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魯彬
“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獲的不只是建議。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讀懂你、為了你、依靠你。”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走基層”節目的開卷語,這段話將節目的主旨表達得淋漓盡致。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24小時》欄目在2020年初開始推出品牌板塊“遇見你”,將走基層類型節目常態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深入社區、農戶、工地等基層一線,了解群眾生活,用多樣豐富的手法展現基層群眾的感人故事和精神力量,可以說“遇見你”系列節目好看、走心、溫情的風格贏得了觀眾的高度肯定和喜愛。
在人物報道中,堅守在一線崗位的工作人員、在國家重大工程中作出卓越貢獻的技術人員、在文化領域有著精彩呈現的文藝人士……都是我們報道的人物選擇。而“遇見你”節目所選擇的人物,在平時所選代表人物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選取了很多非常真實但又具有代表性、能夠吸引人注意、帶來意料之外和沖擊性的極致選題。比如,2022年5月20日的這期節目《羅彩云和她的“愛情密碼”》聚焦一對勵志有愛、相互扶持的夫妻。曾經樂觀開朗的丈夫因為生病臥床無法說話,深愛丈夫的妻子想讓丈夫表達想法但沒有先進的儀器,就和丈夫共同摸索出通過拼音和數字的獨特組合形式,創造出屬于夫妻倆專屬的“愛情密碼”,感人至深。節目除了展現他們如何用“愛情密碼”溝通的生動現場、創造出“愛情密碼”的艱難過程,還補充展現了妻子不但盡全力照顧丈夫,并且辛苦打工最終把丈夫生病前的欠債全部還清的女性擔當。這樣的節目,以生動、真實、感人、獨特的故事給觀眾以積極向上的生活啟示。這期節目的記者江凱說,這一選題來自一次在基層的采訪中,當地干部在聊天時表示,他們有一位可敬且不平凡的“阜陽好人”,曾被評為阜陽市道德模范,記者立即關注了這個選題并順利成片,用講故事的影視元素,取得良好的播出效果。
像這樣的選題還有很多,比如賣水果的詩人趙杰,眼前是果香,心中是遠方;帶著偏癱妻子跑運輸的貨車司機聶建文;在耄耋之年用15年還完欠鄉親們的香油的“信義油匠”王金學;因為罕見病無法行走每天被同學“溫暖抱抱”照顧的少年楊秀潤;自費制作觀星望遠鏡只為鄉村孩子播撒太空夢想的王耀斌……每一個選題都體現了基層生活的真實和力量。
“遇見你”每期節目時長9—15分鐘,和以往的走基層節目時長基本一致,但是為了讓節目更具懸念和結構感,“遇見你”沒有把故事做成一個10分鐘左右的完整長片,而是拆分成2—3條短片,中間配以導語、結尾配以評論,以3分鐘左右為一個段落,并設置懸念吸引觀眾。多期節目以現在進行時切入或者把最具矛盾沖突的部分放在開頭,吸引觀眾注意力,引發觀眾的疑問,隨后在第二段落揭曉原因,介紹人物的背景和故事脈絡,最后在第三個段落展望未來。
而在表達上,節目以電影般有質感有氛圍的畫面來展示,在表達上也充滿著電影般的詩意。比如,在《“水果詩人”趙杰:眼前是果香 心中是遠方》這一期節目,展現了一位內心世界非常飽滿豐富的賣水果的詩人,他寫的詩《榴蓮》《雨中情》都是來源于生活。但他不同于其他文藝創作者把藝術高于一切,“水果詩人”是“生活第一、寫詩第二”。節目選取的一些細節既真實又充滿戲劇化,主人公很愛寫詩,但是有很長時間不寫了,因為有一次專注寫詩導致沒有看好家里的豬,豬死了,給家里增加了負擔讓他很愧疚,直到后來他還是發現詩歌能表達自己,才重新撿了起來。
相比于其他新聞節目,節目中大量穿插了主人公寫的詩,讓整個節目充滿了電影般的文藝氣息,并用現場片段展現了主人公一個生動的創作過程,主人公進貨經常會路過一條林蔭道,他就即興寫下了《林蔭道》這首詩:“一條林蔭道通往城鄉 你是厚實的張望 你是聲張的向往 不 你就是你 林隙中有陽光 泥土里有芬芳 瓜棚和福田對望……”作者說,他想通過一條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路,表達城里人和鄉下人的對望,對彼此生活的向往和矛盾,樸實中充滿深意。
整個節目用故事和現場給很多在困境中的人以啟示:生活本來很美好,只要用心去發現,就會處處有詩意。節目最后一個畫面同樣充滿詩意,一天的工作結束,“老趙水果店”關燈閉店,但是簡陋的店名牌匾上閃著微光,就像在訴說著:那看似平凡普通的世界,就是靠這些微小的光亮照耀著。
在人物的展現上,節目也避免新聞語言的生硬,而是如影視劇里的人物般立體鮮活。比如,在《不離不棄!貨車司機帶著偏癱妻子跑運輸“我個子不高 但能扛起你的一片天”》這期節目里,貨車司機和偏癱妻子讓人眼前一亮。節目中倆夫妻每次遠行去跑車送貨,都開心得像去旅行,貨車司機聶建文也沒有因為妻子偏癱無暇享受生活而灰頭土臉,他非常開朗還很喜歡把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給她買顏色鮮亮的衣服、買好看的耳環,兩個人在一起總是“嘿嘿嘿”地癡笑,雖然貨車司機背著妻子上車、照顧妻子非常吃力,但節目用真實的片段展現出他們對彼此的依賴和疼愛,比如司機笑著說他的妻子唱歌超級難聽,可是他就是很喜歡她唱歌,還讓妻子現場唱了一首“難聽”的山歌,司機卻是滿臉的愛意,仿佛在看一個愛情電影。
