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紅雨
近年,新華社專門成立衛星新聞實驗室,開始系統化、規模化地運用衛星技術進行融合新聞報道,這種融合衛星遙感技術、空天新視角的新聞產品一經推出,就引發了學界業界的關注,有學者將其定位為“衛星新聞”[1],認為其是一種“集采端的破圈和革新”[2],引發了“敘事重構”和“時空感重組”[3],而在這些探討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核心的還是衛星新聞作為技術圖像的視角問題。
今天,伴隨著高科技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使用,衛星技術已經“成為潛力無窮的新聞報道工具,同時也是24小時監測地球的攝像機”[4],直升機、衛星、無人機、空間站等技術的應用,各種地球圖像、世界圖像被不同媒介所喚醒,并且在互聯網世界里廣泛傳播,這是一種新的圖像類型,被稱為“技術圖像”,它有可能“在許多方面喚起了人們對傳統圖像的記憶,但它是一種全新的媒介。技術圖像有著與傳統圖像截然不同的‘表意’方式。簡言之,它實際構成了一種文化的革命”[5]。這些技術圖像能夠將抽象的觀念、理論、事物轉化為可見的圖像,細致、生動、透明地呈現變遷、差異、進步等。尤其是各種電子地圖平臺的加入,衛星信息、虛擬空間、互聯網、地圖互相嵌入,為觀眾帶來嶄新的地理學認知和基于地球村的世界觀,正如有學者不無感慨地說:“從高空俯瞰觸手般擴展的城市,感覺是一條條斑點紛飛的龍,由一個個電影的鏡頭剪輯而成。”[6]而衛星云圖與新聞的共振,共同生產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世界畫卷。這種互動,正如文學和地圖的互動一樣,“衍生出了一種多層次的空間美學,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闡釋空間”。[7]
在這個廣闊的空間中,借助先進的衛星技術、拍攝技術和媒介手段,呈現了不一樣的看世界的角度,也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空間敘事。目前,學界業界對這種視角的叫法尚不統一,有“衛星視角”[8]“天基視角”[9]“超視角”“垂直視角”[10]“太空視角”[11]“上帝視角”[12]乃至“俯瞰視角”等叫法。筆者認為,自教育家蔡元培提出“鳥瞰美學”及電影教育先驅孫明經登上蔡元培專門安排的飛機飛到高空、俯拍中華大地,實踐“鳥瞰美學”[13],借助熱氣球、飛艇、衛星、直升機、無人機等技術,從自上而下的“空中之眼”[14]實現從高空向下“俯瞰”,形成了豐富的“鳥瞰式譜系”[15]。因此,我們可以從視覺傳播角度,將衛星新聞的這種觀看視角,和《鳥瞰地球》《鳥瞰中國》《家園》等紀錄片呈現的視角一起,稱為鳥瞰式視角,通過鳥瞰式視角形成的新聞敘事稱為鳥瞰敘事,并將其置于視覺譜系中進行觀察與思考。
對于鳥瞰式敘事來說,衛星新聞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呈現出什么,更在于其呈現背后的意義考量。“技術圖像必須從所指、從‘為何呈現’的角度,而不是從能指、‘展現了什么’的角度去解碼。對它們而言,恰當的思考在于,技術圖像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而表意的?解碼技術圖像并不是挖掘它所呈現之物,而是探究它本身是如何被構建的”[16]。同時,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思考,這種鳥瞰式敘事以及其背后的技術圖像,為觀眾帶來什么樣的視覺體驗,帶來什么樣的深層觀看關系的變化?在處理技術圖像時,不能習慣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術上以及生產技術的方法上,而應關注到媒介與觀眾之間的關系,以及觀眾對一種新圖像的體驗。因此,本文對“鳥瞰式”敘事所形成的技術圖像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的新聞敘事、視覺傳播實踐提供獨特的觀察角度和理論闡釋。

今天的中華大地,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城鎮與大城市、自然生態與社會人文、空間天際線與物質參照系,這種變化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其中,有時甚至難以覺察。而鳥瞰式視角,將身體帶離地面,給我們一種臨空的“抽離感”,也讓我們以更加綜合、宏闊乃至清晰的方式捕捉到社會語境的變遷。采用鳥瞰式進行的新聞敘事,其敘事方式、敘事內容、敘事邏輯都發生了重要的轉變,也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故事和空間景觀,對于未來的新聞產品創新將產生重要的影響。衛星新聞的鳥瞰式視角,將“鳥瞰”作為理解世界變化的一個參照系,不僅加深了我們對于世界變遷的宏觀認知和理解,也為我們微觀地觀察所處的世界提供了新的角度,展現著世界形象的創造過程。尤其是將中國歷史的長度和地理空間的變化巧妙結合,展示了一個宏闊的時空變化及其背后深沉而厚重的文史傳統。
