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晶晶,湯安琪,張悠然
(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隨著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人民群眾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飲食結構改變等原因,使亞健康人群和慢病人群不斷增長,對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是大健康產業背景下的新專業,充沛的市場需求、多樣化的專業健康服務需要、巨大的專業人才缺口呼吁全方位的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及多層次專業化健康服務人才培養,這些都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拓寬了道路、提供了機遇。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是教育部為滿足健康產業和養老產業人才發展需要,于2015年增設的管理學學科下的特設專業。該專業對提高全民健康福祉,促進社會和諧都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該專業本科生就業期望,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明確職業定位和職業發展路徑,同時也有助于推動高等院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模式轉型。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屬于新型、朝陽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從事各級醫藥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衛生監督機構中的環境、食品、藥品衛生監督工作,企事業單位醫務保健室、健康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服務工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生活保健等健康服務行業的相關工作,衛生法律服務機構中醫療糾紛理賠、調解、事務處理工作等。但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問題突出,大學生就業期望對其擇業、就業有著重要影響。如果大學生不能合理調整就業期望,使自身就業期望與社會需求接軌,就無法就業。通過對某醫科大學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調查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學生的就業意愿,更好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樣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利用自擬問卷調查某醫科大學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期望現狀。共發放問卷166份,回收問卷148份,有效回收率為89.16%。
課題組利用問卷星收集問卷,并將問卷所有題目設置為必答題以保證調查結果的有效性,每部設備僅可提交一次問卷,避免重復作答。
本研究運用Excel 2017軟件建立數據庫,利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比較不同特征本科生就業期望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對象中,男生77人(占52.03%),女生71人(占47.97%);低年級(一、二年級)104人(占70.27%),高年級(三、四年級本科生)44人(占29.73%);<20歲85人(占57.43%),≥20歲63人(占42.57%)。
27.03%的學生認為就業前景較好,49.32%的學生認為就業前景一般。低年級學生和低年齡段學生就業前景預期好于高年級學生和高年齡段學生,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專業前景預期情況[n(%)]
76.35%的學生畢業后愿意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僅有少數學生(23.65%)畢業后不愿意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不同年級、性別、年齡學生的本專業就業意愿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本專業就業意愿比較[n(%)]
87.84%的學生有升學意愿,12.16%的學生無升學意愿,不同年級、年齡學生的升學意愿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特征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升學意愿比較[n(%)]
一半以上(51.35%)的學生首選的就業單位為醫院,其次是健康管理公司(11.49%)。不同年級、年齡學生的就業單位預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5。

表4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單位預期情況

表5 不同特征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單位預期比較[n(%)]
近一半(46.62%)學生愿意在安徽省內工作,其次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32.43%)。不同年級、年齡學生的就業城市預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7。

表6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城市預期情況

表7 不同特征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城市預期比較[n(%)]
148名學生中,54.05%的學生預期月薪為3 000~5 000元,27.03%的學生預期月薪為>5 000~7 000元。不同年級、性別、年齡學生的預期月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8、9。

表8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預期月薪情況

表9 不同特征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預期月薪比較[n(%)]
25.00%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知識用處很大,55.41%的學生認為有點用。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或年齡的增長,學生會覺得專業知識對就業的影響越來越小,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0、11。

表11 不同特征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對學習專業知識的認識比較[n(%)]
本研究發現,49.32%的學生認為本專業就業前景一般,13.51%的學生認為就業前景不好,提示部分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缺乏專業自信,就業前景預期有待提高。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慢性病發生率持續升高,再加上居民生活方式以及環境改變,社會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從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發布到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發布,再到2020年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2],均體現了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理念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將成為健康中國建設過程中堅實的人才保障。高校一方面要把專業教育納入本科課程體系,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專業前景介紹,引導本科生積極投身本專業就業、創業[3];另一方面要與衛健部門、醫療機構、社區、健康管理公司等深化校企合作,開發更多實習實踐崗位,提升本科生專業自信[4]。
調查顯示,87.84%的學生有升學意愿,提示學校應高度重視考研工作,有序開展學業發展指導,師生交流聯動,充分挖掘、調動各方資源,培養學生學業規劃意識,及時、全方位提供學業指導,培養學生自主規劃能力,提升學生升學競爭力,通過開展考研輔導、專題講座、沖刺講座、考研經驗交流等活動,設置考研專用教室,幫助學生聯系調劑學校等措施,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助力學生實現“考研夢”[5]。同時,學校也應依托課程教學、學生社團活動、往屆畢業生經驗分享等幫助學生了解當前就業環境,準確分析就業形勢,擴大學生就業廣度,適時調整就業選擇[6]。
調查結果顯示,51.35%的學生希望畢業后在醫院工作,提示高校應將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醫學人文教育最直接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塑造和張揚醫學人文精神,于專業教學活動中融入職業道德、批判性思維、溝通交流技巧培養。以生為本,把醫學生作為醫學人文教育的主體[7]。加強畢業生在校教育,強化健康管理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臨床醫學相關理論知識學習,推動健康管理與臨床融合,規范臨床見習管理,提升學生健康檢測、健康評估、健康干預、健康教育、健康風險管理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從事包括慢病管理在內的健康管理、服務等工作打下基礎[8]。
本次調查發現,19.59%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知識用處不大,55.41%的學生認為有點用,年級越高認為專業知識對就業的影響就越小。該結果提示,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增長,學生逐漸認識到綜合素質與能力對就業的重要性,越來越期望獲得專業知識以外的組織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表達寫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業能力。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完善,相比之下,綜合素質教育改革則進展緩慢。為培養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高校一方面要通過學風建設與學業輔導端正學生專業學習態度,提高專業能力,激發專業興趣,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9];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術競賽、論文寫作等科研訓練活動和留學生交流、訪問學者接待等國際交流或跨文化交流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拓寬學生國際視野[10]。此外,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各類社團活動和創新創業實踐中培養團隊管理能力、協作交流能力,提升領導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勤工助學、個人綜合素質拓展、職業生涯規劃和技能培訓等活動,幫助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促進可遷移、可持續能力發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