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思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2021年12月7日,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以中、英、法、西、俄、阿、葡等語種向全球全媒發布了紀錄片《共同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身邊故事》。作為一種以非虛構為原則、視聽結合的話語媒介,紀錄片是最具國際化的傳播形式之一,具有天然的以“真實感”為核心的美學形態特質,有著較強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更容易獲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眾的理解和認同。
長期以來,美西方一些政客通過多種形式抹黑中國,誤導國際輿論,影響國際受眾認知,給中國國家形象的正面塑造帶來挑戰。客觀上,我國紀錄片起步較晚,在敘事語態上,尤其是適應媒體融合變革上,還有不少短板和困境。為適應新形勢的變化,中國紀錄片作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抓手,有幾個迫切的現實命題需要認真思考。
《共同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身邊故事》真實記錄了6個中國故事。紀錄片時長42分鐘,展現了中國普通人的快樂和煩惱。通過這部紀錄片,海內外受眾得以觸摸到最真實的中國,感受這片土地上民主、自由和人權的生動實踐。
多語種紀錄片全球全媒同步上線后,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發布不到24小時,全網瀏覽量就突破10億次,共有1000余家境內外媒體轉載。法國、肯尼亞、南非、坦桑尼亞等國的電視臺,中國駐多國大使館網站及英國、古巴等駐華機構官網播放了這部紀錄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欄目播發消息,全網置頂。海內外專家和觀眾反饋,這些中國普通人的故事,就是中國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最真實的答案。鐘南山院士、鄭永年教授等專家學者對紀錄片故事感同身受,紛紛推薦。中、英、法、西、俄、阿、葡多語種單集海內外瀏覽量都突破10萬。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它的闡釋權也本該屬于各國人民,而不是少數西方國家。但在西方構筑的“信息繭房”里,我們常常被誤解得很深。中國真實的民主自由人權狀況究竟怎樣,中國人自己最有發言權。
為此,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決定拍攝一部紀錄片,用真情實感講故事,堂堂正正說中國。導演組在中國大地上的200多個民主自由人權故事中,精選了6個最典型的中國故事進行拍攝,歷時近一年時間。全片沒有用解說詞,而是通過主人公自述,講述他們對生活向上向善的追求和渴望。他們的故事充分代表了中國民主的本義、自由的邊界和人權的價值,真實描繪出普通又典型的中國人生活狀態。
故事《聽電影》中,大學生志愿者們通過“說電影”讓視障人士有機會“擁抱”大銀幕,“聽”見光明。殘障人士和健全人一樣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共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一個也不能少”。
故事《遞民意》中,全國人大代表柴閃閃是“快遞小哥”,來自基層,也代表人民行使最高權力。在這個故事中,你能體會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含義。也能看到,在擁有8400多萬共享經濟服務提供者的中國,民主和法治正與時俱進。像柴閃閃這樣的基層民意代言人,有著暢通的建言獻策渠道。
故事《慢火車》中,那些洋溢著笑容的彝族老鄉告訴人們,在時速300多公里的高速鐵路網密布的中國,大涼山里為他們仍保留著這列時速不到40公里,票價便宜的“慢火車”。這也許并不符合市場規律,卻承載著中國托舉每一個老百姓擺脫貧困的希望和踐行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誓言。
故事《草方格》中,馬俊河給出“互聯網+治沙”的方案。扎草方格是最古老的東方智慧,無數草方格連點成片,讓沙漠和綠洲“握手”。在一個個草格子中,我們看到中國人生態理念在與時俱進。不再與沙漠你死我活地對抗,而是懂得運用互聯網思維、現代經濟思維,找到一條與沙漠共生之道。也見證著“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故事《懇談會》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中國民主的多種實現形式。對于中國人來說,民主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件華麗的裝飾品,民主是管用的,是用來解決問題的。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著辦,群眾就是在這樣的主人翁意識中,體悟著民主的真諦,使發展民主、促進善治獲得了不竭動力。
故事《望夕陽》中,一位90歲、從新冠肺炎中被救治回來的小提琴手,和一位美籍華人作曲家,素未謀面,卻因為共同的情感“隔屏相聚”。當老人的小提琴聲再起的時候,那一刻感動了很多人:生在華夏,人間值得。同時,這個故事恰到好處展示了中國人的自由觀—通過戴口罩,一座城市封城,主動讓渡短暫的個體自由,為集體獲得了更大的安全和自由。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是唯一的媒體型國家高端智庫,這為創作獨具思想性、藝術性、傳播性的智庫型紀錄片提供了有利條件。紀錄片與同步播發的智庫報告《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與探索—民主自由人權的中國實踐》互相補充、互為映照,“讓學者看到學理,讓百姓看到故事”。