鳥瞰式視角可以將廣闊場景展現與微觀“點位”敘事結合起來。人們對世界的觀察,往往是從一個“點”開始,這個“點”可以是突發新聞事件、重點報道場域、重要創新理論。在著名的紀錄片《鳥瞰地球》中,通過一個放置在鳥類翅膀下的攝像頭,呈現出美麗、動感的自然世界和動物世界,在影片的開頭就提出其是用“鳥瞰”來表達整個紀錄片的視角和敘事的。谷歌地圖旋轉的地球,不斷被作為模仿的產品,也成為全球化公共性集體“圖片記憶”的最生動的存在。而在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制作系列作品中,則從一個具體的“點”(理論的,或是現實的)出發,用宏觀的“鳥瞰”視角進行審視和解讀,增強了衛星新聞圖像的表現力。其融媒產品《衛星還真發現了“金山銀山”》中,將衛星圖像和環境觀測數據結合,充分展現“兩山論”理念的發源地浙江安吉、“一個都不能少”的脫貧攻堅重點地區四川涼山、生態環境引起全國關注的云南滇池等地因生態改善帶來的巨大社會經濟發展成效,“鳥瞰式”敘事全面地展示“兩山論”提出給中國帶來的發展變化,也用生動的圖像反映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效果。這樣直觀清晰的認知是單純的數字、圖片、文字宣傳很難達到的。而在融媒產品《絕對震撼!中國減貧的最后決戰》中,并未采用衛星實景觀測,而是開創性地以鳥瞰的宏觀視角出發,將衛星還原的中國實景地圖用三維技術制作成白色柱狀模型。同時,在白色的中國地區柱狀群中以升起的黃色柱狀群作為貧困人口數量的代表意指。柱狀越高則貧困數量越多,柱狀顏色越深則貧困發生率越高。在這種宏觀的鳥瞰觀測下,一簇簇黃色柱狀群映入眼簾震撼人心,既展現出中國扶貧道路的艱難,也為視頻后半部這些柱狀群的顏色不斷變淺、高度不斷下降作出了鋪墊。在宏觀的視野中黃色的柱狀不斷回歸以白色柱狀為基底的中國大地,透析出“中國的減貧成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的微觀之“點”。
鳥瞰式視角還可以將歷史的縱深和現實的廣度結合起來。衛星遙感技術的一個重要能力在于,其不僅可以以鳥瞰的視角賦予觀者極為廣闊的觀測空間,擴展新聞報道和現實存在的廣度,還體現在衛星遙感具有海量的數據采集、儲存、分析功能,能使月、季、年甚至更長時間為間隔的信息與數據保持新聞價值。同時,衛星新聞壓縮了時空,使這種歷史的流變在短短數秒內展現出來,將歷史的縱深感融入在觀者的視覺體驗和全景式的時空展現之中。例如,在《60萬米高空看中國》廣東篇當中,為了展示深圳的變化,將拍攝視角抬升至萬米高空,通過從1988到2019年30多年的衛星圖像變化,以太空視角俯拍港珠澳大地,這種“全知全能”對一個地域長時段全局性的把握,展示了深圳如何從一個小漁村奇跡般地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變化過程,將深圳地貌的變動用動態影像的方式直觀地表現出來,展現了深圳跨越式大變革、大發展的過程,也成為中國發展變化的縮影。在新聞紀錄片《太空的見證》中,依托衛星長時間觀測的空間歷史數據,通過技術化的處理和并置,產生了歷時性的空間動態變化,也直觀地展示出中國扶貧攻堅的巨大成就。“太空中上帝視角俯瞰地球產生的視覺奇觀與陌生化的心理感受,刺激著數位屏幕后凝視的眼睛,這種視覺凝視也將這種視角帶入文本敘事的空間想象當中。”[17]每一個觀看紀錄片的人,都能夠在歷史和現實的縱橫捭闔中認識到中國脫貧攻堅帶來的滄桑巨變。
鳥瞰式視角還將豐富的衛星圖像與精微的數據變化相結合,形成了衛星新聞視覺表達方面的獨特優勢。借助豐富的衛星圖像和實時更新的數據、變化的數據曲線,形成了對表達對象的多維度的全知性認知。在《衛星見證:武漢“歸來”》中展現出了武漢解封前后數個月內產生的變化。其以衛星影像的畫面作為變化展現的主要載體,借助數據變化的闡釋、光點的移動軌跡以及地點的標注等方式形象地展示進出武漢的航班、鐵路、車流以及生活生產活動的變化,讓觀者視覺體驗到武漢從“封城”時的封閉凋零到開放后恢復生機的過程,也看到客觀數據的鼎力支撐。《萬米高空看湖北》先從長江講起,全長6300公里的滾滾江水,像一條巨龍橫貫神州大地。而在其中,再進一步展現湖北“臨江而興,因水而靈”的發展過程,長江邊上的河流、湖泊、橋梁等地標性景觀依次展現,讓人們對湖北地貌、發展、景觀有了最直觀的認知,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化。而2020年新華社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復工復產、抗洪、扶貧攻堅等重大報道中,持續生產新聞產品:借助地表溫度顏色與數據的變化,看工業園區的復工復產;通過夜光,看城市生活的恢復;借助“胡煥庸線”兩側的燈光對比,展示東西部變遷;通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奮斗的足跡,展示黨的領導“C位”如何煉成……這些疊加了衛星導航、信息點數據、傳感器監測、社會變遷途徑的作品,形成全網置頂、傳播過億、網民追捧的“衛星新聞”現象,具有無可替代的說服力,也受到了同行的追隨和學界的熱烈討論。
