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岱 王炳元(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老年醫學科)

老年人小腸的激素分泌和吸收功能與年輕人相比并無顯著差異。小腸運動的微小變化以及黏膜免疫力的降低依然存在,但在沒有并存疾病的情況下,這些變化在臨床上并不顯著。雖然一些動物研究證明小腸絨毛寬度和高度的增加以及黏膜表面積的減少與年齡相關,但人類研究并未發現此類變化。即使人體可能也會發生一些形態學變化,但這些變化通常不足以導致吸收不良。因為與年輕組相比,老年組腸細胞增殖和分化率的增加維持了比較恒定的腸道結構。
獨特的小腸黏膜結構,更容易使藥物存留在它長而彎曲的絨毛間,就會造成物理的機械損傷和溶解后引起的化學損傷,特別是經常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抗凝藥等。再加上腸系膜動脈硬化導致的血液循環障礙,更易使藥物滯留損傷腸黏膜。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是一種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腸道表現,往往繼發于暴露于膳食麩質蛋白的遺傳易感性個體。正如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典型情況一樣,女性的發病率通常更高,但65歲以后,女性發病率開始下降,而男性發病率逐漸上升。典型的表現為慢性腹瀉、礦物質缺乏和體重減輕,極少數人還會出現貧血和血漿蛋白降低。許多患者只有腸道外表現,甚至沒有任何癥狀,導致診斷延遲,增加了該年齡組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小腸呼吸氫明顯減少,表明老年人可能存在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盡管過去對麩質有長期耐受性,但乳糜瀉確實可以首次發生在老齡后。當大便不成形、黏膩粘馬桶,甚至像腐敗后的牛奶,這些都是小腸吸收不良的表現,部分是由于對某種食物不耐受的表現。各種檢查沒有發現腫瘤后,這時要注意小腸吸收出現了問題。建議自己對“常吃的食物”進行試驗,然后避免食用,不建議去相信那些不靠譜的化驗結果。隨著年齡的增長,脂質吸收減少,腸道對膽汁酸的吸收似乎也會減少,盡管尚不清楚這是否會對老年人的脂質吸收產生負面影響。
小腸運動對于適當消化和吸收營養素以及在禁食期間清除細胞碎片、分泌物和未消化物質是必要的。小腸運動是由一系列的運動事件所組成,稱為遷移性運動復合體(MMC),MMC充當腸道的“管家”,包括小腸沉默和不活動的時期(I期)、不規則階段性收縮(II期)和集團蠕動(收縮),III期也稱為清道夫期。80歲以上的老人,小腸基質細胞的更新速度似乎延長了,肌間神經叢中的神經元數量顯著減少,回腸中膽堿能受體的反應性降低,近端空腸中肌間神經叢的非腎上腺素能神經支配顯著減少。尤其是III期,傳播速度的降低可能反映了腸神經系統神經元、受體和細胞信使中年齡相關改變的綜合效應。腸道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儲備能力可以彌補衰老引起的退化過程。肌間神經叢神經細胞數量的減少和任何運動功能障礙只有在神經元功能庫耗盡后才會出現。因此“年輕的老年人”腸道運動功能往往保持著正常狀態。
老年人小腸運動遲緩與常見的慢性基礎疾病(如長期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經病變)、多種藥物治療有關。據統計,我國糖尿病患者接近13%,患病5年以上就會逐漸出現周圍神經病,內臟末梢神經也難以幸免,最早出現的是胃輕癱。胃輕癱是胃轉運時間延長和胃排空延遲的常見原因,可導致上消化道食物和細菌淤滯,增加發生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風險,使細菌不能有效地從遠端回腸轉移至結腸。SIBO還與小腸運動障礙、轉運時間延長、腸道免疫功能改變和解剖異常(腸切除、吻合和瘺管)有關。健康人群中SIBO的患病率在老年人中明顯高于年輕人,分別為15.6%和5.9%。與健康患者相比,患有糖尿病、門靜脈高壓、慢性腎功能衰竭、硬皮病和多發性肌炎的患者發生SIBO的風險更高。長期使用各種拉唑類藥物(胃酸缺乏),總使用各種消炎藥者,也容易引起SIBO。
SIBO的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慢性腹瀉、吸收不良、體重減輕和繼發性營養缺乏等。在老年人中,這些癥狀可能不那么突出,疾病表現可能更加微妙,包括非特異性腹脹和腹部不適,常常與腸易激綜合征、腹腔疾病、乳糖不耐癥、果糖不耐癥或炎癥性腸病等相混淆。SIBO的診斷與年輕人相似,包括小腸內容物吸入試驗,更常用的是葡萄糖或乳果糖呼吸試驗。治療包括強調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通過使用促動力藥物增加胃腸道運動,以及使用抗生素減少細菌過度生長。
不明原因的臍周腹痛在老年群體也很常見。經常會遭到患者或家屬的不理解,認為消化科醫生連腹痛都不會治。殊不知幾十年的糖尿病,幾十年的心腦血管病,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同樣發生在支配腸道的腸系膜血管上,這些血管的痙攣、狹窄或閉塞(血栓),是誘發腹痛的常見因素,不從根本上解決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醫生的治療方法微乎其微。原發病的治療目前主要是對癥,很少有人問疾病的來路。真心希望某些年輕人,不要小看自己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及時回歸健康的生活方式,幾十年后再想著有良好的生活質量,可能真的要去拜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