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倩, 王 珩,*,楊善發,趙允伍,王曉松
(1.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實現從胎兒到生命終點的全程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1]。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上歷年有兩千萬人存在生命末期臨終關懷的需求[2]。2015年,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公布了一組“死亡質量指數”,與40年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還有待發展[3],我國臨終關懷與西方國家相比,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服務開展、效果和成果反饋評判等方面的實踐經歷相對不足[4],與國外學術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存在一定差距。我國臨終關懷相關研究的論文也在不斷增加,關注到了不同的主題,如談臨終關懷的現狀及進展研究[5]、安寧療護對社區臨終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Meta分析[6]、國內護理人員安寧療護知信行的研究現狀[7]等。此外,臨終關懷現狀的研究也擴展到了兒童、中醫藥[8]、敘事醫學等。本研究對臨終關懷研究現狀進行了文獻計量分析,以期為下一步工作開展提供思路。
重點分析學術刊物論文,不納入會議文獻、專著、學位論文、報紙、圖書、政府文件等。以中國知網網絡版平臺為文獻檢索途徑,檢索策略如下:總庫檢索,發表時間為2011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主題為臨終關懷/安寧療護+研究現狀+研究+現狀,并進行同義詞擴展,范圍為學術期刊,中文模式,其他設置不動,具體檢索日期為2021年4月22日,總庫檢索出文獻1 654篇,發表在學術期刊1 104篇,選取其中中文文獻1 103篇。排除標準:(1)主題與臨終關懷及與臨終關懷研究現狀不相關的文獻;(2)重復出現的文章。最終獲得文獻679篇。
采用NoteExpress軟件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管理和篩選,采Excel、SPSS 23.0軟件等進行可視化分析,從研究總體情況、主要期刊、主要機構、基金支持等方面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某領域研究基本情況的分析,是研究者了解該領域研究背景的基礎,通過對文獻數量變化趨勢的分析可從側面反映出臨終關懷研究的熱度和變化趨勢[9]。
2.1.1 發文階段 根據論文年累計發文量,并結合logistic曲線繪制出2011—2021年臨終關懷研究現狀知識存量增長的S型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健康管理綜合服務應用示范”項目子課題“健康管理診療規范與操作規范研究”(2020YFC2006502)成長曲線(見圖1)。2011年至2021年,我國年均發表與臨終關懷研究現狀有關的文章43篇,發表文獻總體呈上漲趨勢,曲線由平緩上升到加速上升,說明該學科仍處于發展期,未來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1.2 論文研究范圍(見表1、圖2)
2.1.3 高頻關鍵詞(1)把具有某種特定聯系與相似相關的詞組總結為更好理解、內容更翔實的詞匯[10]。(2)因臨終關懷和安寧療護與本研究的關鍵詞具有一致性,為避免大量重復導致次數統計過高,對分析產生干擾,在統計中不計入。根據此分析統計后得到臨終關懷研究現狀高頻關鍵詞(見表2)。
主要分析研究學者、被引分析、主要期刊、主要機構、基金支持等。
2.2.1 研究學者 以普賴斯定律為判斷標準[11],對本文檢索范圍內收錄于知網期刊數據庫的679篇文獻進行作者分析,其中,發文最多的作者為吳斌(4篇)。根據普賴斯定律公式,nmax表示發文最多的著者論文數,m表示核心著者最低發文量,經計算,m約為1.5。具體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高產作者(文章第一作者)
其中,發表數量前3位的依次是吳斌、張偉、王敏,調查發現,高產作者學歷均較高且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和研究能力,同時,研究本主題的高產作者發表文獻數量并不多,說明臨終關懷相關研究在學術界方興未艾。高產作者的文章大部分發表于核心期刊,作者所在機構為中東部地區。
2.2.2 被引分析 前50篇文獻最多被引用164次,最少被引用12次,平均18.5次。高被引文獻對期刊綜合影響因子的相關系數為 0.157,呈弱正相關關系(α=0.05,P=0.276),且高產作者與高被引文獻不呈正相關關系。分析前10篇高被引文獻作者年齡,與高產作者對比,發現中老年作者和青年作者相間分布,而如何吸引更多青年作者撰寫文章及提高文獻質量和被引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2.2.3 主要期刊(見表4)《護理研究》《全科護理》《護理學雜志》等是研究者重點投稿的期刊及納入以臨終關懷現狀為主題文獻較多的期刊。