一般意義來說,今天,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是由一個個空間符號組成的,人們對于空間的認識是建立在對這些空間符號的經驗認知基礎上的,而由影像所塑造的媒介空間往往可以打破人們的這種經驗局限,并形成新的更加混合的空間體驗。在新華社衛星新聞的鳥瞰式敘事當中,衛星拍攝的地球空間圖像,其自然的空間意象成為社會變遷、生態變化、地理對比的視覺表征,成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的文化實踐活動,空間敘事通過“鳥瞰”這種視覺表征手段,“把各種概念、觀念和情感在一個可被轉達和闡釋的符號形式中具體化”[18],正是通過空間敘事,將新聞的立場巧妙地引入敘述當中,通過實際的地理空間來展示新聞信息。
衛星新聞成為體現中國國家媒體世界視野的視覺化參照,也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表達更加形象、具體。衛星新聞的鳥瞰式敘事,突破了常規的新聞生產分野,即國內/國際、圖片/數據、典型/全局,以“衛星視角”反映事件全貌,甚至增加了肉眼不可見的新維度,同時還具有一種強力的客觀感,可帶來強大的說服力。在武漢解封一個月后,衛星新聞實驗室推出融媒產品《衛星見證:武漢“歸來”》,將衛星光學影像與航空、貨運、商圈消費、城市電量等大數據結合,從“鳥瞰”的維度展示了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社會生活恢復的情況,中國抗疫成功,萬眾矚目;沸騰生活回歸,蕩氣回腸,用充滿張力和沖擊力的圖像再現了中國成功的抗疫實踐。除此之外,新華社的“衛星發現一個信號”系列衛星新聞產品,從三個不同的側面展現出了視覺化視角下的當代中國變遷。其中,《中國航線正在忙起來》為藍色標點和衛星圖像結合展現出中國船舶、航線數量的龐大、進出口的增加,揭示了當代中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以及和世界的緊密聯系。《中國耕地正在綠起來》通過衛星影像中的植被之“綠”與水土之“藍”展現出中國耕地良好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正在亮起來》通過衛星影像中燈光數量的不斷增加、暗與明的對比,展現出黑夜中不斷燃燒、發光的中國模樣,隱喻了中國在后疫情風雨中堅持復工復產、讓大地光彩重生的中國故事。新華社衛星新聞的鳥瞰式敘事,將空中俯視所看到的山河湖海、自然風物、地貌變遷,和中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崛起、中國故事等相結合,“形成了新的富有美學、政治學和社會價值的意象和敘事”,建立起了物理空間意義上的新坐標,這不僅是對中國變遷下地理景觀的重新書寫,還為空間、地域和場景賦予了新的意義。
當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需要我們站在世界的視野上,呈現另外的“全球化”敘事。因此,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以衛星影像和多源大數據為生產要素,通過開源情報分析的方法手段,針對人權、民主等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關鍵問題主動設置議題,開展深度報道,形成了常態化的衛星調查”[19],相繼推出了《衛星直擊美國全球生化實驗室》《衛星調查:美國的秘密營地》《衛星調查:隔離之墻》《衛星調查:烏克蘭美國生物實驗室》等一系列作品,乃至對俄烏沖突報道與信息研判等,形成了一套用衛星新聞進行國際傳播的流程化、體系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除了“衛星調查”,衛星同樣也站在世界的視野上呈現出世界上發生的事件與故事。如對突發事件的報道《衛星拍到黎巴嫩大爆炸現場!核心區被炸出深坑》則用簡單清晰的衛星影像還原了爆炸現場的慘狀。