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詞


人物檔案
孔明:博士 副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青年學組委員,終末期肝病營養與再生學組秘書;
北京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青年委員
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從事肝病工作10余年,致力于各種肝病尤其是肝衰竭的臨床診治。尤其專注于終末期肝病營養相關臨床和基礎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包括動物實驗、生子生物學等)經驗。
作為主要研究者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發表SCI論文10余篇。
記者問:肝性腦病患者可以吃蛋白類食物嗎?
孔明教授:輕微肝性腦病患者,沒有明顯的嗜睡、昏迷、意識不清,可以正常進食的時候,是可以吃也需要進食蛋白質類的食物的。因為不攝入或攝入過少的蛋白質,會造成營養不良,肌肉減少,會增加腹水、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發生的風險,而且,肌肉是血氨代謝的重要場所,肌肉減少會造成血氨代謝障礙加重,反而會加重肝性腦病。所以輕微肝性腦病可以吃,也必須適當攝入蛋白質類食物。嚴重的肝性腦病,不能正常進食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短時間適當減少或者限制經口蛋白攝入,適當靜脈補充白蛋白等,但是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病情允許的時候,盡早、逐漸增加蛋白質攝入。
記者問:肝性腦病患者吃什么樣的蛋白更好?
孔明教授:我們日常攝入的食物中蛋白質主要來源分為動物性蛋白,如肉類、蛋類、乳制品;植物性蛋白,如谷類、豆類等。一般來說,不同類型的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種類和比例是有差異的,所以,混合性蛋白質可以優勢互補。對于肝性腦病患者,如果能夠耐受,也推薦攝入混合性蛋白質,增加食物多樣性和蛋白質的補充,但是如果存在耐受受的情況,可以適當調整,如用酸奶代替牛奶,補充蛋白質的同時,還有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腸道微環境等作用。適當增加植物性蛋白質攝入,還可以增加膳食纖維和維生素、微量元素攝入,促進排便等。如果仍不能耐受,可以選擇一些支鏈氨基酸制劑。
記者問:肝性腦病患者每天吃多少蛋白?

孔明教授:肝性腦病患者每天攝入蛋白質的量,原則上目標值是1.2-1.5克每公斤體重每天,但是還需要根據具體病人的實際情況具體確定。如肝性腦病的嚴重程度:如果僅僅是血氨升高,沒有明顯的腦病的癥狀和體征等比較輕微的患者,可以盡量達到這個目標。但是如果有嚴重的肝性腦病癥狀,意識不清的患者,可以情況減少。具體蛋白質攝入的估算可以請專業的營養師協助進行評估,也可以患者或者家屬或者臨床醫生應用軟件或者工具書查詢相關食物成分表進行大致評估。肝性腦病患者進食蛋白質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把一天的目標量分散到多次(至少6-7次每天),減少一次性進食蛋白質的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耐受性,提高消化吸收效率,減少加重肝性腦病的風險。

記者問:肝性腦病患者如何自我監測?
孔明教授:肝性腦病患者,尤其是家屬,需要注意患者的神志狀態、反應能力和速度以及行為變化。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反應遲鈍、計算能力下降,認知能力下降(如不認識身邊人和不清楚自己所在地點等)、睡眠顛倒、性格改變、昏睡或昏迷等情況,需要及時就診。需要注意保持大便通暢,每天至少1-2次軟便。日常監測除肝功能等常規項目外,還需要監測血氨水平,但是血氨水平受影響因素較多,血氨升高不一定是肝性腦病,有時候腦病發作也可能血氨沒有明顯升高,所以需要由專業醫生進行專業的系統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