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 波
本次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將以“笑淚與共,《愛的教育》伴我成長”為閱讀主題,增強學生閱讀的沉浸感。學生通過完成“以主人公的身份,結識書中的人物,走進他們的故事”的系列閱讀任務,加深對《愛的教育》一書的理解與思考,并能與自己的生活進行聯結。

笑淚與共,《愛的教育》伴我成長
根據閱讀主題與任務,制訂《愛的教育》整本書閱讀的學習目標如下:
1.學習梳理作品的基本內容,概括故事情節,能簡要描述印象最深的人物與場景。
2.關注小說中人物與環境的描寫,推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小說形象的多面性與復雜性。
3.運用思維導圖記錄成長歷程,梳理人物關系,探究人物間的情感脈絡;并批注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4.針對感興趣的人物與情節,交流閱讀心得,體驗同齡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喜怒哀樂,感受作品傳達的真善美。
本次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以“穿越到書中,化身主人公”為閱讀情境,賦予學生《愛的教育》主人公恩里科的身份,并安排了五個階段性的閱讀任務。通過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相輔相成,引導學生完成對《愛的教育》整本書的閱讀,進而掌握小說閱讀的策略,提高自身的閱讀綜合素養。具體活動安排如下:


《愛的教育》整本書閱讀任務一:繽紛“朋友圈”
1.借助圖式,認清小說中紛繁復雜的人物形象,初步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
2.梳理卡羅內的相關情節,抓住情節梗概,進而把握這一人物的特點。
3.體驗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的“笑”與“淚”,了解《愛的教育》的主旨,學會勇敢地面對未來。
板塊一:分組“通訊錄”,梳理關系
(一)引入微課介紹
1.同學們,六年級是小學生活的最后一年。在告別母校之前,讓我們再來回憶一下,有哪些難忘的老師或者同學。
2.這次“快樂讀書吧”向我們推薦的都是成長類小說。其中有一本,在序言中這樣寫道:“這部書是特地奉獻給九到十三歲的小學生的。”它就是《愛的教育》。
3.首先來看一段《愛的教育》的微課介紹。(播放微課)現在你對它有了哪些了解?
【設計意圖:《愛的教育》成書年代較早,且是外國文學,對現代的學生缺乏閱讀吸引力。因此利用微課,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書籍的基本信息呈現出來,使他們在閱讀前對書有一個大致了解。】
(二)分組各色人物
1.恩里科在成長道路上遇到了哪些老師和同學?翻開目錄,你能從哪兩則日記中找到這些信息?(《我們的老師》《我的同班同學》)
2.在這兩則日記中一共出現了十多個人物,已經都存進了通訊錄里,你們能幫恩里科分分組嗎?
出示閱讀任務一:

交流:大家讀得非常投入,現在來分享你們的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書中人物眾多,學生極易混淆,存在重復回讀的問題。因此,先檢索目錄,引導學生定位到日記《我們的老師》與《我的同班同學》,將所有人物“一網打盡”;再將其分為“我的老師”“我的同學”“我的好友”三組,逐步厘清人物關系;最后以“通訊錄”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不僅貼近學生生活,還能輔助后續閱讀。】
板塊二:編輯“朋友圈”,聚焦形象
(一)選擇“No.1”
1.各位同學,如果從四位好友中選擇一位特別好友的話,你覺得恩里科會選誰?你的理由是什么?
2.在書中,有四則日記就專門記敘了卡羅內的故事,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這些日記的題目:《高尚的行為》《我的朋友卡羅內》《奈利的保護人》《卡羅內的母親》。
【設計意圖:選取特別好友旨在引導學生代入主人公恩里科的視角,從日記的敘述中發現典型形象,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以及對小說人物的探索欲望。】
(二)發布“朋友圈”
1.同學們,假如生活在現代,你覺得恩里科會把日記里的內容分享在哪兒?(微博、QQ 空間、“朋友圈”)
恩里科已經把《我的同班同學》發在了“朋友圈”里,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出示“朋友圈”:

2.現在,你就是恩里科,要發“朋友圈”。
出示閱讀任務二:

3.請組長打開信封,組員抽“朋友圈”,計時30秒。接下來閱讀時間7 分鐘。
交流:下面請一組上臺分享他們編輯的“朋友圈”。
【設計意圖:學生先自主閱讀,寫梗概;再小組合作梳理情節的發展,最終以“朋友圈”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小組學習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充分考驗學生對書籍的深度閱讀與思索。】
板塊三:暢寫“留言板”,品味成長
(一)代入主角,評論留言
1.各位恩里科們,發完這四條“朋友圈”,你有哪些感觸與啟發想寫在留言板上呢?
2.大家請看,經歷了從被幫助者到幫助者的轉變,這正是恩里科的成長,我來把他的留言置頂。
【設計意圖:設置“留言板”,并引導學生針對“朋友圈”內容進行評論,目的在于點撥學生自主感悟成長。】
(二)轉換身份,再次留言
1.如果你是恩里科的父親,看到“朋友圈”,想對自己的兒子說什么?
2.你還可以是同學、校長……也可以是你自己,一個普通的讀者。在心形紙上寫下你想留給恩里科的話,別忘了署名。
3.大家寫好了就貼到留言板上去。(挑選部分留言進行展示)
4.今天我們認識的還只是《愛的教育》中的一個人物,如果你繼續讀下去,還會發現更多有意思的人與故事。課后請大家再選擇一個人物,編輯他的“朋友圈”。
【設計意圖:學生轉換身份,站在不同角度,再次留言。在課堂的最后,課后閱讀任務為后續的閱讀推進課與閱讀分享課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