《澳大利亞山火如何狂暴蔓延》借助遙感衛星對氣候、溫度、熱異常點等多段不同類別信息數據的動態采集,向觀者展現出太空視角中山火肆虐澳大利亞全境的過程,觀者從太空俯瞰,通過顏色的強烈對比與澳大利亞山火、氣候等實時的變動親眼見證山火如何吞噬澳大利亞的版圖,極具視覺沖擊力。這類衛星新聞并沒有一味突出國際熱點問題的政治意義,而是將敘事與視角重點帶入了世界各地的景觀流變之中。這種敘事,可以為我們呈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觀察視野,也能為我們呈現更為復雜的、遼闊的表現時空。這種時空,不是單一的經濟全球化所限定的,而是我們看到其已經滲透到我們對于文化、社會、精神的觀察中,是一種更加深邃的“精神生產”,這需要我們用一種更加充滿智慧的敘事來滿足“世界眼光”,來實現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把握。衛星敘事提供了另外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恰恰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心的,構成了與西方世界敘事的有意思的對照。新華社衛星新聞的鳥瞰式敘事,不僅創造了新的視覺新聞文本,而且將“制圖學的意象內化,從而創造了對世界新的認知方式”[20]。

□ 《美輪美奐!你絕對沒見過的空中絲路》視頻截圖
新華社衛星新聞的鳥瞰式敘事,重構了關于中國“總體性”的認知,也重構了中國在世界歷史長河中的滄桑巨變。中國改革開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空間重組與空間敞開,這既是世界發展進程的一部分,又極具中國本土特色。特別是中國的城鎮化運動,還將會較長時間內繼續發展和演化,這不僅是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現象,更是需要我們從更高的維度、更宏闊的視野把握的傳播現實。而鳥瞰式敘事,從地面轉入空中,用地球村的視野,實現了從地方敘事向全球敘事的轉變,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著眼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擱置了一些文化、國家、民族的差異,從地理空間多維度,講述空間的變遷、戰爭紛爭、人類面臨挑戰等一系列重大課題,呈現中國故事的獨特性、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得以使我們具體可感地看到中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疆域圖和變遷圖,也得以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下中華民族崛起的壯志雄心,讓觀者形成了獨特的觀看體驗和空間感知。

□ 《衛星發現一個信號:中國正在亮起來》視頻截圖
衛星圖像在視覺敘事方面引人矚目[21],借助于衛星、直升機、無人機等,與傳感器、云圖、大數據、航拍相結合,將地理環境的變化同中國廣闊的歷史縱深相結合,造就了一個時空交織、縱橫捭闔的視覺綜合體。在衛星新聞當中,使觀者置身在一個超越了地域局限的無限宇宙空間,盡覽神州大地的歷史滄桑之變。借助當代的各種媒介技術:高清快速攝像頭、衛星云圖、傳感器、AR、VR等技術,高度視覺化地呈現了無限廣闊的鳥瞰空間,也帶給大家更多的宇宙想象力和中國發展的想象力。同時,衛星影像是對地球表面進行鳥瞰式的觀測,對地球進程進行精準的數據透析,這就決定了衛星新聞除了借助媒介技術來完善視覺空間和視覺想象,其敘事內容本身也離不開地理學意義的滲透,地理學意義上的衛星圖像是衛星新聞視覺表現的最基本載體。而數據的精準分析和可視化呈現是衛星新聞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數據可以讓新聞用更可信服的事實說話,是能夠凸顯新聞事實、增強傳播效果的重要利器。換言之,技術圖像的呈現是衛星新聞制作與傳達的手段,地理圖像敘事是衛星新聞的載體和表層,而數據的可視化呈現則代表了衛星可以作為新聞敘事與生產的內核。衛星新聞的視覺實踐就是三者的融合實踐過程。如《衛星發現,這里用十年逆轉了千年!》重點凸顯了“技術+地理”的視覺形態呈現,通過遙感技術、超級計算機感知出地球上土地的氣候變化、地形變遷,從地理學意義上揭示了中國西部地區被大自然造就的貧困環境。《絕對震撼!中國減貧的最后決戰》則一改對衛星地理影像的重視,將實感地理影像利用技術虛擬化了,從而生產出以“技術+數據”為主要視覺形態呈現的衛星新聞。這類衛星新聞更多通過鳥瞰的視角與視覺技術向觀者清楚地呈現數據事實的重要性。最后就是一類視覺綜合性較強的衛星新聞,這類新聞重點凸顯“技術+數據+地理”的三者融合創新,具有較強的視覺表現力。在衛星新聞作品《美輪美奐!