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古麗·努爾格拉
(新疆建設兵團第五師醫院,新疆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833400)
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機制為椎間盤纖維受到壓力等損傷,致使神經功能受到影響。發病時,患者會感覺到腰部疼痛。腰椎間盤突出癥高發于長期從事跳高、跳遠、投擲等活動量較大的運動員、接受體育訓練的未成年者、長期工作姿勢不良的社會人群如駕駛員、體力勞動者,以及老年群體、有家族病史、妊娠期女性等。誘發該病的基本病因為年齡增加導致的椎間盤逐漸發生退變、髓核失去原有彈性、外加長期處于勞累和外力作用或由于積累性損傷如反復扭腰、大范圍扭轉等動作引起椎間盤損傷。目前來說,臨床上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最佳的治療手段為手術治療,術后患者需進行專業的康復訓練,故給予該病患者專業的護理措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常規護理的護理方式較為局限,無法滿足患者護理需求。聯合式康復護理由康復醫學和康復護理學衍生而來,具體包括心理護理、疼痛護理、飲食護理、運動護理等,其護理服務特點更加貼合該病的護理要求。現將新疆建設兵團第五師醫院2019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予以納入,開展比對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4月~2021年5月新疆建設兵團第五師醫院收治的9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以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例。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3.65±4.35)歲;病程6~25個月,平均病程(13.37±2.13)個月;疾病類型:骨核膨隆型28例,骨核突出型18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30~66歲,平均年齡(43.44±4.56)歲;病程7~24個月,平均病程(12.79±2.71)個月;疾病類型:骨核膨隆型30例,骨核突出型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新疆建設兵團第五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展開。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2020)》診斷標準;②可耐受相應治療且護理依從性較高;③無精神系統或傳染性疾病。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或重要臟器疾病者;②既往存在腰椎手術史或多節段腰椎間盤退變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手術前護理人員需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醫院環境,密切關注患者身體各項指標,及時詢問患者腰部及下肢感覺變化。手術后叮囑患者24 h內嚴格制動,24 h后由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完成翻身以及活動,預防壓力性損傷。同時護理人員需重點觀察患者手術切口敷料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滲液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上報主治醫生。
觀察組采用聯合式康復護理,護理流程如下:①術前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針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專業評估,發現患者存在不良情緒時,需進行及時疏導。例如對于疾病恐慌等引發不良情緒的患者可以為其介紹主治醫生的資歷等,或向其介紹既往同類型疾病治療成功的案例,幫助患者以平穩心態積極接受治療。②疼痛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護理人員可以借助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進行疼痛等級評估,對疼痛等級<4級的患者可以指導其進行呼吸調節、冥想或注意力轉移法等方法減輕疼痛;疼痛≥4級時可以遵守醫囑給予止疼藥等。③術后飲食指導,患者術后4~6 h后主要采用清淡流質飲食,如小米粥等,護理人員應叮囑家屬嚴禁進食牛奶等容易導致脹氣類的食物。術后2 d無異常可增加用高蛋白和高纖維素食物等制作的流質食品。高蛋白質食品有雞肉、牛肉、雞蛋等;高纖維素食品有大豆、花生、芝麻、紅薯等,另外患者可以多食用綠葉菜以補充維生素C,如油菜、芹菜、卷心菜等。具體飲食量需要結合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和恢復情況等,飲食應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④術后康復護理,手術當天,指導患者制動,臥床休息;術后1 d,指導患者進行輕微活動或相應抬高下肢,避免神經粘連;術后2 d,觀察患者每日大便情況,必要時可以使用開塞露等。同時為患者拔除引流管,患者無任何不適情況下,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正確佩戴腰圍,指導患者下床緩慢移動,使得腰部可承受部分應力;術后3 d,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肉功能鍛煉;術后5 d,早期可采用五點式運動方法,要求患者以雙臂肘部、頸部、雙腳作為平衡支撐點,將腰部抬高,維持4 s左右,循環運動,10組/次,3次/d。中期可采用三點式運動,患者取平臥位,以手腳為支點,腰部彎曲至自身最大承受曲值,持續5 s,3次/d,10組/次;后期可進行飛燕式功能訓練,患者取俯臥位,四肢與頭部向上后方伸展,盡量減少腹部與床的接觸面積,維持5~10 s,3次/d,10組/次。另外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具體恢復情況指導其使用不同康復方式,并叮囑患者遵循循序漸進原則。⑤出院指導,護理人員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告知主治醫生后,獲取患者出院許可,叮囑患者術后必須佩戴3個月的腰圍,3個月后到院內進行復查,6個月后可緩慢進行自主彎腰,同時手提重物應 <5 kg,每3個月復查1次。
