖5可知,空心球CuO-90表現出較好的CO氧化活性,且在125,135 ℃的CO轉化率可分別達54%,73%。而催化劑CuO-120的CO氧化活性與CuO-60相差不大,且兩者均未形成完整的CuO空心球。因此,就CO氧化性能而言,當CuO形貌越趨于球體其活性越高,其中空心球表現尤為突出。當向CuO-90體系中添加一定量的PVP時,可形成形貌大小更為均一的CuO中空球體,且CO氧化活性顯著提高。在125,135 ℃就能實現77%,92%的CO轉化率,且在150 ℃可實現CO完全轉化,與文獻報道的非中空形貌CuO的CO氧化活性相比更為優異[20]。對CuO空心球CuO-90+1 g PVP進行CO氧化活性的穩定性測試結果表明,在150 ℃下,連續反應12 h,其活性并無明顯損失。該結果再一次證明空心球CuO-90+1 g PVP在實際應用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
本實驗探索出,僅三水合硝酸銅及尿素兩種原料,經水熱反應一定時長就能制備CuO空心球。結合實驗結果及奧斯特瓦爾德成熟過程推斷其形成過程發現,在反應初期,尿素連續溶解產生的NH3為球體形貌及結構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使得[Cu(NH3)4]2+在反應初期快速生成,且伴隨NH3的釋放,從而產生了有孔微片。在反應后期,NH3參與了CuO內部的溶解,使得球體內部呈中空狀。通過控制尿素的添加量來控制CuO的形貌和結構,當尿素添加量過多或過少均會導致部分形貌及結構的坍塌,添加適宜的尿素濃度,可以直接促進CuO空心球的形成。通過添加一定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可以穩定其形貌及尺寸大小。考察了CuO形貌對CO氧化性能的影響規律,發現具有規則形貌的空心球樣品CuO-90+1 g PVP表現出較為優異的CO氧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