你絕對沒見過的空中絲路》中,絲綢之路的地理地圖被錨定在視覺空間之中,北京、河內、吉隆坡、多哈、迪拜、布達佩斯等眾多地理標點在衛星遙感的影像地圖中呈現,后期技術將飛機航行的軌跡以藍色光點為修飾,在各個地點之間來回穿行。借助鳥瞰的視角,漫天光點在地理地圖上飛馳,既展現出“一帶一路”連接和帶動各國之間的繁榮景象,也給予觀者極具美感的視覺體驗。在《更綠更美更和諧 從太空視角看長江黃河這十年》這期衛星新聞中,關注長江、黃河這兩條世界級大河,從雜亂差到水清魚躍、岸綠景美,從遙遠太空衛星直觀記錄了大江大河的巨變,呈現了中國舉世矚目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具有非常強的說服力。這種創造力將各種地理學的測量和知識轉化為了人們的情感和想象,也拓展了新聞敘事的表現空間和視覺表達力。
面對數字社會的深入發展,如何在媒介融合中生產優質的新聞產品,成為我們重要的思考,“媒介技術是完成新聞生產的預設性前提,也是塑造新聞產品存在方式的驅動器”。[22]借助于越來越先進的媒介技術和手段,要從頂層謀劃,做好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生產故事,為我們的媒介化轉型找到新的出路。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的國際競爭和國家較量不是攻城略地,而在于信息和文化的競爭和爭奪”[23]。在新一輪的數字化浪潮和媒介融合中,衛星新聞的鳥瞰式敘事,站在全球的視點上用嶄新的視角、通用的視覺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這不僅關系到我們自我的表述、建構,更關系著世界對我們的認知和評價。我們需要這種融合技術、數據、地理為一體的視覺創新,用新技術、新觀念講述中國故事,用新觀念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的可能。
敘事視覺是指敘事者敘述故事的角度,而在圖像時代,隨著多種媒介方式的出現,我們處在一個由互聯網、多媒體、影視技術等媒介構成的敘事世界中。圖像的敘事則打破了空間限制,創新了新聞敘事,帶來全新的視覺空間體驗。
愛德華·蘇賈認為:“空間本身也許是原始賜予的,但空間的組織和意義卻是社會變化、社會轉型和社會經驗的產物。”[24]借助于視覺媒介,通過衛星、無人機、直升機、山巒制高點等,通過鳥瞰的方式,立體直觀地呈現豐富的信息,成為新華社創新新聞生產的重要實踐方式。在上世紀60年代的蘇聯,技術崇拜與太空狂想喚起了一種“星球民間藝術”,“向觀者傳遞這樣的意涵,即人類共居于一個地球,這顆閃著藍光的星球使整個宇宙更具美感:‘我向下望去,看見了美麗的地球,上面沒有國度之分。只有我的家鄉,一顆行星。’”[25]這種藝術實驗,展示了世界全新的空間圖像,“為超越了具體地域和界限的想象力提供了素材:冒險、技術和浪漫主義”[26]。而新華社所進行的鳥瞰式敘事,豐富著新聞敘事的文本范式,一方面重新定位中國,彰顯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另一方面喚起大家對“共同體”在生態、人口、大氣、糧食等安全方面的重視與認知,成為我們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出口。
鳥瞰式敘事某種程度上突破了人身體器官感知的時空局限,在鳥瞰式時空維度中實現新聞信息的聚合,也成為一種更適合在全球傳播的敘事,因為圖片的生動性、地域空間的無限性,并有效地規避了地面的文化性、意識形態、地區差異等,化簡為地理空間中的新聞呈現,更利于我們去講國際傳播的故事。在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中,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鳥瞰式敘事中,將國家、民族、文化、社會乃至意識形態的差異轉化為對空間的關注,擁抱同一個地球,地理上豐富的空間,都在向世人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確含義。尤其是,在擁有的共同空間上我們面臨著同樣的挑戰,鳥瞰式新聞為我們呈現了這種全球化的視角,也提供了基于世界理解的解讀,“孕育出豐富的世界體驗”[27]。通過大空間的把握,從藍色的星球、到自然空間再到地方空間,構成一個非常豐富的空間鏈條,正是在大空間當中,空間成為重要的媒介,也成為敘事的手段。“地球村”敘事成為一種重要的隱喻,這種隱喻賦予了中國的內涵,我們的這個地球村面臨著許多共同的挑戰,需要我們共同解決難題。
從第一張地球照片問世起,太空圖像總是附加著兩種效果:“在讓人嘖嘖稱奇的同時,也為人敲響警鐘”。[28]始于15至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不斷拓展人類對于“世界”邊界的理解,而借助技術的進步,人類又獲得了觀察“世界”的另一種目光。
