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宏明
互聯網時代的新聞信息生產如同手工作坊向現代大機器生產轉變一樣,其生產力、傳播力比人類以往所有世代的總和還要大得多、多得多。這當中,技術創新與應用,就像打開了魔盒,帶來許許多多神奇效應,讓人真切感受到“幾乎沒有什么不可能”。
作為省級黨報集團,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以下簡稱重報集團)和其他兄弟媒體單位一樣,始終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性,加強新技術應用。通過新技術賦能,重報集團已重塑采編流程、建設平臺終端、優化管理手段,成為擁有16報4刊14網8端等近百個媒體平臺的全媒體新型傳媒集團,全媒體覆蓋數達6.32億人次。在全國率先建成的“全媒體內容生產技術支撐平臺”,獲得了國內新聞技術領域最高榮譽——“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搭建的“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新聞內容生產監管服務平臺”被評為全國數字化轉型升級和媒體融合發展示范項目。可以說,重報集團新技術應用是全方位的,是靠緊抓技術創新這個“牛耳”打通融合發展“命門”的。本文不再贅述這些多維度的技術創新成果,而是重點介紹重報集團通過新技術應用催化新聞報道質躍的幾則案例,從中可以感知到有著傳統紙媒基因的黨報集團在互聯網時代的華麗轉身。
1991年出生的澳大利亞小伙菲利普曾是重慶西南大學一名外籍教師,2018年因糖尿病并發癥醫治無效在渝不幸病逝。生前,他作出了捐獻眼角膜、肝臟、腎臟、心臟、肺等器官的書面決定。當年5月9日,菲利普的肝臟、兩個腎臟以及一對眼角膜成功移植到5名中國人身上,挽救了3人的生命,讓2人重見光明,菲利普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在中國延續。菲利普是中國第七例外籍人士器官捐獻者,也是重慶市首位外籍人士器官捐獻者。
不言而喻,菲利普的事跡是感人至深、充滿正能量的新聞報道題材。國內主要媒體紛赴重慶,對這一新聞進行了報道。作為新聞發生地的主流媒體,重報集團所屬媒體對此也在重要版面、網頁、欄目做了大量報道。通常情況下,關于菲利普的新聞報道至此會暫告一段落。然而,重報集團旗下華龍網卻運用AR成像技術讓已經逝去的菲利普“復活”再現,既了卻了他生前的一樁心愿,又把相關新聞報道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年輕帥氣的菲利普酷愛音樂。“我的夢想就是組建一個自己的樂隊,站在舞臺上綻放光芒。”2019年清明前夕,菲利普父母從澳洲趕到重慶璧山。在愛子的墓前,他們提到了兒子生前的音樂夢,想幫天堂里的菲利普完成未竟的心愿。經過華龍網精心策劃和組織,2020年10月1日,一場跨越國界、穿越時空的A R音樂會在互聯網上直播。受益于菲利普器官捐贈,5位延續著他生命的中國人登臺演出,共同完成他的遺愿。通過AR虛擬成像技術,菲利普“復活重生”,其全息投影現身舞臺,與大洋彼岸的父母實現跨時空的“團圓”。難掩心中激動的這對夫婦熱淚盈眶,泣不成聲地說:“我們失去了一個菲利普,卻獲得了五個菲利普。”
這場特殊的音樂會,全網點擊量超過1億人次。華龍網由此制作的融合新聞作品《微紀錄|五個人的樂隊 “一個人”的演出——記一場跨越時空的團圓》,成了萬眾矚目的爆款。該作品榮獲2020年“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特等獎、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華龍網這則報道還帶動了更多人關注器官捐獻。據中國人體捐獻管理中心數據顯示,音樂會舉行后兩天內,重慶地區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登記比平日多出近50%。
2022年3月5日,重報集團旗下新重慶客戶端推出創意短視頻《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幸福,源于這兒》,首次將3D打印技術運用到新聞報道中,通過新的表達方式、新的技術應用為報道內容賦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這段視頻,通過“總理原聲金句+微觀模型”搭建的“小世界”,從經濟、保就業、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擴大內需、鄉村振興、對外開放、綠色低碳、改善民生等方面生動展示了《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的“大幸福”,生動展現過去一年中國的非凡成就。
主創團隊手工設計出一套微縮城市景觀,涵蓋豐富場景,然后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重慶代表性建筑,穿插截取的總理原聲片段,使真實場景和微觀景觀相互呼應,使用探針鏡頭,拍攝出常規手法無法達到的視覺效果。這則短視頻形象、真切、生動,讓“幸福”看得見、摸得著,有著超越抽象概念的豐富質感。據了解,這或是我國媒體首次將作為制造領域前沿技術的3D打印技術應用到媒體新聞報道中,不失為媒體技術應用場景創新的重大突破。由于新技術帶來的全新受眾體驗,《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幸福,源于這兒》短視頻當天傳播量超過300萬人次。有關部門充分肯定其技術應用場景創新,評價這是在同類主題報道中脫穎而出的優秀新聞作品。
重大主題報道優點在于量能巨大,擲地有聲,但如果不選擇精巧的報道角度、新的話語和呈現方式,也容易因其重、大而“硬邦邦”“高大上”,以致傳不動、傳不快、傳不開。2021年6月30日,重報集團旗下華龍網推出的全國首款黨史宣傳沉浸式互動視頻《黨員,請選擇!》運用游戲的手法,以“劇本殺”的形式極大強化了受眾代入感,在重大主題報道創新方面闖出了新路,是新聞游戲的實踐應用。