—真實。“真實”是紀錄片美學的最高準則。創作團隊從200多個中國民主自由人權故事中精選了6個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普通人的身邊事。普通得就像每個中國人身邊鄰居的樣子,平凡得像每一個中國人可能遇到的事。但這些故事又有另外一個剖面,帶觀眾嵌進去,感受到平凡背后的動人力量。海內外觀眾反饋,這些真實、平凡的故事讓人感動,引發情感共鳴。片子從9歲的孩子開始,到90歲的老人結束—這其實就是中國人的一生,中國人無論是在什么年齡段,都沐浴在民主自由人權當中。新華社拍攝紀錄片,真實是最高準則,正是這些真實,構成了這部紀錄片的力量。
—學理。紀錄片呈現的故事蘊含深刻思想,人們能感受到中國制度的“學理”和中國百姓的幸福。
我們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主自由人權的重要論述中提煉出系列金句,穿插在6個普通人的故事當中,觀眾更真切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智慧力量。這些金句彰顯出總書記的遠見卓識、責任擔當和為民情懷,揭示了中國民主的真諦。這些“金句”道出14億中國人對民主自由人權不懈追求的共同心聲,折射出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偉力。
用“方寸鏡頭”記錄百姓生活,傳遞中國民主自由人權偉大成就,見證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動,講好中國故事,這是我們導演組的初心和使命。紀錄片播出后,很多網民留言,認為紀錄片生動展現了中國最溫暖的底色,真實反映了中國民主自由人權的成功實踐,凸顯了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意蘊與時代價值,有力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中國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時代之問,為中國民主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注入新的自信心,這是中國人“四個自信”生動的寫照。
—藝術。“止于至善”的追求永遠“在路上”。
全片以小切口撬動大話題,小細節帶來大感動,小故事講活大幸福,目的是生動展現中國最溫暖的底色,凸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意蘊與時代價值。在表現手法上,《共同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身邊故事》并沒有使用解說詞。作品想要講述的,是中國人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故事。有這個“情感共鳴”基礎,不用費勁去“解釋”、去“說明”,只需客觀地呈現,給觀眾思考留白。我們都熱愛自己的國家,深知我們的國家也許并不完美,但追求“至善”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片中出現了很多“路”的意象。中國的民主自由人權,就是中國人民在歷史中選擇的道路;而它仍然在路上,朝著“止于至善”的方向不斷前進。而“止于至善”的追求動力,正是“人民”二字,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國際傳播,不僅僅要讓故事“走出去”,更要 讓故事走進海外受眾的內心,盡快構筑中國知識的話語體系。
首先,力求“中國故事”轉變成“中國知識”。如果故事僅僅停留在故事,創作者就無法讓其觀眾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和更進一步“知其所以必然”。中國故事如能轉化為中國知識、中國道理,才能更有力量。近年來,越來越多個體人物故事受到紀錄片的青睞。在表達方式上,還需要更多展現人類的共情點,講好個體故事展現中國和中國人共性的一面,這是更真實自然的人文表達。紀錄片需發掘更多具有中國特色、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故事和IP,努力展現中國故事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利于海內外受眾理解當代中國實踐背后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更好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世所罕見奇跡的密碼。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不能僅僅停留在“大熊貓”等符號化印記,需更進一步挖掘“中國價值”,并轉化為“中國知識”。
其次,順應媒體融合的大趨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紀錄片人要盡快找到符合新媒體端以及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海外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規律的表達方式,形成國際傳播融媒體矩陣。例如,網生紀錄片、紀實短視頻可有效促進中國紀錄片“走出去”。紀錄片出海需主動適應媒體融合變革帶來的挑戰,只有占據了主動,才能游刃有余抓住機遇。
第三,紀錄片人需要持有更開放的態度,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更進一步加強中外合作,拓展交流互鑒。在語態上,從“宣傳說教”向“交流互鑒”轉型。紀錄片制作可擺脫以往宏大敘事、自說自話的方式,盡可能通過大量還原真實場景、人物現狀,讓受眾自己去評判,得出結論。在合作模式上,當前,紀錄片的中外合拍、合作傳播已經進入常態化,紀錄片產業的國際化與市場化進程加快。一些國際知名紀錄片導演通過講述中國故事,挖掘到了精神富礦。而中國與國際知名紀錄片導演、平臺合作,既帶來了海外的技術和視角,跳出“自說自話”的傳統表達框架,更契合海外觀眾的觀看興趣。例如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搭建了中外紀錄片人交流的平臺,可以讓更多的中國故事走出國門。以紀錄片為載體,帶動國家與地區之間的文化、商務交流,推動“中國故事”走向海外。紀錄片人也要堅持守正創新,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受眾群體,采用精準傳播方式,在保證藝術價值的基礎上開拓對外傳播新路徑。