□ “遇見你”節目截屏
用這些鮮活的現場、生動的細節來展現飽滿的人物,講述故事和他們身上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受眾體驗到電視節目極富感染力的獨特魅力。
“遇見你”選題的播出時間設置也非常用心,基本都是結合相關時間節點播放。前文所提到的《羅彩云和她的“愛情密碼”》選擇在5月20日播出,以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為美好的一天劃下一個完美的句號;在畢業季播出《劉鑫的畢業季:逆境向陽 創造未來》聚焦一名因兒時腦癱從而引發運動功能障礙的大四畢業生劉鑫,如何克服身體困難,發明“自動爬樓輪椅”等多項專利,用“世界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的態度來鼓舞年輕人;在豐收時節播出《種糧父子兵 PK“種田經”》展現了一對父子在豐收時節的“成績單”對比,用新農人和傳統農民、科技種田和傳統種田的生動對比,來展現農業生產的變化與發展。像電影投放一樣,這些選題選擇在最佳時機播出,進一步提升了節目的熱度和關注度。
今年上海疫情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除進行及時客觀的新聞報道外,“遇見你”板塊也聚焦了上海疫情中發生的真實故事。2022年7月19日播出了《莉莉和她的無聲咖啡館》,講述了上海一家雇用著聾啞人的咖啡館,遇到疫情的沖擊瀕臨倒閉,但是最終被“愛”點亮、發生奇跡的故事。
上海是全球擁有最多咖啡館的城市,咖啡館作為城市的縮影,非常具有代表性。在節目的開頭,真實客觀展現了因疫情無法營業、店員無法打電話溝通外賣、老板發不出工資的艱難處境。但是老板沒有選擇裁員,員工也共渡難關,他們自發開始在網絡上錄制手語歌互相鼓勵。最終,咖啡館在政府部門的幫扶下減免了房租,同時還得到了不少市民的關心,迎來城市煙火氣回歸的美好。
在這樣的故事中,真實、艱難的處境引發了疫情中人們的共鳴,在困難中,大家守望相助、共同鼓勁的故事更是戳中受眾內心深處,符合當下受眾共同的內心情緒。這期節目的記者吳瓊說,從2020年開始,他們就拍攝了很多有關咖啡館的選題,因為一位聾啞人的推薦,他們找到了這家無聲咖啡館,后來就和店員成為了朋友,關注著他們的發展和成長。疫情發生后,咖啡館主動給“大白”送咖啡的行為和發布的微信公眾號內容吸引了他們的注意,于是就有了接下來的故事和節目,并且在拍攝過程中,記者和攝像沒有急于求成,而是采用跟拍,記錄下一個真實生動的發展過程,讓人感同身受。
可以說這樣的基層故事,不僅走心、有愛心、得人心,也給人溫暖前行的鼓勵,節目在恰當的時候投放,深深把握住了觀眾的共同情緒,引發共鳴,給予力量。
精彩的故事也來自策劃、記者、欄目的三級聯動。在日常的新聞節目中,主要由記者報題,獨立制作,欄目選用模式,整個新聞報道的主要創作過程依靠記者一個人。“遇見你”板塊在記者報題通過 后,后期部門策劃會提前介入,共同設計節目結構,播出欄目主編也會提前參與,從各自的站位給出全方位的建議和思考。記者雖然掌握最全面最貼近的素材,但是有時“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會面臨內容的取舍、結構的分布等問題;后期部門策劃會幫助記者在紛繁的素材中選取最獨特最有趣最有亮點的內容作為重點展現;欄目主編有大量的播出經驗,了解收視率變化、收視亮點等,會根據節目重點進行獨特的編排建議,讓節目亮點更突出、意義更升華,并配以既接地氣又直擊人心的點評。此外,欄目還在新媒體上持續發力,多期人物登上熱搜,包括前文提到的“男子帶癱瘓妻子跑車兩年”“水果店里的野生詩人”等,為了更好地擦亮品牌,欄目制片人創新性為多期節目制作海報并附以節目觀看二維碼在微信朋友圈等進行廣泛傳播,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遇見你”節目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各地的道德模范,通過對這些道德模范的展現,讓人們真實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價值觀的力量,激發了人們的思想認同、情感共鳴和效仿意愿。
總之,《24小時》“遇見你”系列節目無論是在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實踐中還是履行在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任務中,以及在加大先進典型學習宣傳的工作中,都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升級和創新,使節目在走基層節目的優勢基礎上,增加影視化表達,更加契合當下的傳播規律,更具有吸引力,使傳播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