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思婷 馮琴(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肝病研究所)

如果有人對你說,有一種中醫療法,每周或者每半月進行一次,不需要每天服藥,不影響你的正常生活,就能達到減重及改善脂肪肝的效果,你會相信嗎?這就是“穴位埋線法”,在實際臨床中,穴位埋線間隔周期長,刺激量更強且持久,每周或每半月復診一次即可,對于現代社會中以快節奏生活的“打工人”是上乘之選。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除酒精及其他明確病因以外的一種肝臟代謝性應激損傷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肝實質細胞脂肪變性及脂肪堆積,是肝硬化和肝癌的致病原因之一。中醫理論認為,NAFLD的病因主要是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感受濕熱疫毒或勞逸失常。針灸埋線治療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且安全無明顯副作用。
穴位埋線療法是針灸療法的延伸和發展,通過“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達到預防及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外治方法。其將可吸收性外科縫線置入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形成針灸中“留針”的效果,使其對人體產生持續且溫和的刺激,從而達到預防、治療疾病的目的。穴位埋線具有療效持續時間長、對人體危害輕等優勢。
李永豐等取穴肝俞、脾俞足三里、中脘、天樞為基本穴位,辯證酌加章門(肝郁脾虛)、豐?。駶醿韧#㈦跤幔ㄌ叼龌ソY)、陽陵泉(濕熱蘊結),采用穴位埋線方式治療 NAFLD 共 49 例,對照組采用口服水飛薊素膠囊,共治療 4周。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且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肝功能及血脂情況。黃鴻娜等在八 穴(上、次、中和下,左右共8個穴位)進行穴位埋線并聯合祛瘀化濁湯治療NASH 共 42 例,與口服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治療做對照,共治療3個月,經過治療后,治療組有效率為9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6%,且治療組對血清瘦素和胰島素抵抗指數均有明顯改善,說明八髎穴埋線聯合祛瘀化濁湯通過降低非酒精性NAFL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功能,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研究發現穴位埋線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各種信號通路改善瘦素抵抗狀態、改善機體的慢性炎癥狀態、調節腸道菌群、改善棕色脂肪的功能,從而實現治療肥胖和脂肪肝的臨床目的,但是對于穴位埋線的底層機制仍有待深入研究,揭開其作用的真相。
穴位埋線能協調臟腑,平衡陰陽,埋線初期刺激強而短暫,后期刺激柔和而持久,對疾病有雙向調節的作用,穴位埋線能調整人體臟腑功能、糾正陰陽偏勝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復相對平衡,即“陰平陽秘”的狀態。其次,穴位埋線法可通過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使氣血調和,經絡通利,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得以恢復正常,中醫理論認為NAFLD是因為長期飲酒、嗜食肥甘厚味等釀濕生熱,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濕濁凝聚成痰,痰阻氣滯,漸致血行不暢,脈絡壅滯,痰濁與氣血搏結于肝而成,穴位埋線療法能增強新陳代謝的速度,加速能量消耗,促進體內脂肪分解,改善脂肪肝。
NAFLD患者以腰腹部脂肪堆積居多,埋線所選的穴位以循行腹部的脾經和胃經為主,體現了“經絡所通,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經典治療法則。其中,天樞理氣行滯,大橫通調脾氣,二穴相配調動腸府氣化,以利津液疏布,并可通調氣機;梁門、滑肉門健脾益胃,運化脾土,調節胃腸功能;足三里為胃經合穴,陰陵泉為脾經合穴,二穴相配運健中州,祛除痰濕;水分利水泌濁,帶脈約束諸經,氣海溫陽益氣。
穴位埋線的適應范圍非常廣泛,除了肥胖及脂肪肝外,臨床上還可用于治療肩頸酸痛、腰腿痛、肥胖、月經不調、失眠、哮喘等疾病。一般情況下,埋線時穴位局部出現酸、麻、脹、痛的感覺是刺激穴位后針感得氣的反應,一般持續時間為2~7天左右會自行消失。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由于埋線后的日常護理不當,可能會出現埋線部位的過敏、感染反應。患者應該注意遵照醫生醫囑,做好埋線后的護理,埋線3天內避開埋線區域清水擦拭,盡量不淋浴,七天內避免游泳。另外,一定要在正規醫院進行穴位埋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