《黨員,請選擇!》從小角度切入,聚焦黨史上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展現他們深入虎穴、許黨報國、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教育引導年輕黨員堅持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這款互動視頻從與重慶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沈安娜、華明之、張露萍的經歷中取材。虛擬角色速記員田娜在發現情報信息后面臨如何轉移的選擇,體驗的正是沈安娜的經歷;電臺業務員華瀛在收寄外地黨員信件時怎樣隱藏身份,正是華明之的經歷;報務員吳萍在組織暴露后能否做出正確決策保存實力,正是張露萍的經歷。通過代入性選擇,讓用戶以游戲的方式來“選擇”劇情走向,從而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革命先輩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 《微紀錄|五個人的樂隊 “一個人”的演出——記一場跨越時空的團圓》視頻截圖
互動體驗環節后,作品還講述了角色背后歷史人物原型的事跡。他們每個人都為了共產主義信仰和革命理想,在個人和國家之間做出了選擇。比如,沈安娜出身書香門第,曾夢想成為電影明星,但最終受理想感召,選擇走上革命道路,憑借一支筆在敵人腹地獲取大量絕密情報,被譽為“按住蔣介石脈搏的人”;張露萍原本可與愛人相守,衣食無憂過完一生,但為了信仰,她選擇離開新婚不久的丈夫,孤身打入敵人內部,這一別就是永別。正是這樣一大批默默無聞的隱蔽戰線工作者做出了犧牲小我的選擇,才換來今天的繁華盛世。視頻的結尾通過走心的文案和音樂,致敬這些無名英雄,引起用戶深刻共鳴,也讓主題進一步升華。該作品通過技術賦能,更好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密碼,讓黨史宣傳更接地氣。
《黨員,請選擇!》融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建構了黨史宣傳這一重大主題報道“紅色現場、融合表達、年輕語態”的情景模式。作品上線后,全網點擊量過億,點贊量高達582萬+,收到了破壁出圈的效果。
重報集團上述三則新聞報道,是以技術創新與應用插上翅膀的生動案例。這表明:互聯網時代,媒體必須向技術創新要新聞生產力,以先進技術為支撐,通過新技術應用為內容生產與傳播賦能。
媒體融合是互聯網傳播革命倒逼和引發的,本質上由技術創新驅動和引領。在這個意義上,媒體深度融合最終的解決方案可能也有賴于媒介技術的革命性創新。傳統媒體時代,幾十萬、幾百萬受眾覆蓋量就快頂到“天花板”了;沒有技術創新,互聯網時代海量信息生產和單條信息上億乃至十幾億的傳播量幾乎難以想象。就此而言,技術創新與應用,無疑是媒體融合發展的“牛耳”“命門”,是放大一體效能、催化融合質躍的關鍵所在。向技術創新要新聞生產力,第一要體現在新型傳播平臺建設上。新型平臺就是新的新聞生產力。主流媒體打造和擁有了巨型流量新平臺,主流輿論占據傳播制高點便是水到渠成的;第二要體現在新型采編流程和新型新聞生產關系的構建上。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只有依托技術創新重塑適應互聯網新聞生產的機制流程,形成集約高效的全媒體調度體系,才能最大限度釋放新聞生產力;第三要體現在為信息內容服務和賦能上。媒體始終要以內容為本,必須用好信息技術革命成果,運用VR、AR、MR和流媒體、超高清等技術推出全息化、可視化,沉浸式、交互式新聞產品,豐富內容形態、呈現方式、傳播樣式,強化新聞報道的表現力、感染力。

□ 《2022政府工作報告|幸福,源于這兒》視頻截圖

□ 《黨員,請選擇!》視頻截圖
新聞媒體當然要注重核心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但這不是媒體的強項和 優勢,往往也不是一般新聞單位所能獨立完成的。媒體更應注重技術應用場景的開拓與創新,把層出不窮、不斷更新的網絡技術,恰如其分地運用到新聞報道之中,就像重報集團不失時機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全國兩會報道一樣。互聯網時代,缺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如何將新技術合理、有效應用到新聞媒體日常的采編發體系和場景之中去;互聯網技術也不都是高精尖,很多時候反倒更像傻瓜相機一樣容易上手。現實困境更多是一些主流媒體源于傳統慣習和多年路徑依賴而形成對新技術的心理壁壘所致。在這個意義上,新聞媒體從靈魂深處擁抱新技術并努力拓展新技術應用場景,有著比技術發明創造本身更為突出的重要性。畢竟技術研發是科研機構的任務、使命,新聞單位把新媒介技術成果用好、用足才更是本分、責任。
互聯網媒介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其創新與應用必須以主流價值導向為引領。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張圖、一段視頻經由全媒體幾小時就能形成爆發式傳播,對輿論場造成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力,用好了造福國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造成難以預見的危害。”[1]所以,他在提出“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奮發、接收、反饋中”的要求時,強調要“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2]我們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不能落入簡單技術決定論的窠臼,而必須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做到“導向為魂”。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特別指出:以先進技術為引領要“做到為我所用、于我有利、由我來管”。當下的現實困境是互聯網平臺在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往往更加得心應手,而主流媒體在這方面卻存在明顯短板,應切實把弱項強起來、把短板補齊了,不然面對洶涌澎湃的互聯網傳播浪潮就很可能喪失主流影響力和傳播力,乃至丟掉主流媒體在輿論場應有的地位。
【注釋】
[1][2]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