鳥瞰式敘事實現了從時間敘事向空間敘事的轉變。新聞最基本的五要素包括了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構成了新聞報道的基礎。而通過“視角”的轉變,可以讓新聞報道的空間得到大幅的提升,并置敘事、對比敘事圍繞統一的主題被融合進空間敘事當中,重組新聞的生產過程。通過恰當的視點切入和故事敘述,可以重構對于新聞的認知,可以建構新聞背后的立場。從視覺意義的角度來說,新聞圖像有一套結構化的規則,可以讓讀者據此進行深入的解讀和正確的判斷。借助于不同的視角,對于空間的觀察與思考,也是一種空間想象,有意或無意中創造了一種新的情景空間,是人們借助媒介技術對于“人居與未辟之地的多層面想象與呈現”[29]。我們通過鳥瞰式新聞敘事,使平常我們不得見的空間具有了生命力,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界限被整合,也具有了一種想象的創造力。如果說,圖像敘事是一種空間敘事的話,那么鳥瞰式敘事就是雙重的“空間化”:一方面,通過空間的敘事來呈現時間的變遷;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視覺的方式呈現鳥瞰式空間,促進新聞影像的進一步“空間化”,因為圖像敘事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使空間時間化,鳥瞰式敘事形成了新的空間敘事。因此,新華社的衛星新聞實踐,展示了衛星遙感等空間信息技術在新聞報道、決策咨詢和經濟信息服務領域的廣闊空間。
敘事的轉變,是和技術的發展相關,也是和社會文化語境相連,其背后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不僅是針對中國,也針對世界。這種視野的轉變,需要一種觀看方式,需要我們適合這種視野的敘事。衛星新聞實驗室所說的鳥瞰式新聞敘事,則是適應媒介融入變遷的需要,基于世界的眼光,呈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各種變遷和景觀,落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向世界講述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新聞視角決定了情感、態度,以及對事實的價值判斷,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實時推出的《衛星知識局》《60萬米高空看中國》《太空的見證》《中國的C位是如何煉成的》等作品,就呈現出了新聞生產的一種重要轉變,更建構著我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世界想象和全球化理解,刷新著人們的空間觀和世界觀。
過去,受技術所限,人類無法將自己的眼睛放置于整體之上,也讓無限感和崇高感始終成為人們思索和追求的對象。學者吳飛認為,面對全球傳播存在的困境,人類應培養共情的能力與智慧,通過共情傳播來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情文明觀[30]。新華社衛星新聞的鳥瞰式敘事探索,通過地理空間的客觀呈現,關注全球關注的議題,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策略,通過形成文化間的互惠理解、選取能激發共情的傳播內容、選擇合適的傳播媒介,讓國家之間增進理解互信,促進民心相通[31],就是試圖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一種嘗試和實踐,既講好中國面對世界難題時的“中國故事”,又講好“世界道理”,為求解世界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32],這是一種全新的時空觀,融入到對世界的敘述當中,也融入到對世界的建構當中。從這個角度來說,鳥瞰式敘事背后無疑是當代一種新的“世界”觀,一種對世界新的觀察方式。鳥瞰式新聞作為一種技術圖像,正在成為我們新的認知世界的模式,正如有學者所說:“‘制圖’,作為地圖學家標志性的實踐,已經成為當今批評話語的關鍵理論術語,用來描述控制世界、整合文化與地理信息,并成為在物理和精神空間進行富有成效地遨游的特定認知模式。”[33]通過鳥瞰式敘事,衛星新聞呈現了從地理到空間視角的所有新聞要素,從新聞“5W”要素,到新聞的制作、機制等,從呈現方式到新聞觀念乃至政治、文化要素等,呈現了視覺新聞在時空廣度和空間表達上的獨特性和實踐價值。
【注釋】
[1][3][10]張莉.衛星新聞:概念辨析、敘事重構與時空感再造[J].中國記者,2022(3):96-101.