疼痛程度:選擇VAS評估生活質量,將其分成10段,分別標記0~10分,評分越高代表越疼痛。
并發癥發生率:觀察并計算兩組患者出現椎間盤感染、便秘、壓瘡、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椎間盤感染+便秘+壓瘡+靜脈血栓)例數/總例數×100%。
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評估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精神狀態、行為能力、認知功能,滿分10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觀察組術后12 h、24 h、48 h 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VAS評分比較 (,分)
觀察組患者椎間盤感染、便秘、壓瘡、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觀察組軀體功能、精神狀態、行為能力、認知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骨科常見病,發病誘因與外力損傷、發育不良、遺傳、椎間盤退變等因素密切相關,根據疾病類型不同,可將其分為膨隆型、突出型、脫出型、游離型等。臨床數據顯示,該病高發于青壯年男性,男女發病比例為10∶1,其中肥胖、更年期或者妊娠期人群發病率更高。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常采用微創手術治療,效果較佳,但是術后患者需進行專業康復護理,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通常選擇常規護理,但常規護理大多局限于遵守醫囑針對疾病進行護理,護理質量較低。故此為腰椎間盤突出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探索更加優質和專業的護理措施至關重要。聯合式康復護理是立足于康復護理學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新型護理措施,其核心為降低患者術后痛感,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聯合式康復護理模式具體實踐路徑為心理護理-疼痛護理-飲食護理-康復護理-出院指導。實施心理護理的目的在于從根本上減少患者因疾病產生的負性情緒,如老年患者擔憂自身后期恢復問題、青少年緊張自身后續運動活動能力、職場工作者因疾病問題耽誤自身工作進度等均可能產生對疾病恢復影響較大的不良心理,輕者影響心理狀態,情緒低迷,重者影響睡眠質量和治療效果。故此護理人員會結合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完成正向心理引導,樹立康復信心,使其可以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提升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另外有研究表明,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與心理情緒存在直接聯系,過度緊張及關注可產生較強的應激反應,加重患者痛覺感知,故此心理護理對于降低疼痛程度也有一定效果。術后患者在麻醉效力逐漸消退后,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限制患者術后康復質量,而對于疼痛敏感程度較高、耐受度較低的患者可通過醫學手段,給予止痛類藥物緩解疼痛。而對于另外部分患者可以使用藥物之外的精神轉移等物理疼痛護理方法,聯合心理護理不但可以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還能降低止痛類藥物對腎臟的代謝壓力。飲食護理對于術后患者來說至關重要,良好的飲食搭配可以促進患者手術創口盡快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故此護理人員可以結合患者口味、病情、基礎疾病等綜合情況給予客觀科學的飲食指導,幫助患者更好恢復。患者微創手術1 d后便可進行康復護理,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患者加快康復速度,但護理人員需提前做好解釋工作,使其明晰術后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避免出現醫患糾紛。最后出院指導是在患者具備出院條件上給予的囑托,告知相關注意事項。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同時間段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生活質量等方面數據均優于對照組,這也證明聯合式康復護理可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患者帶來積極影響。陳世星等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08%,白小花等研究中觀察組術后1~3 d 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均與本研究結果相近,可見本研究結果真實可靠。
對比常規護理,聯合式康復護理在護理方式上更加全面,可顯著減輕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但因選取病例數有限,使得本研究具有局限性,在后續研究中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