表4 主要期刊統計
2.2.4 主要機構 排在前10位的研究機構累計產出文章46篇(見表5),表明部分研究機構臨終關懷研究成果輸出較低,臨終關懷研究進展緩慢。

表5 主要機構統計
2.2.5 基金支持 獲得基金支持的論文累計297篇,占檢索文獻的43.7%;其中,刊載在核心期刊的累計95篇,得到國家級基金支持的16篇;在被引率方面,獲得基金支持的文獻被引率更高。整體來看,有基金支持的文獻影響力和作用力比沒有基金支持的大。
2.2.6 合作研究 合作是科學研究的特點[12],單位間及學者間協作研究相對較普遍。前10篇高被引文獻中,6篇為跨單位聯合研究撰文,跨國合作文獻暫無;擴大選取范圍到50篇,共20篇機構聯合研究,而研究者間合作撰文較普遍。
(1)研究多聚焦在高校和醫院,且更多聚集于臨床和護理方面,文獻多發表于《護理研究》《全科護理》《護理學雜志》等期刊,研究隊伍里青中老年作者相間分布,文獻質量還有待提升。(2)在研究中主要探討臨終關懷對普通大眾、患者、大學生、醫護人員、醫護實習生、患者家屬等認知及行為的影響因素:①中國傳統思想談生忌死,孝道大于天;②缺乏死亡教導,開展臨終關懷教學的學校與醫療機構較少;③臨終關懷認可度較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安寧療護未納入醫保;④臨終關懷機構與實際生活產生的鄰避沖突;⑤臨終關懷機構多數為民營單位,投入資金不足,社區居家臨終關懷在上海等地的實踐探索較好,但全國還不普及。(3)將質性研究法、敘事療法、中醫治療應用于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通過改善其精神狀態和生活壓力及減緩其痛苦和焦慮來撫慰患者。(4)將宗教思想理論、儒道佛理論運用于臨終關懷服務。有研究指出,中國哲學和宗教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對健康和保健的思考[13]。(5)從建筑設計角度及色彩設計來探索安寧療護服務。如通過室內色彩來改善末期患者和醫護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使冰冷的病房變得溫暖,以凸顯人文理念[14]。(6)制訂醫療照護計劃和準備生前遺囑,為規劃自己人生及晚期患病情況做準備,這在發達國家已被廣泛應用,全球至少有30個國家和地區允許在醫療護理過程中合法使用生前預囑及功能相似的一系列文件[15],但在我國還未大面積推廣,患者在生命末期往往身不由己,需要家人及其親屬做出判斷。(7)探討安樂死和臨終關懷的關聯,如兩者的界限探討等。但有關安樂死立法及與醫學倫理、道德間的爭議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有爭議。
家是一個讓人感到安全和安心的地方[16],所以居家臨終關懷理論應符合我國主流價值觀,上海、北京等地因開展臨終關懷試點較早,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引人矚目的“五贏成就”上海模式[17]。徐天夢等研究發現,安寧療護能改善社區臨終患者生活質量[6],臨終關懷服務方式及服務內容的完善、如何讓更多人接受臨終關懷及如何推行還應進一步探究。
隨著互聯網+醫療服務的興起,遠程醫療與臨終關懷相結合可拓寬患者服務面和受益面,應利用新興技術普及臨終關懷服務,讓心理引導工作者加入臨終關懷團隊,以滿足臨終關懷事務要求。伴隨國家長護醫療保險試點的推行,臨終關懷與長護醫療保險相結合并應用于醫養結合機構,鼓勵了臨終患者選擇安寧療護服務;還應加大對臨終關懷事業的投資力度,鼓舞青年作者結合實證研究探索,加強機構、研究者間的交流,積極召開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擴大其影響力,建立良好的國際國內交流平臺。
目前我國尚無統一完善的安寧療護準入準出標準,在臨床實踐中主要依據醫護人員自身經驗判斷患者是否可轉入或轉出安寧療護[18],而準入是實施服務及評估服務效果的基礎,規范的準入標準可有效利用醫療資源。但目前此方面研究較少,王曉琳等研究了非腫瘤患者安寧療護準入標準,完善了原有標準并彌補了非癌癥患者準入指標的缺失[19];曾潔等對醫護人員開展了安寧療護準入標準認知的質性研究,為構建科學的準入標準提供了借鑒[20];繆俊等研究了社區安寧療護對象準入準出標準,為進行居家、社區、醫院間的雙向轉介提供了理論基礎[21]。參考國外發展成熟的準入準出標準,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準入準出指標體系并評價其實施效果,以推動臨終關懷服務標準化、科學化、國際化道路。
本研究存在檢索偏倚,且只在一個知識庫中進行了檢索,有待進一步驗證與完善。希望有更多患者享受臨終關懷服務[22],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研究隊伍,為建設和諧醫患關系和健康中國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