[2]程瑛.衛星新聞:為遙感應用敞開新空間[J].衛星應用,2021(9):16-20.
[4][21]張建中編譯.新興衛星技術在新聞采訪報道中的應用[J].青年記者,2018(12月上):79-80.
[5][16][巴西]威廉·弗盧賽爾.技術圖像的宇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2-3,32.
[6][美]羅伯特·塔利.空間性[M].方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162.
[7][20][29][美]王敖.中唐時期的空間想象:地理學、制圖學與文學[M].王治田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33,5,1.
[8]劉洪亮.航拍+科技:5G時代衛星新聞的融合創新——以新華社《60萬米高空看中國》為例[J].傳媒,2021(5下):65-67;李曉云,郭建偉,祁麗君.論衛星數據在主題性新聞報道中的創新表達——以衛星新聞產品《衛星知識局》為例[J].中國記者,2021(9):120-122.李夢婷.衛星新聞新探索——基于新華社相關新聞報道的分析[J].傳播創新研究,2021(第1輯):110-124.
[9]鐘昊熹,文晶,李夢婷,程婧.航天科技賦能融媒生產衛星視角領略大美中國——《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產品是怎樣煉成的?[J].中國記者,2021(1):108-110.
[11]劉洪亮.航拍+科技:5G時代衛星新聞的融合創新——以新華社《60萬米高空看中國》為例[J].傳媒,2021(5下)65-67.
[12][17]荊營營.衛星新聞紀錄片的扶貧敘事與融媒進路——以《太空的見證》為例[J].電影文學,2021(20):134-138
[13]孫健三.地方影像學的創建與誕生及其鳥瞰美學在地方影像學中的運用.北京學研究文集2008(上)[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329-351;孫明經,孫健三,馮克力,李暉:中國傳奇影像世家[J].文明,2009(10).
[14]施暢.空中之眼:無人機鏡頭的美學特征與視覺政治[J].電影藝術,2021(1):51-58.
[15]秦紅雨.鳥瞰式觀看的文化分析[J].編輯之友,2021(7).
[18][英]斯圖亞特·霍爾.表征:文化表征和意指實踐[M].徐亮、陸興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0.
[19]程瑛,山旭.衛星調查在俄烏沖突報道及信息研判中的應用[J].中國記者,2022(5):126-128.
[22]趙紅勛.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生產的空間實踐[J].新聞界,2018(7):38-44.
[23]花建.軟權利之爭——全球化視野中的文化潮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8.
[24][美]愛德華·蘇賈.后現代地理學:重審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M].王文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
[25][26][27][德]沃爾夫岡·烏爾里希.圖像環球之旅[M].史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85,85-86,44.
[28][法]揚·阿爾蒂斯—貝特朗,法國美好星球基金會.人類的居所:衛星眼中的地球[M].何潤哲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序言):12.
[30]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5):75.
[31]李成家,彭祝斌.論跨文化共情傳播——基于國際互助抗疫的探索[J].現代傳播,2021(5)65-69.
[32]程曼麗.新時期的國際傳播:挑戰與機遇并存[J].新聞與寫作,2021(10):1.
[33]Andrew Gordon and Bernard Klein,eds.,Literature,Mapping and the Politics of Space in Early Modern Britai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